第24章 官场得志6(1 / 2)

🎁美女直播

八、提携后进,不遗余力

曾国藩始终认为“功不可一人独享,势不可一人占全”,

自己有所成时,就

应该给别人发展的余地,特别是

对自己的朋友,幕僚以及门生,他

都给予了大力的携助,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怀着悲凉心情自称“书剑

飘零旧酒徒”的李鸿章,终于受到命运之神的惠顾,从一

个潦倒失意客一跃而成为湘系首脑曾国藩的幕僚,其宦海

生涯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曾国藩于丁忧在籍以侍郎

身份受命帮办湖南团练事宜。他看出“兵伍不精”是清王

朝的大患之一,决心独树一帜,改弦更张,编练一支新式

武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他编成并督率湘军水陆

两军,沿湘江北上抗拒太平军。湘军有别于清朝常备军,

它是汉族地主武装,“以召募易行伍,尽废官兵,使儒生

领农民,各自成营”。曾国藩“在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

至出而办理团练军务,又变而为申韩。”他采取传统的

“以上制下”的战略方针,先清两湖,稳定后方,继而把

军锋指向江西和安徽。

湘军在江西北部同太平军作战,攻陷了九江。这对李

鸿章来说,真是一剂强烈的兴奋剂。倒不是因为湘军的这

点胜利对他有多少鼓舞,而是因为湘军统帅曾国藩同他有

师生关系。他认为:一旦投奔湘军,曾国藩一定会另眼相

看,予以重用。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灿烂辉煌的前程,看到

了光灿灿的金印和令人炫目的顶戴花翎。于是,李鸿章离

开了镇江,昼伏夜行,抄小路,避村舍,绕过太平军的营

地,赶往九江的湘军行营,投入了曾国藩的怀抱。

同治元年(公元1**2年)夏,李鸿章在重返湘军幕

府路经万年(江西饶州府)时,曾赋诗寄怀,诗云:

半生失计从军易,四海为家行路难。

惟有娇痴小儿女,儿时望月泪能乾。

阿爷他日卸戎装,围坐灯前问字忙。

天使诗人臣泉石,端教道韫胜才郎。

他以生动的笔触,抒发了投笔从戎、前路崎岖的感慨

和思念儿女的骨肉之情,反映了渴望早日结束战乱、重享

天伦之乐的情心,以及希望娇女成长为像东晋女诗人谢道

韫那样“咏絮才”的心声,情真意切,凄楚动人。

在未入曾幕之前,李鸿章曾先后随团练大臣吕贤基及

安徽巡抚福济,此二人既非战乱之才,对于领兵作战更是

缺乏经验,李鸿章在他们手下带兵及处幕,所得自然不

多。曾国藩所以能在举世滔滔之中发生砥柱中流的作用,

就是因为他能以子弟兵的方法训练湘军,使他们成为一支

能征惯战的队伍;而他自己所拟订的通告全局、十道分

进、对太平天国展开全面防堵围剿的战略方针又极为正

确,因此方能使他在对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掌握主动,着着

进逼,终于使太平天国政权完全倾覆。假如曾国藩也像一

般督抚大帅那样不能高瞻远瞩,那么,曾国藩不免也会像

向荣、和春、胜保、福济等人一样碌碌无成,李鸿章也决

不能从曾国藩那里学到卓越的打仗要领。后来,曾国藩去

世,李鸿章作联挽之,说: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內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此联的上半,充分道出了李鸿章师事曾国藩而尽得其

军事政治才能的事实。然而李鸿章入居曾幕,实在是他一

生事业的关键,拜相封侯,悉基于此。至于曾国藩赏为什么识李

鸿章,除了曾国藩素知李鸿章才气过人这一因素外,下面

一件事,也是重要的原因。

居曾幕时,李鸿章曾为曾国藩草奏严劾安徽巡抚翁同

书,最得曾国藩的欣赏。翁同书对练首苗沛霖的处置失

常,以致激成大变,他本人又在定远失守之时弃城逃走,

有愧封疆太吏的守土之责,对此曾国藩极为愤慨,意欲具

疏奏劾而难于措辞。翁同书是前任大学士翁心存之子,翁

心存在皇帝面前的“圣眷”甚隆,门生弟子布满朝列,究

应如何措辞,方能使皇帝决心破除情面,依法严惩,而朝

中大臣又无法利用皇帝与翁心存之间的关系,来为翁同书

说情,实在很费脑筋。他最初使一幕僚拟稿,觉得甚不惬

意,不愿采用,而自己动手起草,怎么说也不能稳当周

妥。最后乃由李鸿章代拟一稿,觉得不但文意极为周密,

其中更有一段极为警策的文字,说:

“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

瞻顾迁就。”

这段话的立场如此方刚严正,不但使皇帝无法徇情曲

庇,也足使朝臣之袒翁者为之钳口夺气。所以曾国藩看了

之后,大为欣赏,即以其稿入奏,而翁同书亦旋即奉旨革

职拿问,充军新疆。就事论事,李鸿章此稿,深得奏议文

字的“辣”字诀,使人无可置喙于其间。李鸿章有此吏

才,足以使曾国藩对他刮目相看。

李鸿章在军务方面也常常为曾国藩出谋献策。咸丰十

年(公元1**0年)五月,清廷命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

督办围剿太平军事务。曾国藩率大营进驻安徽祁门。祁门

在长江之南,位于黄山之西,四周山丘环绕,形如锅底。

曾国藩认为只要占领四周制高点,扼守要路,足以自守。

伹李鸿章则认为:“在这种地方扎营驻兵,乃是兵家之忌。

这是兵法上所说的‘绝地’。不如及早转移,选择有利地

形,以便进退自如广。”

从纯粹的军事观点来看,李鸿章的话是颇有见地的。

但曾国藩没有接受李的意见。李鸿章反复力争,坚持己

见。最后曾国藩气愤地说:“诸位如果胆怯,可以各奔前

程!”李鸿章见状便不敢再多言了。但这一次真被李鸿章

言中了。

同年八月,太平军杨辅清等部攻克宁国府,击毙了清

军提督周天爵。李世贤部以四万之众出广德,进逼徽州,

驻守广德的太平军攻入丛山关。十月,太平军逼近祁门。

李秀成率数万精兵,攻克黟县。

曾国藩大本营处于太平罕

重围之中,几成瓮中之鳖。湘军原由江西供应粮草,此时

四面受困,粮草连续三个月运不进祁门。曾国藩只得移驻

休宁,并企图突围。后因其弟曾国荃在安庆对太平军发动

强大攻势,胡林翼又在太湖策应,陈玉成率部回援安庆,

加上鲍超等各部清军拼死抵抗,太平军未能克攻祁门、休

宁,曾国藩这才侥幸逃生。经此事,曾国藩对李鸿章更为

器重了。李鸿章也因此再一次博得了通晓兵法的称誉。

曾国藩筹划建立一支淮阳水师,便上书清廷,建议由

李鸿章补用两淮盐运使负责此事。李鸿章在曾国藩的培育

下就要飞黄腾达了。

天有不测风云,这时候,变幻莫测的历史舞台上发生

了另一件重大事变:英法侵略者企图在中国获行更多的政

治、经济利益,以改签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

约》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军依仗兵威,

于咸丰十年(公元1**0年)六月攻陷塘沽。七月,夺

取了大沽炮台,侵入天津。八月,由天津向北京进犯,在

通州八里桥击败清僧格林沁和胜保的部队,北京受到威

胁。咸丰帝惊惶失措,匆匆逃往热河。这本与李鸿章不直

接相关。但是,咸丰帝一逃,曾国藩那封建立淮阳水师、

举荐李鸿章的奏折不知被扔到了哪个角落,一直没有下

文。李鸿章飞黄腾达的美梦又一次幻灭了。时年三十八岁

的李鸿章自叹命蹇事乖,不觉心灰意懒,以为一生的“英

雄”事业至此完结。

李鸿章个人的前程暂时受到影响,但却帮助曾国藩度

过了“北上勤王”的难关。

咸丰在逃往热河途中,命令曾国藩速派湘军大将鲍超

带兵北援。曾国藩一时举棋不定,因为北援事关“勤王”,

无可推诿,但又想留下鲍超所部对抗太平军。他召集文武

参佐讨论对策,要求每人提出一种方案,结果多数人主张

派兵入卫,只有李鸿章力排众议,说“敌人已打进来,保

卫京城其实是空话,而且湘军是天下的根本,不能轻动。”

李鸿章认为英法联军业已逼近北京,入卫实属空言”,英

法联军之役必将以“金帛议和”而告终。危及大清社稷的

不是英法联军,而是造反的太平军。湘军“关天下安危”,

应把刀锋对准太平军。至于北援,应“按兵请旨”,静待

时局之变。曾国藩深受启

发,一面上疏冠冕堂皇地表示:

“鲍超人地生疏,断不能至,请于胡(林翼)、曾(国藩)

二人考虑派一得力之人进京护卫根本”;一面在实际行动

上采取拖延观变战术。结果不出所料,十月便接到“和

议”已成、毋庸北援的廷寄。而同时接到率勇北上谕旨的

河南、陕西等省巡抚闻命即行,结果却空跑一趟,劳民伤

财。相比之下,则显出曾胡二人的高明,而他们二人之所

以高明,则由于接受了当时正在曾国藩幕中充任幕僚的李

鸿章的意见。事后,胡林翼选择李鸿章、陈鼐、李榕三人

的献议附于曾、胡二人的书面意见之后,编为《北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