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千家诗9(2 / 2)

🎁美女直播

【解说】

这一首诗从回忆唐琬离世写起。”梦断香消四十年",

漫长的岁月,长久的怀念,对一往情深的诗人来说,是多么

难以排遣啊!这一句有如高山坠石,起得突兀有力,凄楚的

情调直控全篇。第二句转写眼前沈园的老柳已见凋残。这

老柳或许就是四十年前诗人与唐氏相遇的见证。后两句仍

应合读。说自身已年逾古稀,自知将不久于人世。然而凭

吊遗迹,对景怀人,仍不免泫然流涕。

《沈园二首》写得真切动人,从客观上揭露了封建社会

礼教的罪恶,仍能引起今天人们的共鸣。

示儿①

陆游

死去元②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③。

王师北定中原④日,家祭无忘告乃翁⑤。

【注释】

①示儿:给儿子看,"示"字兼有训示之意。②元:同"原"。③但:

只。九州:古时候把中国划分为九州,后来就把九州代称中国。

④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汉族人所居的地方,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

占领的地区。⑤家祭:家庭中的祭祀,指祭祖先。无忘:不要忘

记。无:表示禁戒劝告的否定副词。乃翁:你的父亲。乃:古代汉语

中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

【解说】

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一月,是诗人的绝

笔。开篇二句,写诗人垂危时对个人的生死看得很轻,唯一

不能忘怀的是北方的大好河山未能收复。”但悲"二字有力

地抒发了诗人对宋代统治者所造成的屈辱局面的无比愤

慨。结尾二句,诗人表示要把今生今世没有实现的愿望,寄

托于身后,即使生前已无法看到祖国统一,也相信死后能听

到这个消息,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感

情和对胜利的磐石般的信念。

这首诗自然亲切,明白如话,一气贯注,大义凛然,它曾

经以强大的感染力引起后世千万读者的共鸣。我们今天反

复吟诵它,也会受到很大的激励。

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一月,是诗人的绝

笔。开篇二句,写诗人垂危时对个人的生死看得很轻,唯一

不能忘怀的是北方的大好河山未能收复。”但悲"二字有力

地抒发了诗人对宋代统治者所造成的屈辱局面的无比愤

慨。结尾二句,诗人表示要把今生今世没有实现的愿望,寄

托于身后,即使生前已无法看到祖国统一,也相信死后能听

到这个消息,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感

情和对胜利的磐石般的信念。

这首诗自然亲切,明白如话,一气贯注,大义凛然,它曾

经以强大的感染力引起后世千万读者的共鸣。我们今天反

复吟诵它,也会受到很大的激励。

横溪堂①春晓

虞似良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②。

东风染尽三千顷③,白鹭飞来无处停。

【注释】

①横溪堂:旧址在今浙江省天台山附近。②冥冥:阴暗的样子。

③三千顷:形容秧田面积之广。

【解说】

虞似良,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家居余杭(今属浙江

省),做过官,孝宗淳熙七年(1180)前后在世。

这是一首即景诗,歌咏了江南水乡秧苗茁壮旺盛的景

象。首句写农民们正在熟练地插秧,一把把稻秧随手插下,

随手成活。第二句点明农民插秧正当春雨,水田上弥漫着

轻烟薄雾,霏霏细雨下个不停,天气是阴晦

的。描写的景象

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第三句写东风把一望无际的秧田全

部吹成绿色,场景阔大,画面充满着无限生机。第四句以自

鹭在水田上无处落脚作结,情趣横生。这里活用了唐人"水

田飞白鹭"的诗意(见李肇《国史补》引李嘉祐诗),用得十分

自然,不着痕迹。

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①,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②,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①古木:古树,大树。短篷:小船有篷,这里借指小船。②杏花雨:

指杏花开时下的细雨。

【解说】

志南,南宋诗僧,诗句清丽,生平不详。

这是一首写春游的诗。首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景物

如画,写的是静景。次句重点写"游"字。诗人虽然精力衰

微,但仍兴致勃勃地扶着藜杖漫步来到桥东。明明是"我扶

杖藜",却说"杖藜扶我",这除了声律的要求,还出自修辞的

需要

。这样写,语言生动,富有情味。后二句用对仗句式作

结:春日杏花微雨,沾衣欲湿;杨柳轻风,吹面不寒。两句景

语,结合着诗人亲切的感受,准确而细腻地表现了节令的特

征。

第二卷:七言律诗

早朝大明宫①

贾至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②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③

剑珮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④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⑤

【注释】

①早朝(cháo潮):早上朝见君主。大明宫:

唐代的宫殿名,是唐朝皇帝坐朝的地方,建筑华美。②银烛:此处指

月光。朝天:朝见天子。紫陌:京城的道路。禁城:皇城。苍

苍:深青色。这两句说,在银烛一样光亮的月色下,走过长长的

街道去朝见天子,天破晓前的京都笼罩着一片青苍的景色。③青琐

:借指宫门。流莺:指飞动的黄莺。建章:本为汉朝的宫殿

名,此处借指唐朝的宫殿。这两句说,千百株柔弱的柳条,低悬在宫

门前;黄莺绕着建章宫飞鸣。④剑珮:挂带在身上的宝剑和玉珮。

玉墀:白色的宫殿台阶。衣冠:这里指大臣们穿的朝服。惹:

沾染、渗透。这两句说,大臣们慢步走上宫殿的台阶时,身上挂带的

宝剑和玉珮,不时发出丁冬的响声;他们衣冠整齐,满身沾染御了炉

中飘出来的香气。⑤沐:润泽。封建时代臣下对君主的赐予的谀颂

辞。沐恩,即蒙恩的意思。凤池:即凤凰池,中书省所在地。朝朝

(zhāo招):每天早晨。翰:毛笔。染翰,即文词,此处作写

文章解。这两句说,我们这许多朝廷上的臣子,蒙皇上的恩泽,每天

都在中书省里执笔撰写诏命,侍奉君王。

【解说】

贾至,唐代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安史之乱时曾经跟随唐玄宗入四川,肃宗时任中书舍人、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令)等官。

这是咏早朝的诗。诗中主要是铺叙早朝时庄严

豪华的情景。诗的前四句着重写早朝前的景色,后四句写朝

见时的情景及作者的内心感受。全诗气氛庄严肃穆,语句铿

锵有力。

和贾舍人早朝

杜甫

五夜漏声①催晓箭②,九重③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④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⑤美,池上于今有凤毛⑥。

【注释】

①漏声:见《春夜》注。

②晓箭:比喻漏滴声催晓,如箭之速。

③九重:《楚辞》:望君门之九重;这里指皇帝。

④香烟:古代上朝要焚柏枝、松叶之类,不独鼎内龙

涎、沉檀等香,故前一首诗和这一首都写有"香"字。

⑤丝纶:王言如丝,其出如轮,纶作轮言其大;此作

“丝纶",言替皇帝起草公文。

⑥凤毛:梁代谢凤与其子超宗都有文才,武帝夸奖

说,"超宗殊有凤毛"。这里是用典比喻贾至象他的父亲贾

曾一样有文采,一样做中书舍人这样的官。

【解说】

这首诗句子费讲一点,试意译如下:

五更的漏声象箭一样地催促天亮,不觉朝见的

时刻就到

了。朝见时,看见皇帝的容颜象仙桃一般红润丰满。朝见之

后,仪仗队的旗帜随退朝的行列在旭日中象龙蛇一样蜿蜒飘

动。朝散人静,燕子在微风里高翔於殿庭之上,满朝的文武

大臣退朝之后衣上都沾染熏香的气味。一挥毫之间就写出珠

圆玉润一般的诗歌来鼓吹修明,宣扬王化。在这些人中您知

道谁是几辈人都做着为皇帝起草文件的官儿的吗?那就是贾

舍人。他家就象谢超宗家一样,几代人都做中书舍人这个官

职哩。

这首诗由于要写"主圣臣贤"的主题,因此在选材上描

写上都与上一首不同,因为是和贾至的诗,所以大体上照顾

到早朝与"朝朝染翰侍君王"这两个内容,不过比重不同。

诗的构思十分精妙:贾诗写静态,杜诗却妙在写动态;贾诗

侧重写早朝前景色,侧面烘托;杜诗却把早朝中的君与臣平

分来写,在平分中又有侧重点,写圣君处,只用一句话写

“早朝",余三句写皇帝。三联与四联写贤臣,主语若即若

离,三联用"朝罢"二字过渡到归美贾至身上,有明修栈

道,暗渡陈仓之妙,故诗成珠玉一联与世掌丝纶一联,断崖

连岭,笔法跳脱。

前人评此诗中的颔联为"伟丽"(苏东坡语,见《渔

隐》卷十)。雄壮的诗句易粗豪,美丽的诗句易婉弱。伟而

不粗,丽而不弱,故为难得。其实这两句不仅伟丽,妙在高

度概括而又生动形象。龙蛇动是旌旗飘动的样子及其落在地

上的影子。从下句的"高"字,看得出这句是写地面,因地

面而联想到蛰伏的龙蛇。而今蛰伏的龙蛇已动,是谁之力?

是日暖,是"圣恩""皇泽"化育万物,所以惠及万物,龙

蛇都惊醒了,老百姓都感恩了。宫殿本来是森严的禁区,但

由于圣王的洪恩,惠风和畅,小小的燕雀亦能自得其所。两

句有六层意思。

而这种高度概括的句子还不止这一联,又如"九重春色

醉仙桃",就内容说,无非是写"天颜有喜近臣知",但这

句话确实写得精炼形象,"春色"写其颜色的和霁;醉仙

桃,写其容貌的丰满,温润,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圣明万

岁之情溢于言表。”诗成珠玉在挥毫","挥毫"一词使人

有倚马可待,一挥而就的敏捷之感,以写其臣下的才干。

“珠玉",不仅写其材之美好,更写其心之忠忱。

和贾舍人早朝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①。

金阙②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③一曲和皆难。

【注释】

①阑:一般指"将尽"的意思,如"夜深"常说成

“夜阑"。此处说已到暮春时节。

②金阙:金阙、玉阙都指皇宫,朝廷。阙指朝堂前的

楼房,人臣到此待朝,想自己的短缺之处,故曰阙。

③阳春:《阳春白雪》为古代的高级乐曲,事见《楚

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开头唱"下里巴人"之歌,和者几

千人,唱《阳阿薤露》,和的人就只有几百人了,到了唱

《阳春白雪》这样的曲子,和的人就只有几个人了。比喻贾

至的诗格调很高,难以唱和。

【解说】

岑参,南阳人,唐代天宝年间进士,曾为安西北庭节度判

官。他写的边塞诗雄奇壮健,后为嘉州刺史,死於蜀。杜甫

称之为"识度清远,议论雅正"。商璠云:“参诗语奇体峻,

意亦新远,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矣。又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颇称幽致也"。这一首诗则又

雍容和平。

这首诗,人皆称许其"花迎剑佩"一联。这一联之所以

好,在于意深而不露刻画的痕迹,语浑成而不浮泛肤浅。花

解迎人为一层。人则是剑珮铿锵,步履有节,行止有容,尽

都是峨冠博带的大人物,为第二层。花迎之时,是在天上残

月已隐,启明星刚下之时;曙色朦胧,朝臣济济于花丛中,

为第三层。下句杨柳,旌旗、晨露、又为三层,柳拂旌旗,

翠飘红卷,着一"露"字,更见精神,似皇家雨露润育之德

永不干涸。两句话有六层意思,对偶工整,语气自然不显雕

刻痕迹,而对封建帝王的威仪庄严、臣仆的感恩戴德,俱出

当时人的内心,故能于严肃中见雍睦的气氛,似乎皇帝也并

不可怕。

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取材命意又自不同,对皇帝的歌

颂偏于政治成绩,表现在"莺啭皇州春色阑"这一诗句上。

诗人把李唐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描绘成莺歌燕舞的升平盛

世,然后掉转笔锋说朝政的清明。这和专写宫中春晓的景物

不同,对贾至不写他的政治地位,而侧重赞扬他的《早朝大

明宫》这一诗篇,虽然也同样提到凤凰池,但那是陪衬笔

墨。其所以选材不同,在于诗人的歌颂点不在于皇帝本人与

中书舍人的爵位,而在于"政治好,人臣有才干",所以才

能别开生面,不拾人牙慧。

这类诗,无例外地是粉饰太平,歌颂封建帝王的,因此对

杜甫的"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有人解为"旌

旗"喻号令。”日暖",喻明时,"龙蛇",喻君臣,言号

令当明时,君所出臣已奉行也。”宫殿",喻朝廷;"微风"

喻政教;"燕雀"喻小人(过去的人对老百姓的诬蔑);

“言朝廷政教才出,而小人向化各得其所也。”上面我们分

析这两句时没有采取这种机械的硬比,但总的看法是一致

的。但是从这几首诗里我们也可学得一点东西,那就是创作怎

样才能去陈言,不致屋下架屋。这四首诗同一题材,然而各

有千秋,故古人评为"四首皆佳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