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千家诗9(1 / 2)

🎁美女直播

题西林①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②,远近高低③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④,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西林:指庐山西林寺,晋朝江州刺史陶范所建,宋代改名乾明寺。

②宋代姚宽《西溪丛语》:“南山宣律师《感通录》云:庐山七岭共会于

东,合而成峰,因知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句有自来矣。”侧,侧看

的省略。岭,山岭。峰,高而尖的山头。③远近高低:远近,指不同

的距离;高低,指不同的高度。这句一本作"远近看山总不同",意直

而尽,兹不取。④真面目:事物的真相。这里指庐山的全貌。

【解说】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近半百的苏轼自黄州(今湖

北省黄冈县)调到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去做官,诗人取道

江西九江,特地登览了向往已久的庐山。这首诗就是他游

庐山西林寺时题在墙壁上的。

这是一首借景明理的诗作。前两句写游庐山时所见到

的景象,诗人从特定的观察角度表现出庐山**变化、各具

姿态的鲜明形象。后两句抒写了独特感受,说明了一个深

刻的哲理:因角度不同,所以各见一面。而要看清事物,须

跳出局限,远视旁观。否则是无法认识到它的全貌的。寓

哲理于形象之中,而没有空洞的说教,读来并不枯燥乏味。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①(二首)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②,生入瞿塘滟滪关③。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注释】

①君山:也称洞庭山,在洞庭湖中,正好对着岳阳楼。②投荒:流放

到偏僻的地区。鬓毛斑:鬓发花白,当时诗人五十七岁。③生入:活

着进入,安全地回来了。瞿塘滟滪(yànyù燕玉)关:瞿塘峡为长江

三峡之一,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往东的一段。中有大石名滟滪

堆,此处水流湍急,船只常常触礁。故民谚云:“滟滪大如马,瞿塘不

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预大如襆,瞿塘不可触。”

【解说】

元符元年(1098),黄庭坚由谪居的黔州(今四川彭水)

再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在近六年当中,诗人流放于巴山

蜀水间,在政治上和精神上都经受了许多磨难。崇宁元年

(1102)一月被赦,他从江陵动身,在回故乡途中,经过巴陵。

二月的一天,登上岳阳楼,在春雨之中,观赏了湖光山色。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就是这时写下的,这两首即景抒怀

之作,表达了诗人流离辗转、九死一生的无限感慨。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叙述的笔墨,从几年前的不幸遭际

说到得以生还。”万死",是说历经危难,九死一生。”鬓毛

斑",表明多年坎坷的政治逆境已使自己的鬓发花白。用语

概括凝炼,饱含慨叹。末两句的意思是:在还没有回到江南

家乡,就先登上岳阳楼,面对雨中君山,饱览美景,不免一

笑。在这无言的一笑之中,该蕴含着诗人的多么复杂的感

情啊!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①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②堆里看青山。

【注释】

①绾(wǎn晚)结:盘结。湘娥:湘夫人,古代神话中的女神。洪兴祖《楚

辞补注》引《山海经》,说她的神灵住在君山。②银山:巨大的白浪,

“银山"与"青山"举,设喻新奇,有色彩。

【解说】

前首写初登岳阳楼的感慨,这首则写雨中望君山的美

景。先写风雨中凭栏远眺,只见烟雨迷濛中君山宛如十二

个女子绾着的发髻。但他用湘娥来指代,就使君山染上了

神秘色彩。后两句说,自己深感遗憾的是不能荡舟在波浪

堆山的湖面来看雨中的青山。这样实际已把从水面看君山

的美暗示出来了,还给人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

春日(五首选一)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①,霁光浮瓦碧参差②。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释】

①万丝:指细雨。②霁光浮瓦:形容瓦上阳光反射。霁光:新晴的阳

光。参差:形容屋瓦的互相交错。

【解说】

秦观,北宋词人。字少游、

太虚,号淮海

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屡遭

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

“苏门四学士"。词属婉约派,诗与词风相近,多写男女情

爱。有《淮海集》。

这首诗描写夜雨初霁的春天庭院。首句写夜雨。”轻

雷"和"万丝"都表现了春雨的特征。第二句承前,用雨后的

朝阳映照在琉璃瓦上所泛出的层层绿光,衬托庭院的华丽。

后两句用对偶的形式,拟人的手法,描写芍药和蔷薇的情

态:芍药带着昨宵的雨露象是含着多情的眼泪;而蔷薇经雨

以后,也增加了重量,把枝条压低了,象是无力自持的样子。

此诗很能体现秦观柔婉纤细的诗风。形象婉丽,情致蕴藉,

能给人以美感,仍值得一读。

早发①

宗泽

伞幄垂垂②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注释】

①早发:指清晨带兵出发。②伞幄(wò握):将领所乘战车上面的帷

幔和篷盖。这里指将军的仪仗。垂垂:飘挂的样子。

【解说】

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字汝霖,婺州义乌

(今属浙江省)人。他力主抗金,一生战功卓著,因遭到朝廷

投降派的排挤,忧愤成疾,临终还三呼"过河",呼吁收复失

地。有《宗忠简集》。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率领官军出征的情景。首句生动地

再现了将领带着大队人马行进的浩荡声势和场面。次句承

前,写行军所见。”水长山远",表明此次是长途跋涉;"路多

花"三字接得好,它将艰苦的征途写得美丽而富有韵味,见

出这位爱国将领的乐观情怀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三

、四两句表现出作者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风度和卓越的军

事才能。诗写得朴素平实,不务雕饰,很能代表宗泽诗作

的风格。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①,力尽筋疲谁复伤②?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③。

【注释】

①实:装满。千箱:指千箱粮食。”箱"通"厢",官府的粮仓。②伤:

同情,怜惜。③羸(léi雷):瘦弱。残阳:夕阳,这里借指作者不幸的

晚年。

【解说】

李纲,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南

北宋之交素孚众望的抗金领袖、****。曾出任宋高宗

赵构的宰相。因受朝廷投降派的诬陷,屡遭贬斥,不得志而

死。有《梁溪全集》。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为诗人晚年落职居鄂州(今湖

北武昌)所作。首句用病牛昔日的辛劳操作所获,比喻自己

在罢相前革新内政,规取中原所建立的业绩;第二句抒写对

自身为社稷苍生鞠躬尽瘁反被君王所弃的叹惋和不平。

三、四两句是说:只要老百姓都能温饱,就是瘦弱多病卧倒

在残阳之中也在所不辞。言外之意是,虽然屡遭打击迫害,

但报效国家、拯救众生的信念决不动摇。这种敢于献身、勇

于牺牲的坚毅的精神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全诗以病牛作为

喻体,设喻贴切,形象完整,诗意显豁,语言质朴。

剑门①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②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③?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释】

①剑门:也称剑阁、剑门关。在剑州(今四川省剑阁县)大剑山、小剑

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②征尘:旅行时身上的尘土。③此身:诗

人自称。合是:应当是。未:疑问语气词,"吗"的意思。

【解说】

这首诗是乾道八年(1172)陆游从汉中赴成都、途经剑

门时写的。剑门是蜀地门户,形势险要,李白、杜甫都有歌

咏它的名句。唐代诗人骑驴旅游也不乏佳话。然而陆游此

时的心情却很复杂。此前不久,川陕宣抚使王炎被撤回,他

的幕府因而解散。只在那里做了几个月干办公事的陆游也

不得不离开那使他充满着兴奋和希望的抗金前线,而浪迹

蜀中了。

诗的开头两句,说衣上有征尘,还夹杂着酒痕,给人很

萧索的印象,表明诗人对这次远行颇多感慨,

所以借酒浇

愁。那么,"远游无处不消魂"就是他这时心情的自白了。

但是,尽管不情愿,却不能不这样做。诗的后两句,就揭示

了这个矛盾。他先用发问,说自己难道命定的合该只做一

个驴背行吟的诗人吗?他当然不甘心得到肯定的回答。然

而事实却是,他不得不象诗人那样,冒着细雨进入剑门,过

起诗人旅游的浪漫生活了。这种凄凉怅惘的滋味不难想

见。字里行间包含着牢骚和感慨,使人无限同情,

为之叹

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①。

遗民泪尽胡尘里②,南望王师③又一年。

【注释】

①三万里、五千仞: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河:古代对黄河的专称。

岳:指被金人占领的泰、恒、嵩、华等大山岳。②遗民:前朝的人民,

这里指中原沦陷区的百姓。胡尘:指金人统治者占领下的广大地区。

胡:古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③王师:指南宋王朝的军队。

【解说】

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秋,诗人当时六十

八岁。虽然他已经退居家乡,还时刻不忘恢复中原。开篇用

对偶句写景:一写黄河之长远,一写山岳之**,见出祖国

山川的雄伟。结尾两句由景入情,由沦于胡尘的大好河山,

自然想象到当时在金人统治下的人民渴望收复失地而又望

眼欲穿的失望痛苦心情,因此诗人在无限同情、怀念中原遗

民的同时,也就必然满含着对南宋朝廷投降政策的愤慨。

“泪尽"、"又一"等字眼包蕴极丰富,感情极沉痛,可谓有千

斤之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选一)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①,尚思卫国戍轮台②。

夜阑③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④入梦来。

【注释】

①僵卧:僵直地躺着。形容年老力衰,活动不便。不自哀:不以自身

处境艰难而悲哀。②轮台:汉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轮台县。③夜阑:夜深。④铁马冰河:指骑着战马渡过黄河,驰

驱于北方战场。铁马:身披铁甲的战马。冰河:封冻的黄河。按,诗

人写诗时正值冬月,故说"冰河"。

【解说】

诗共二首,这是第二首,是诗人在光宗绍熙三年(1192)

冬天写的,当时陆游已经****。首二句直抒胸臆,写自

身年迈力衰,独处荒村,仍然渴望为国效忠、戍守边防,表现

了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刚毅精神。后二句触景生慨,

由江南冬夜的风雨大作,不觉梦里又浮现出当年在前线抗

敌御侮的战斗场景,表达了向往重新投入战斗的火热激情。

全诗采用层层深入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由"僵卧"到"尚

思",再由"尚思"经听雨到"入梦",见出诗人梦寐以求的是

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千秋大业。从结构上说,是用隔句相

承、交错呼应的写法:第三句与第一句相承,第四句同第二句呼应,从面勾画出爱国老诗人的真实的形象。

沈园①二首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②哀,沈园非复旧池台③。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④照影来。

【注释】

①沈园:旧址在现在浙江省绍兴市禹迹寺的南面。②画角:古代一

种涂有彩色的号角。③这句是说,沈园的景物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样

子了。沈园原属沈氏,后属许氏,又改属汪氏。陆游重游沈园时,"小

园已三易其主"。非复:不再是。④惊鸿:曹植《洛阳赋》:“翩若惊

鸿。”形容洛神体态轻盈。这里用作唐琬的代称。

【解说】

《沈园二首》是诗人悼念前妻唐琬的作品。唐琬本是陆

游的表妹,婚后伉俪情深,因不能见容于陆母,二人被迫分

离。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绍兴二十五年(1155)

春,陆游与唐琬在沈园相遇,彼此都很伤感。此后不久,唐

琬辞世。庆元五年(1199),诗人七十五岁时旧地重游,百感

交集,便写下了这两首哀婉欲绝、沉挚感人的诗章。诗的第

一句写春游沈园时的环境氛围:斜阳的余辉照着山阴古城,

城上吹起凄厉的号角。在诗

人眼中,景物是悲凉的。第二句落到诗题上,沈园已"三易其主",不再是原来的老样子

了。三、四两句贯连而下,是对唐琬的悼念。意思是:令人

伤心的是桥下新绿的春水,曾经是当年爱妻唐琬临流照影

的地方,如今玉骨已成泉下之土,怎不使人感伤流连。

梦断香消四十年①,沈园柳老不吹绵②。

此身行作稽山土③,犹吊遗踪一泫然④。

【注释】

①梦断香消;指唐琬的死去。四十年:实为四十四年,这里是举其成

数。②此句意谓沈园柳树已经老枯,没有柳花,所以不见风吹柳絮

的景象。③此身:诗人自称。行作:将要变成。稽山:会稽山,在现

在浙江省绍兴市东南。④泫(xuàn绚)然:伤心流泪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