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立德立言立功1(1 / 2)

🎁美女直播

发愤读书,惩忿室欲,改易品性,终到立德,立言,方功三不朽,

使曾国藩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偶像。其整个修养砥砺历程,可以从一副对联来

体会:“养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一、读书有道,善写楹联

曾国藩曾说: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

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化之法,

须先立坚卓之志。

气质本自天赋,虽父兄亦不能改变子弟。但曾国藩认为读书

可以改变气质。他虽自己才智钝拙,由于他能立志勤学,终成为

清一代显赫的人物,这实是他力学的重要证据。

近人钱基博论曾国藩文章时说;

以雄直之气,宏通之识,发为文章,而又据高位,私淑

于桐城,而欲少矫其懦缓之失,故其持论以气为主,以声为

辅。

曾国藩亦承认此说,他说:“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

由此可见,曾国藩文章,实以桐城派理论为根基而张大。姚鼐论文。

以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

附,考据有所归。

曾国藩服膺桐城,于义理、考据、词章之外,又增经济一科,

以为学问不能与社会脱节,故圣哲画像记乃揉合孔门四科和姚氏

三者而成。

他把德行、政事并入义理,言语合于词章,文学归于考据。表

面虽循姚氏途径,实较姚氏为切实。由此可见他的读书是文与道

并重的,除了立言之外,主要还是在立德和立功。

道光二十年他在家书说: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

之道,以图无*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

以图自卫其身。

又在三十二年致弟荃书中说:

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

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

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l岂得谓之明理

有用之人也?

他所谓进德诚正修齐之道,实即内圣外王之学,所以他的读

书主要是立德。至于修业记诵词章,乃是技能之事,则视为次要。

他致刘孟客书说:

古之知道者,未有不明于文字者也。……吾儒所赖以学

圣肾者,亦借此文字以考古圣之行,以究其用心所在。……

国藩窃谓今日欲明先王之道,不得不以精研文字为要务,故

凡仆之鄙愿,苟于道有所见,不特见之,必实体行之,不特

身行之,必求以文字传之后世。

可见曾国藩重视文章,要在言道。道立则德生,德生则文明,

所以他的立言不止是用来“化民成俗”的,而是“有益于身,有

用于世”的学问。其日课又说;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

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若但知自了,

而不知教养庶黎,是于天所以厚我者,辜负甚大矣。孔门教

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

人”数语。

其言更是平易明正,因此曾国藩之学,立德、立言、立功三者,

实为他一生读书的指归。

曾国藩读书自有其法,用力之笃,前古所罕见。在《圣哲画

像记》中曾以“不必广心博掠”为目的,而以“习其器,索其神,

通其微,合其莫”为读书用思步骤。分门别类,谓自文王以下,师

其一人,终生用之便可。此言绝非轻易而出。

曾国藩以为读书除了专精之外,最要者还是利用时间,虽在

戎马之间,亦应利用时间,读书如故。可撮其要点如下:

1.定课程

曾国藩认为读书首先要有完善课程表,使时间分配恰当,以

免浪费光阴。他规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此外,他又定下日课与月课。日课写日记,自四十八岁起,至

死未尝间断,还写下前一天的日记。他的日记,并非只记生活琐

事,主要是痛自刻责,力求改过。月课则每月作诗和古文若干篇。

由此可见,曾国藩读书有得,与其生活严谨,实在息息相关。

2.读书之“三有”

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在家书中说: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

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

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

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其中自以有恒为最重要,学问无穷,若不持之以恒,半途而

废,决非治学之道。他在道光二十四年家书中说:

切勿以家中有事,而即间断看书之课,虽走路之日,到

店亦可看书,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兄日夜悬望独此

“有恒”二字告诸弟,伏愿诸弟刻刻留心,幸甚幸甚。

3.读书要“约”

他在《圣哲画像记》中说:

譬若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则以一井为隘,而必广掘数

十百井,身老力疲,而卒无见泉之一日。

曾国藩读书,认为必须“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止(道光

二十二年家书)。我国古籍,浩如烟海,而他一生只攻读十多种书

而已,真是守约不易之理。他在咸丰九年四月家书中说:

余于四书五经外,最好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好

之十余年,惜不能熟读精考。又好通鉴及姚惜抱所选之古文

辞类纂;余所选十八家诗钞四种,共不过十余种。

要知道读书犹如游观,万壑争流,必有主脉,能把持神理所

在,其他次要自能附会旁通。他在道光二十四年家书中说:

每日读背诵之书不

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

六十页可耳。”

4.读书要“专”

曾国藩的课程表中有“读书不‘二’一条,即读书要

“专”。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家书说:

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若经史之外,诸

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

当东翻西阅;如读韩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

非昌黎;以为天地之间,除昌黎之外,更无别书也。如

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

又说:“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又道光二十四年家书中

说:

读书一部未完,决不换他部,此为不易之道。阿兄数千

里之外教尔,仅此一语。

5.读书要“耐”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三年家书中说:

读书有‘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适,明

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

他认为约、专、耐三法,是有关连性的,自应兼备,才收事

半功倍之效。

6.读书要手到口到

读书要眼到、心到是必然的事。此外,曾国藩认为手到与口

到尤为重要。他说:“读《后汉书》,已丹笔点过八本,虽全不记

忆,而较之去年读前汉书领会较深。”古人读书多在书旁圈点评注,

此是最有效的读书法之一,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此可帮助记忆,使

日后重新翻阅温习,可一目了然。

曾国藩又主张“读文以声调为本”,如刘大櫆《论文偶记》所

说: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烂熟

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

7.读书须“看、温、习、思”

曾国藩认为读书时看、温、习、思四事必须并行。他说:

看生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

则易忘。习字宜有恒,不善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作文

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误

一不可。

看、温实偏重于知识方面,而习、思则偏重技术方面。读书

既要专精,又要博雅,精读之书不妨“约”,浏览之书无惧多。

8.读书求明白而不求强记

若读书只求强记,而不明隙书中义理,则只是读死书而已,徒

然无所获。曾国藩在咸丰五年家书中说:

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身之道也:凡求强记者,尚有好

名之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

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

可知。此余阅历语也。

读书要在明白书中大义,若意义不明,徒诵词章,犹鹦哥之

有声,知一而不知二,于做人做事有何关系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