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尽管官场的倾轧是不言自明的事实,但也不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清正廉洁、为民请
命的好官。曾国藩便是一例。
曾国藩的仕途虽屡经坎坷,但长久居高不下,正是因为
他善于吸取前人失败的
教训,总结出许多居官不败的原则与规
律。最终成为传统中国最后一尊
精神偶像。
一、官阶既高,公而忘私
1849年2月,曾国藩升任礼部侍郎,从此跻身高官之列。
任命的第二天,道光帝召见了曾国藩,训谕教诲了一番。两天
后,曾国藩走马上任。虽说礼部在六部中属清要一类,但事务
仍然繁多。而且,其属员即有百余人。曾国藩感到公事较多
外,应酬私事也十分多,他给父母的信中说,“几于刻无暇
晷。”
父亲曾麟书收到信后,为曾家出了位大官而兴奋不已。但
知子莫若父,曾麟书太了解儿子曾国藩的脾气性格了,他唯恐
刚登大官的儿子有什么闪失,立即写信一封,嘱咐再三:
官阶既高,接人宜谦虚,一切应酬,不可自恃。见各位老
师,当安门生之分。待各位同寅,当尽协恭之谊。至于同乡官
如何子贞,尔请他作祖父大人七十寿序,写作俱臻绝顶,有此
学问,品行必端,尔宜善待之。外官李石梧前辈,癸卯年巡抚
陕西,尔是年放四川正考官,路过其地,他待尔极好,并受其
指教,受益最大。他现总督两江,每年必以书信问候而已;若
有人干以私情,宜拒绝之。
做官宜公而忘私,自尽厥职,毋少懈怠已耳。此嘱。
由于父亲的殷殷教诲,曾国藩自为高官之日始,就怀着匡
济天下、忠心为国的抱负,投身到他所认定的事业中去。曾国
藩不但自己这样做,还动员他的兄弟也加入到削平太平天国的
斗争中去。
1858年11月,陈玉成部太平军攻逼曾国华、李续宾湘军
大营,曾国华、李续宾战死。对于曾国华的死,曾国藩感到非
常痛心。他在家书中表示,要为曾国华作哀辞、墓志、家传等
文,并建议曾国荃也应作文以抒其意。他的理由不仅仅因为曾
国华死得惨烈,死后多日才收捡到尸骨,更重要的是曾国华在
“生前于科名之途太蹇,死后又有阙憾”,所以他要为弟弟立传
扬名于天下。
四年之后,曾国藩的最小弟弟曾国葆病逝军中,对此,曾
国藩深表哀痛,除为其撰墓志铭外,在挽联中情意深切地说:
“大地干戈十二年,举室效愚忠,自称家国报恩子;诸兄离散
三千里,音书寄涕泪,同哭天涯急难人。”曾国藩尽管由于两
个弟弟接连死于军中,颇觉悲痛,发出“举室效愚忠”的慨
叹,但他认定:急国家之难,是最大的“公”。曾国葆死的同
年四月,曾国藩还写信给初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告诫他说:
“吾辈当为餐冰茹蘖之劳臣,不为脑满肠肥之达官也。”
曾国藩通过几十年的宦海生涯,总结出无论是居和平之世
还是居离乱之世,奢侈都必定导致失败。他举和坤的例子说,
和坤当年受高宗宠信,二十几年任军机大臣,积累的财富几乎
和国家差不多,这是极盛之时的事,但最后还不是一条白帛结
束了性命。他说,人无论多贪,多富有,但只能居位一间房
子,睡一张床。他说的是人的消费是有限度的。
1859年6月,曾国藩奉清廷之命,前往四川,至武昌而
止。是年,他的九弟曾国荃在家乡构置一座华丽的新居,前有
辕门,后仿公署之制,有数重门。一时乡人颇有浮议。据崇德
老人——曾国藩的女儿说,曾国藩得知此事后,立即写信给曾
国荃,令他将新居毁掉。曾国荃起初不以为然,曾国藩晓以情
理,这位九弟才毁掉。曾国藩的女儿时年八岁,他后来回忆
说:“余犹忆戏场之屋脊为江西所烧之蓝花回文格也。”
在曾国藩的日记中曾记有这样的历史典故:田单攻打狄人
的城邑,鲁仲连预料他攻不下,后来果然三个月没能攻克。田
单向鲁仲连询问原因。仲连说:“将军您在守卫即墨时,坐下
就编织草筐,站起就手持锹镬,作士卒的榜样,全军上下都抱
着舍生忘死之心,一听到您的号令,没有人不挥臂洒泪而跃跃
欲试的
,这就是能打败燕国的缘故啊。现在,您东边有夜邑进
献的珍奇,西边有邀游淄上的快乐,身披黄金饰带而驰骋在淄
渑大地,尽情享受活着的欢乐却没有殊死作战之志,这就是不
能战胜狄人的原因啊!”曾国藩说,我曾对鲁仲连这番话深信
不疑,认为是正确无比、不可更改的高论。1**4年,收复了
江宁城后,我看到湘军上下一派骄矜自得、纵情逸乐,担心他
们不能再使用,就全部遣散原籍务农去了。到了1**5年5月,
我受命前往山东、河南一带围剿捻匪,湘军跟随的极少,专门
任用皖籍的淮军。我看到淮军将士虽然士气高昂,但也缺少忧
患危机意识,暗暗担忧,恐怕他们不能平定流贼。《庄子》上
有“两军相对哀者胜”的话,鲁仲连说的凭借忧和勤能胜而由
于娱乐失败的话,也就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
后来,我因为生病而上疏请求退休归退,于是解除了兵权。然
而李鸿章最终用淮军削平了捻军,这大概因为淮军士气还很旺
盛吧。用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来感染战士,用昂扬的斗志来振
作三军的士气,这两种做法都能够获胜,只在于主帅审时度势
地善于运用罢了。我以往单单主张“忧勤”这一种说法、恐怕
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姑且记载在这里,用来记住我的偏
颇,同时也可知古人的精言妙论不能举一概百,每一种说法都
有它所适应的情况。但是,我们做事总不应没有忧患的意识。
戒奢侈则务要尚勤俭。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勤快就
强,安逸就病弱。家勤就兴,懒就衰败。国勤就治,惰怠就
乱。军勤就胜,懒惰就败。懒惰是没有士气。常提军队的朝气
最为重要!
军事上有骄气、惰气,都是败兵气象。孔子的“临事而
惧”是断绝骄气的本源,“好谋而成”是断绝了懒惰的本源。
无时不谋,无事不谋,自然没有懒惰的时候。
曾国藩说,翻阅张清恪的儿子张懿敬先生所编辑的《课子
随笔》,其中都是节抄古人的家训名言。大凡使家族兴盛的途
径,无外乎内外勤俭、兄弟和睦、子弟谦虚谨慎等等。家族衰
败的原因与此相反。夜里接到周中堂之子文翕感谢我资助他家
办理丧事的信,信中别字很多,字迹又潦草不堪。大概是他的
门客写的,而主人全然没有过目。听说周少君平时眼光很高,
喜欢毫无根据地乱发议论,而丧事又办得了了草草,真令人为
他叹息啊!大概达官贵族的子弟,听惯了高谈阔论,见惯了排
场奢侈,往往轻视慢待长辈,无视为人之道,讥讽别人的短
处,这就是所说的“骄”。由“骄”字进而奢侈、无节制、放
荡以至于无恶不作。这些都是“骄”的恶果。而子弟的骄傲,
又多出自于作为达官贵人的父兄,乘着时运,幸而得官职,就
忘了他本领的低下,学识的浅陋,骄傲自满,以至于子弟们效
仿而不觉察。我家的子侄们也有很多轻视慢待长辈老师、指责
别人缺点的恶习。要想有所建树,必须首先戒除这种恶习,戒
除骄傲;要想戒除子侄们的骄傲恶习,必须先戒除我自身的骄
傲惰性,我愿意终生自勉。因为周少君的荒谬不堪,我既以此
当面教育儿子纪泽,又详细地在这里
记载下来。
明朝大将戚继光说:“居官不难,听言为难;听言不难,
明察为难。”曾国藩不仅能“听言”,也善于“明察”。
曾国荃给哥哥写了一封信,说了很多奉劝的话,曾国藩当
即写信表示赞赏:古代君主有诤谏的良臣,今天兄长有诤谏的
贤弟。我近来做官太高,虚名太大,我常常为听不到规劝讽谏
而深深忧虑。如果九弟果真能随便什么事情规劝谏阻,再加上
一二位严厉可怕的朋友,时时以正言相劝相勉,这样我就内有
耿直的弟弟,外有敬畏的朋友,那么我也许能避免大的灾难
啊!凡身居高位的人,谁不败在自以为是上!谁不败在厌恶听
到正直的进言上!
在居官之败中,与领导、上司关系的处理不善是第一原
因。曾国藩居丧期间伸手向清廷**,几乎断送一生的前程,
他晚年的日记对此痛加检讨。经历这件事后,他就对与上相处
之道有了把握了。
在曾国藩的处世经中,对于能决定他生杀予
夺的最高统治
者——也就是皇帝的态度大体有四:一、逆来顺受。二、以死
孝忠。三、无奈的时候,“缓”和“拖”。四、有所欲求的时
候,委婉而言。这几招能使得曾国藩在朝廷对他任用又怀疑、
支持又削弱的夹缝中稳住脚跟,并能频得实惠,步步高升。
曾国藩从来以“理学大师”自居。他向朝廷有所请求,一
般说来,尽量避免正面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是旁敲侧击,以达
到自己的目的。这样,既得到了自己所要求的东西,又保住了
自己的体面。1857年1月,曾国藩在九江劳师后所上的《附
陈近日军情请催各省协饷片》奏折就是这样的典型作品。奏折
中的第一点,他反复强调了李续宾、杨岳斌所统率的湘军水陆
师,本来是曾国藩的部队,是因急人之急,增援湖北而借调给
胡林翼的。现在不但湖北省城武昌已经收复,即如湖北的蕲
州、黄州沿江城市也已克复。言外之意,是要求清政府将李、
杨统率的湘军水陆师拨还给曾国藩节制调遣。奏折中的第二
点,旨在张扬他自己旧部李续宾、杨岳斌部水陆师的赫赫战
功,为湘军涂脂抹粉,为自己贴金。奏折中第三个要点是,强
调李、杨所部水陆师力量的强大,借此抬高自己的地位。奏折
中第四个要点,是奏片中的要害。他不说自己是李续宾、杨岳
斌所部水陆师的司令,但在奏片中却为李、杨所部湘军请饷、
催饷,无异以李、杨所部指挥者自居。
曾国藩的请求自有其道理。自从1855年10月曾国藩派遣
罗泽南从江西分军前往武昌外围增援胡林翼后,不久,翼王石
达开用兵江西,开辟江西省根据地,曾国藩部湘军一再受到沉
重打击。他承受了许多风浪,历尽艰险,以至退守南昌,日坐
危城,日夕盼望骆秉章、胡林翼派兵前来,以纾江西之急,尤
其希望胡林翼能指挥湘、楚军,及早攻占武昌,然后水陆东
下,与自己会师于浔阳江上。现在胡林翼终于占领武昌,攻占
武昌的主力是湘军水陆师,其中李续宾统率的湘军,是胡林翼
奏调去的;杨岳斌统率的外江水师,是曾国藩派去武昌外围增
援胡林翼的。所以,曾国藩认为:清政府应该将杨、李所部湘
军水陆师拨还曾国藩。
胡林翼是聪明人,有意命李续宾、杨载福统率的湘军水陆
师东下,自己却不随军指挥。胡林翼把这个球踢过来,曾国藩
心领神会,立刻把球接了过来。1857年1月15日,他兴冲冲
地从吴城镇迅速赶到九江劳师,会晤李续宾、杨岳斌。他们对
曾国藩的尊重不减当年,这对曾国藩说来是最大的安慰,因为
这标志着湘军中围绕着他的强固的凝聚力并未削弱。
曾国藩说,这次九江劳师,目睹湘军水陆师军容甚盛,兵
力强大,感到不胜欣慰。他真正感到舒服的是胡林翼在湖北长
期发展、扩编湘军水陆师,能够始终坚持沿用湘军营制,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