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杨朴
未会牵牛①意若何,须邀织女②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③,不道人间巧已多④。
【注释】
①牵牛:星名,在银河之西,俗呼牛郎,一名河鼓,又
名黄姑。大概以牵牛三星象牛头角、嘴之形,名之曰牵牛。
织女四星象梭形,因名之曰织女。
②织女:在银河东,传说为天帝之女,又叫她天孙,
会纺织,韩愈诗"天孙为织云锦裳"。传说天孙同牛郎结
婚,婚后被罚分居银河两岸,只许每年七月七日由乌鹊给他
们架桥,使他们相会一次。
③乞巧:因织女会纺织,古代女子便于七夕焚香陈瓜
果,祝贺她夫妇聚会,又向她乞求智慧,民间有穿七孔针之
戏。乞与,赐给的意思。
④巧已多:这个巧字同上巧字顺联而来,是指"机
巧"、奸诈,是贬义词了。
【解说】
杨朴,字契元,自号东野逸民。宋代新郑人。
七夕,咏者不乏其人,七夕的传说也较多。记载这个神
话故事的有《淮南子》、《博物志》、《晋书·天文志》、
《荆楚岁时纪》等书,后来又有《缃素杂纪》、《学林新
编》、《苕溪渔隐丛话》等书的考释辩证。按:七夕故事最
初人们认为天河与海相通,海上每年八月有槎来,一人随槎
去,见一妇人织,一丈夫牵牛饮水,问此为何处,曰,至蜀
问严君平可知。后指名随槎去的人为张骞(杜甫:“汉使虚
随八月槎"即指此),并增加张骞取织女榰(支)机石问严
君平事,并有牛郎织女结婚时天帝借钱三十万,后因债务使他
们分居的传说;有织女婚后懒于妇工受罚分居的传说(今
人则改为不许私到人间)。结果的处罚是分居两地,只准每
年七月七日由乌鹊搭桥使之相会。这本是优美的神话,是不
能也用不着去做科学解释的。至于"乞巧"一事则见于周处
《风土记》(据《渔隐》卷十一改写,于该集卷七所引《艺
苑雌黄》诸说未录)。
此诗特色"从乞巧立论",以"设问见意"。
首句陡然而起:不知(兼有不管怎样的意思)牵牛的意
见怎样?我们"须邀"(是一定要邀请)织女弄金梭的。第
二句用反接法补叙。因为七夕是他们夫妇一年一度唯一团聚
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请织女来弄金梭,未免会引起牛郎的
不满,但牛郎究竟满意不满意呢?以不定的语气来说,并以
下句的"须"字,补足上句"未知"一词兼含的"不管怎
样"的意思。为什么须邀织女弄金梭呢?织女的巧就巧在这
里,暗伏下面乞巧二字,否则下文乞巧二字就与前二句断线。
后二句又翻进一层:不说织女牺牲自己一年一度的团聚
来乞与人间的巧,也不说织女怎样把巧乞与人间,都反过来
抱怨织女:您每年都把巧给予人间,难道您还不知人间的奸巧
虚伪,尔诈我虞已经充满了吗?使人于忍俊不禁之中见其愤
世嫉俗的深刻讽刺。《渔隐》载同题绝句一首,抄录于下以
资比较。
乞巧筵前玉露秋,一钩凉月挂西楼。
人间百巧方无奈,寄语天孙好罢休。
立秋①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②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③
【注释】
①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立秋为秋季的开始。
②乳鸦:小乌鸦。玉屏:象玉一样色泽的屏风。空:形容
冷清寂静的气氛。这两句说,刚才还啼叫的小乌鸦飞走之后,那玉白
色的屏风显得更冷清了;枕边的新风好象扇子扇过来的阵阵凉风一
样。③秋声:秋风吹树发出的萧瑟声。觅:寻找。这两句说,
睡醒时,满耳是萧瑟的声音,起来一看,却又不知秋声在何处,只看
见月下的台阶上,已经铺满了梧桐的落叶。
【解说】
刘翰,字武子,宋代长沙人。
这是写初秋景色的诗。诗中通过"乳鸦啼散"、
“月色空寂"、"秋凉如风"、"秋声萧瑟"、"满阶梧叶"等方面来
描绘初秋悲凉、寂静的景象。全诗虽在渲染秋天的冷清气氛方
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是仍然没有摆脱文人悲秋的传统习气。
七夕
杜牧
银烛①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②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①银烛:比喻月光。
②天街:指天河、天空。传说天上有官阙街市,郭沫
若早期待有《天上的街市》。
【解说】
照在画屏上的一钩新月,逐渐暗(冷)下去了,月色西
沉了,这时点点流萤更加清晰,于是一位少妇用细致的罗纹
小扇去捕捉它,这是人间景色;仰视天空则夜凉如水,明亮
清碧,这是天上的景色。这位少妇卧在床上看牵牛织女星
哩!
这是杜牧的一首名作,是历来诗评者认为"含蓄"的典
范作品。《渔隐》和《玉屑》都有"句含蓄","意含蓄",
“句意俱含蓄"的说法。”勋业频看镜,行**倚楼"(杜
甫),此句含蓄;"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
颜下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长信怨》),为句意
俱含蓄。
对于这首诗含蓄的意境,过去的评论家是不肯直率讲
的,因为评诗也要讲"含蓄"吧。我们试来剖析一下:首句
月暗画屏,乃写一富贵人家庭院,冷落而清静;一位年轻的
妇人,独处深闺,无可遣闷,静中思动,于是以轻罗做的小
扇去捕捉萤火虫为戏。但扑流萤亦不能解此孤独之苦,夜愈
深,境愈静,无聊孤寂之感愈甚。乃转而视天空,以引出
“七夕"的联想,新月既隐,天空碧蓝蓝的,暗暗的,象水一
样,也是静静的。夜深了,独立多时,手挼裙带独徘徊,虽
不欲睡,但还是去睡吧;睡又怎样,孤衾独枕也难成眠,转
思今夕为七夕之夕,乃看牵牛织女,只此末一句着题。四句
话:情景两两交叉,层层深入,对七夕的牵牛织女星而"卧
看"之,亦含蓄之至又明显之至,但又谁能说清楚这位少妇对
着牵牛织女想些什么呢?这就明明勾画出一位贵族少妇从黄
昏到深夜孤单寂寞有所思念的情态。思妇何所思?思妇何所
忆?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虽不明写,读者自明,而且联想万
千,韵味无穷!此日"意含蓄"。故能流传千载,咸称绝
唱!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①银汉无声转玉盘。②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③
【注释】
①溢(yì益):原是充满和流出来的意思,这里作
“浸透"解。这句说,黄昏时的薄云随着夜的来临隐没了,大地到处
浸透着寒意。②银汉:银河。玉盘:月亮。因为月亮象白玉
制的圆盘一样,所以叫玉盘。这句说,碧天上的银河寂然无声。升到
高空的月亮,放射着皎洁的光辉。③这两句说,今年中秋能看到这
样美好的月色,一生中是很少有的,谁知道明年又在什么地方能看到
呢?
【解说】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十年中秋,当
时苏轼在徐州。诗中通过记述中秋赏月来抒发诗人自己屡遭
贬谪的感慨。前两句极写中秋月色的美好,后两句写作者的
感伤。这个感伤寄寓着诗人对于人事多变、后事难测的隐
忧。全诗寓情于景,读后令人感到深切。
江楼有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①,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②似去年。
【注释】
①悄然:忧愁的样子。
②依稀:仿佛、隐隐约约。
【解说】
赵嘏(ɡǔ)字承祐,唐代山阳人,会昌年间进士,官渭
南尉,卒于渭南。
王相注:“此登楼忆旧之诗也",说得对,但重点还是
伤感的情调。诗以"悄然"二字为全篇主干,以"独"字为
伏脉。江楼而独上,悄然之一,既二之后,登高望远,江月
荡漾,水天一色,宇宙空阔,谁与同调,"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悄然之二;又扣紧"独"字,既然感到独
游无乐趣,恩故人之心,怀良友之念,便油然而生,何况是
旧地重游,悄然之三;人既不在而偏又风景依稀似去年:看
去年的游踪,睹惊鸿照影的池水,却又是陈迹往事了。物在
而人事全
非,悄然之四。独游中寂寞惆怅,没有人可以倾吐
情怀,怎么不悄然神伤呢?
杜甫《登高》诗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之句,有几层"悲"意,与这首诗的艺术手法相同。(朱淑贞"去
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
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也不过是发
“思得同调,不见同调"之感而已。录于此供读者参考。)
题临安邸①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②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③
【注释】
①邸(dǐ底):旅邸,即客栈。这首诗是题在临安的
一间旅店壁上。②休:停止,结束。这两句说,青山之外还有青
山,高楼之外又有高楼;在西湖边上,整天听歌看舞,沉溺于醉生
梦死的风气,到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③暖风:暖洋洋的风。
这里不仅指自然界的风,还隐指当时西湖的靡靡(mí迷)之风。
直:简直。汴州:即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宋朝原来的京
城。这两句说,暖洋洋的风把游人们吹得好象喝了酒,醉醺醺似的,
简直把行都杭州当作京城汴州老家,再也不想恢复失地了。
【解说】
林升,宋代淳熙年间士人(一说此诗作者是林外。林外字岂尘,晋江人。)
北宋灭亡以后,宋高宗赵构为了维持偏安的小
朝廷局面,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建立南宋政权。
他们把北方河山和国家危机丢在一边,在杭州大建亭台楼
阁,听歌看舞,一味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游
览杭州西湖,有感于南宋君臣沉溺于荒唐腐化生活,不图恢
复中原而作。全诗虽然语言浅自,但内容含蓄蕴藉,意在言
外。
晓出净慈①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③红。
【注释】
①净慈:西湖上一座庙宇的名字。
②别样:与平常不同,犹言"格外"。
【解说】
这首诗的语句是明白易懂的。诗的妙处在于"以小见
大",四句话写出了西湖在特定时令中的美景。诗有四个方
面的内容,六月、早晨、净慈、西湖。要反映这一典型环境
就需要选择典型的材料,而不能写得多而杂。诗人选取了莲
花这个在盛夏中有代表性的花景,也是西湖实有的事物。全
篇就围绕着这个典型事物来写。
开头以"毕竟"二字突出"六月""西湖"这一特定的
时间、地点的特定景色,二句以"风光不与四时同"承上
句,通过概写,总提一句,以唤起读者注意六月的西湖究竟怎
样不同。下面先从远景写一大片绿色的荷叶远接蓝天的广阔
气象,再从近景写映日荷花,从题目的"晓出"二字,能想
见"初日芙蓉"特别红艳。十四字显出一幅绿海点红,香清
色艳,湖光山色,秀丽可餐的天然图画。
饮湖上初晴后雨①
苏轼
****晴方好,②山色空蒙雨亦奇。③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④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