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意志如钢,坚韧不拔
每一个人都明白忍耐的含义,但并不是每
个人都能自始至终用忍行事,也就是说
常人只能忍耐一时,或是只能忍耐一件事
,常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而曾国落却做到了“意志如钢,坚韧不拔”。
自胜之力,就是人的忍耐力,是人能够克服困难、
承受压力的基本素质,是坚忍品格必不可少的要件。
曾国藩通过阅读古代典籍,认为能够承受压力、承受
打击,即诌胜之刀甚强,是欲成大事、力图雄霸天下
者第一要义。一般而言,人都有承受压力和困难的潜
力,但能否承受大的压力和困难,就是识别一个人能
否胜任做大事的标准之一。曾国藩特别擅长在各种逆
境中磨砺自己的意志,经常提醒自己要坚忍起来,他
在晚年回忆说:“平生受尽屈辱和谩骂,但矢志不移”。
所以,后人才评价曾国藩是靠“坚忍成功”!
心中无“刃”,空空荡荡没有利器的时候,也不是
“刃”。只有刃锋磨隐了,刃锋藏在心胸的刀鞘里,才
算是真正的“坚忍”。
曾国藩能够最终战胜十倍、百倍于己的太平军,重
要的原因就是意志的力量,是靠他过人的“坚忍”。双
方的对抗与其说军事的,不如意志与坚忍的较量。
曾国藩一生都非常重视坚忍的作用,他认为“有志
就断然不肯甘居下流;坚忍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对于
坚忍的重视,可说是达到了极点。此外,曾国藩还认
为“坚忍到达的地方,金石也会为之所开,又有何种
力量能够抵挡呢?”
对于曾国藩的坚忍,龙梦苏作的《曾文正公学案》
序中写道:“遇到困难激励自己去克服,力图赶上从前
的贤人;下定决心立即行动起来,自己不甘流于鄙俗。
虽然遇到千般艰苦的事情,但也不改变自己的决心;
即使遇到千折百阻,也没改变自己的志向。坚贞自信
的人,不受外界的改变;狂妄的人必定不能坚持,古
人的话果然是对的。”这一段话,把曾国藩的意志坚强
与超人坚忍刻画得淋漓尽致。只有意志坚强之坚忍,
才能遇到困难而不放弃,不追求于眼前的功利,才有
巨大的成就。
曾国藩意志如鼎镇,坚忍似超人,贯穿他的一生,
体现其坚忍和意志最典型的莫过于被围祁门时坚决不
退怯的例子。江苏巡抚何桂清的上奏集中讲到了曾国
藩意志坚忍,可谓写得详细、精彩,奏折的本意如下:
“我跟随曾国藩的时间很长,互相有很深的了解,
透彻的看到他建立功勋,全是来自于实行德政的勤勉,
他一生鞠躬尽瘁报效国家,克制自己反省自身,才能、
见识过人。自己发誓坚定忠贞,不仅在当今格外罕见,
即使是古代的贤臣,也没有多少超过的。”
咸丰初期,曾国藩以在藉侍郎的身份,操练民团剿
杀敌寇,没有半寸土地,没有一点儿粮饷的来源。粮
饷主要来自漕运、关税,而限于他在军队任职没有治
理地方之权,所以不敢超越职权而代替谋划。名誉还
在其次,实际去作就尤其难了。他当初兵败在岳州,
又在九江受挫,士兵几乎都不振作,但他穷且益坚。
到江西受到灾难的时候,形势发展不顺利,行动多触
犯忌讳。每一分钱每一粒米,不苦心经营,就不能得
到;每一名军官每一个兵勇,不苦心训练告诫,就不
能战斗。在困苦难堪之中,树立坚忍不拔的斗志,终
于练成劲旅,削甲大难。虽然说久疾是可以成就道德
的有效之术,动忍是可以增加智慧的能量。而在艰难
创业的最初时候,根本不敢自己预料到有他日的功业。
到咸丰十年,受江督之职,进驻祁门,正值苏州、
常州新近失陷,浙江省再次沦陷,皖南皖北,十屋九
间是空的,人烟稀少,军粮连半粒都难以求到,运输
则一人都难以雇到。从南京到徽州、八百多里,到处
都是太平军,没有一天不在打仗。徽州刚陷落,休戚
相关的祁门大为震惊,江西湖北也都很吃惊。有的劝
他把营地转移到江西省城,以保证粮饷的来源;有的
劝说把营地转移到长江主干道沿线的州县,以确保畅
通的运粮道路,这样做也仍然不出两江
总督管辖的边
界。曾国藩说:“我第一次进兵,遇到险阻就退却,后
面的事该怎么办呢?我后退一步就死无葬身之地!”大
量的敌军已经到来,昼夜轮番围攻,炮弹如下雨般密
集,曾国藩亲自书写遗嘱,营帐里悬挂着佩刀,仍然
是从容镇定布置,没有改变往常的形态。就这样死守
了几十天,直到鲍超率领霆军从山外赶来,才凭借一
次战役把敌军驱逐出岭。
其后攻南京、扫捻军,皆如履深渊。这么多年以
来,辛苦征战收回的土地,由尺寸之大扩展到几百里,
深深恐惧一日之间溃败,前功尽弃。援救江苏确保
长
江二项,又要兼顾。时间紧迫事态危急,军情反复无
常,各种不同的意见都产生了:有的说南京的兵进得
太早,必然导致军队疲劳、粮草缺乏;有的说应该撤
掉围困南京的军队,以使各路援救南京的敌军退去。
曾国藩在这种言论众说不一的时候,用三军不可夺其
志,枕着兵器卧在柴草上,坚忍卓绝,最后才能以少
胜多,从死亡中逃出来。等到战局已定,对幕僚朋友
说:“古人有句话说:忧虑能伤人,我这才几个月,心
胆都碎了!幸好有赖国家的洪福,才得以不死,然而
如果今天一病不起,大概是我的精力已经为这事耗尽
了。”
何桂清认为,曾国藩取得胜利的战绩不可胜数,惟
独那几年坎坷艰辛。当成功与失败交替的时候,孤注
一掷以奋争;当危难疑惑动摇的时候,每次都是百折
不挠,这是他的意志不以生死变化和具有过人坚忍的
结果。
何桂清还把曾国藩与以往历史上相似人物的文治武
功做了比较,说唐代的李光弼、郭子仪,也仅仅收复
了两京;宋代韩、范,也仅归复西夏一方而已。何桂
清认为,清朝武功的强盛,超过前代,多次平定大的
战乱,然而像嘉庆年间川楚之战,遭战乱蹂躏的也不
过四个省。康熙年间的三藩之战,遭战争蹂躏的尚且
只有十二个省,而如今的捻军,涉及范围竟达到十七
个省,朝廷用兵征讨已满二十年。若单靠湘、楚军队
与他们角逐,而没有淮军在这期间兴起,又怎么能做
到南北分兵,接着平定祸乱呢?这是曾国藩有远大韬
略,推荐贤才分担劳苦,和衷共济才有后来之功效。
曾国藩自从统率军队以来,曾立下了不期望生还的
志向,因为要经历危险,屹然不能动摇,精诚到了极
点,部下为他的坚忍精神所感化,兄弟们也为他所感
化。所以湘军中阵亡的文武官兵,可以按名册记录考
查的人,就多达上万人。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的
三河之战,他弟弟曾国华跟随李续宾,以一个人冲入
敌阵战死。同治元年,雨花台之战,他弟弟曾国葆在
敌退后几天,积劳成病而死。可以说一家都是为大清
而死!他的诸位弟弟同在军中,但承担职责方面曾国
藩总是督促他们抢前面,论功劳时则让他们排在后
面。曾国藩深切地感到在获取功名的时候,也是灾难
开始的时候,常因为地位比众人高,权力比众人大,
怀疑这么大的名誉会有不祥的恐惧之忧。所以遇到非
常隆重的知遇之恩,更是把功劳恭敬地与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