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千家诗4(1 / 2)

🎁美女直播

有约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①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②

【注释】

①黄梅时节:梅子成熟的季节,旧历立夏后数天,

叫入梅,约四十多天,这时候多雨,人们往往说是梅雨天。这两句

说,黄梅成熟时,天天下雨,家家闭门不出去,长满青草的池塘里,

到处都是青蛙的叫声。②过夜半:夜已过了一半。灯花:古

时人点蜡作灯,时间久了烛心就凝成硬物,这叫灯花,这两句说,我

约定的朋友,深夜了还不见来,只好一边手拿棋子无聊地敲着桌子,

一边呆看灯花落下来。

【解说】

赵师约,字紫芝,号灵秀,宋代永嘉人。他的诗流于纤弱,但风格清丽。

这是写友人因雨而失约的诗。诗的前两句写山

村梅雨的景象,后两句写主人等待朋友到来的焦急心情。全

诗虽信手写来,但句句相连,语言明畅,情景逼真。

初夏睡起

杨万里

梅子①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②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注释】

①梅子:一种味极酸的果子,故古人把调味品总称为

“盐梅"。

②分绿:窗纱本不是绿色,因芭蕉的绿映于窗纱使窗

纱也成绿色,所以说"分绿"。

【解说】

此诗前二句,切初夏之景:梅子入夏而熟,但初夏又没

熟透,看见梅子,似觉梅子的酸味已溅满齿牙,含涎欲滴;芭

蕉的影子映在窗纱之上,好似分出了它们的绿色把窗纱也染

绿了似的,一个"分"字是拟人炼字之法,把芭蕉与窗纱不相

干的两件事物联接起来,这样写,显得初夏的幽静中又有活

动感,饶具情味。后二句写初夏睡起之情。用"无情思"三

字明写。虽是正面铺陈其事,但前有环境烘托,后有景物渲

染,无情无绪,无可排解的心理,在"看儿童捉柳花"句中

更加鲜明地突了出来,柳花并非观赏之物,但儿童捉柳花为

戏天真可爱,从动景中写静寂者百无聊赖的感情,使无长无

幼归于自然率真的境界。

三衢道中①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②小溪泛尽却山行。③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④

【注释】

①三衢(qù渠):三衢山,在今浙江省衢县。②梅子

黄时:梅子黄熟的时候,时间在旧历五月。泛:这里指泛舟。即

坐船。却:再,这里作"又"解。这句说,梅子成熟的时候,一

连几天都是晴天。③这句说,坐船到了小溪的尽头,便又改走山路。

④绿阴:绿树成荫。不减:不减少。这两句说,一路上绿树成

荫,还是和来时一样,只是加添了黄莺的几声叫声。

【解说】

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宋代赣县人。

这诗描写作者在三衢途中所见的初夏景色。诗

中写了梅子、天晴、小溪、山路、绿阴、黄鹂,诗人对这些

景物的描写,都是环绕初夏这个时令着笔的。全诗落笔自

然,有声有色,意境幽美。

即景

朱淑贞

竹摇清影罩幽窗①,两两时禽②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注释】

①罩幽窗:竹影笼罩,窗前幽暗。

②时禽:泛指应时而鸣之鸟。

【解说】

“即景"指春末夏初之景。前三句景中含情,竹摇清影

而纱窗更幽,好鸟虽鸣却又值夕阳,何况海棠花谢了,连柳絮

也飞完了,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有什么办法呢?只有

让这困人的天气捉弄人罢了,而这困人的天气又正长哩!深

闺无聊,流露出旧社会的妇女,抑郁苦闷而又无可奈何的感

情。

初夏游张园

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①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②

【注释】

①乳鸭:雏鸭或小鸭。这两句说,一群小鸭有时在

池塘里的深处,有时又在浅处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时正是梅熟的

季节,所以天气总是半晴半阴。②载:携带的意思。枇杷

一树金:满树枇杷象一颗颗小金球

一样。这两句说,游完东园,带

酒到西园饮个醉,并且把那满树金黄色的枇杷摘下来解酒。

【解说】

戴敏,字敏才,东皋子,石屏之父,宋代台州黄岩人。

这是描述初夏游园畅饮的诗。作者在前两句

里,通过"乳鸭"、"熟梅"等景物,逼真地描绘了初夏的景

致,读后使人感到真实生动。后两句虽是写在两园醉饮的情

景,但作者没有直接写饮,而写"摘尽枇杷"。枇杷既可解

酒又可劝酒,满树金黄色的枇杷都摘完,可见饮了很多酒。

全诗用词显浅,意境含蓄优美。

鄂州南楼书事①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②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注释】

①鄂州南楼书事:直写作"鄂州南楼"或"登鄂州南楼",为同一题目。

②芰荷:芰,菱角;荷,荷花。

【解说】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宋代洪州(江西)分宁

人。黄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但黄爱用事,被讥为"点鬼

簿"(又云"堆垛死尸")。因黄为江西人,又称其诗为

“江西诗派"(又名豫章诗派)。吕居仁作"江西宗派图"

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等二十五人。

在楼上四顾山水相映,落日满山,霞光映水,倚着栏杆

远眺,芰荷弥望,暗香袭人,沁人心脾,自然留连忘返。何

况夕阳刚坠,新月已生,清风徐来,更是无价之景,更妙在

无人管理,可以尽情享受。苏东坡在《赤壁赋》中云:“唯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

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黄诗效法

于苏,却以"无人管"三字收束之,又另是一番气象。末一

句总结:这光、香、水、月随着南来的风无比清凉,鄂州南楼

观景,其乐可知。但也要胸无俗念,如百忧撼其心,万事劳

其形,也仍然是;"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

我冬",纵有良辰美景又何能欣赏,诗人沉醉于"清风明

月",其胸襟可想而知。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①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②

【注释】

①这两句说,到了夏天,日子变得长了,树木的枝叶

茂盛得连阳光也透射不过去;池塘边的楼台,倒映在清澈见底的

水中,美丽极了。②水晶:矿石名,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结晶石

英。水晶帘,这里指象水晶一样半透明的窗帘或门帘。蔷薇:花

名。这两句说,微风吹动水晶般的帘子,那满架的蔷薇花散发着阵阵

清香,沁人心脾。

【解说】

高骈,字千里,崇文之孙,唐代渤海人,有"落雕侍御"之号,曾为淮南节度使。

这首诗描绘了山亭夏日的美丽景致。前两句是

写山亭夏目的景色,扣紧诗题着墨,写得既别致又动人。后

两句是写"山亭"这个特定环境的景象,有静有动,有色有

香。全诗真可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田家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①。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②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①绩麻:把麻理顺纺成绳或线。

②童孙:一本作"儿童",大意不差,但作儿

童是诗

人泛指村里儿童,童孙则是说诗人自家的儿童。

【解说】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宋代吴县(今苏州)人,诗

清丽精致,田园诗尤为出色。

这首诗写田家的勤劳朴素,昼出耕耘,除草施肥,已十

分辛劳了,可是晚上还不得休息,这同《诗经》"昼尔于茅,

宵尔索陶"(白天打茅草,晚上搓绳子)一样的辛苦,而且这

种辛苦是不分男女的,村中儿女各自独当一面,家中无闲

人。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就是未成年的儿童,还不懂得耕田

织布,大人也没有要求他们做农活,但他们也自觉地在桑阴

之下学着种瓜了。这种勤劳朴素之风,正一辈传一辈。写了

田家的辛勤,赞扬了农民朴素勤劳的品德。

村居即事

范大成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①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②

【注释】

①山原:山地和平原。川:河。雨如烟:

细雨蒙蒙如烟雾一样。这两句说,四月的乡村,山地和平原到处是绿

油油的,水田和小河里白茫茫的一片;这时杜鹃在迷蒙的烟雨中啼

叫。②才了:刚刚做完。这两句说,农忙的四月,村子里很少闲

人,他们才种完桑麻,便又马上开始插田了。

【解说】

这是描写农村四月景致的诗。四月的乡村,春

水茫茫,绿草如茵,在如烟细雨中杜鹃不断地啼叫,田间处

处都是一片忙碌的景象。作者以清新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

幅景物如画,令人神往的春耕图。全诗意境优美,格调高

昂。

题榴花

朱熹

五月榴花①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②苍苔落绛英③。

【注释】

①榴花:石榴五月开花,八月子熟。

②颠倒:零乱,狼藉之貌。

③绛英:绛,深红色;英,草本的花叫英,木本的花

叫荣。此句形容石榴深红色的花。

【解说】

首句一"明"字下得响亮,榴花开时深红繁密,似火吐

焰,古人有"红裙妒煞石榴花"之句。诗人以"明"字来写

榴花鲜明灼灼之状,如在目前。而且它的力量直透末句,既

然照眼明,则人人都能看得见,就不致名花无主,芳菲寂寞

了。然而竟有末句所写的结果,是谁之过。二句写榴树枝间

结子,有两层意思:一层写无人见赏而绿叶成阴子满枝;一

层写榴花不仅花色好看而且子已初成,还是无人欣赏。末二

句正面表达诗人借"惜花"以喻对"怀才不遇"者的惋惜心

情。三句反接:言外之意是,象这样的好花,本应为人所

欣赏所爱惜的,可是千古以来詠梅菊桃李的连篇累牍,詠石

榴的却少得很,故说,可惜石榴花下并无高车驷马,没有人

来理睬她,赏识她,而让她自开自落苍苔之上,落英缤纷,

这真是颠倒了是非。”颠倒"一词一为落花之零乱;一为是

非的混淆。名花无人欣赏,贤才不见用,而鲁钝之人却常常

见用,这不是颠倒么。但榴花本身却不怨天不尤人,连"莫

怨东风当自嗟"的情绪也没有,抱璞守素,即使摇落也落在

苍苔之上。”苍苔"一词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承上无车马,

少人行故苍苔丛生;二是苍苔倒有惜才之心,以自身的润绿

承受落英,使榴花保持其红艳。

村晚

雷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