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①
日长似岁闲**,事大如天醉亦休。②
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③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④
【注释】
①火牛:战国时,齐将田单用火牛计大破燕兵,连克
齐七十多座城市。浪迹:到处漫游,行踪无定。这两句说,利欲
两字,象万头火牛那样驱使人东奔西走;但江湖上放浪形迹的人,倒象
沙滩上的沙鸥一样闲适自在。②觉:觉得。休:此处作"忘了"
解。这两句说,日长如年,只有空闲无事时才会感觉到;即使天一样
大的事,酒醉之后也会忘记了。③砧(zhēn针):捶东西时,
垫在底下的石头。杵(chǔ楚):捶物的棒槌。摇落:凋残、
零落。故园:故乡。这两句说,深巷里的砧杵声,到月亮将落时才停
止;在这儿见到梧桐叶落,便知道故乡这时也是秋天了。④舒
:这里作"展"解。元龙百尺楼:陈登字元龙,三国时人,素
有扶世救民的志向。有一个叫许汜(sì寺)的人,去看望陈元龙,
陈元龙不理他,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件事告
诉了刘备。刘备说:“现在天下大乱,你只知求田问舍(买田起房子)。
谋求个人利益,没有忧国忘家的胸怀,元龙当然不理你。如果碰上我,
我要睡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只上下床呢!"(《三国·魏志·陈
登传》)这里诗人含有以陈登比拟自己的意思。这两句说,我想放眼
远望,又找不到高处;怎得陈元龙那样的百尺高楼来观看这零落的秋
景呀!
【解说】
这首诗乍读好象是作者写他自在闲适的情趣,其
实不是这样,而是写他对事物的看法,表达他对自己所处的
环境的不满。诗人陆游由于坚持抗金复国主张,得罪了当权
派,最后连官也丢了。但是,他虽然丢了官,报国的信念始
终没有衰退。这首诗就表达了他这一心情。
与朱山人
杜甫
锦里先生①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③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
①锦里先生:即诗题中的朱山人朱希真。
②阶除:阶檐天井的泛称。
【解说】
赠人之作,不外写对方品性、相处交谊之类的内容。首
句点明主题,次句写家境清贫,诗人以"未全贫"三字写
之,则山人努力耕作,治生有道。而且能宾客众多,与人无
忤,儿童看惯了不怕陌生的人。第四句极力写山人的纯朴爱
物,故鸟雀不畏人。李白与韩荆州书,曾说他喂的雀鸟能
“就掌取食,了无惊异",为自己品德之一,此句即写隐居
的山人与物无争。这样的人,居处的环境必然也是美好的,
试看"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兼以白沙翠
竹,好一幅村居疏野质朴图画。末一句写友谊之深。
以肖像、景物来烘托人物,为律绝少见的写法。此外
“野航恰受两三人"句为人所称颂,杜甫喜用"受"字,如
“燕剪受风斜"之类,都为名句。又腹联两句都好:白沙、
翠竹、江村,即使不用上联的"秋水、野航",已构成一幅
画面;而"暮"字又逗下"月色"、"柴门",使"翠竹"
中的江村更见精神。而"月色新",一个"新"字为全诗添无
限精神。薄暮夜色之美,主客友谊之深,送别揖让之状,踏
月夜归之景,别后相恋之情,俱于此三字见之。
闻笛
赵嘏
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①
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②
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③
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④
【注释】
①画楼:古时指女子居住的楼阁。这两句说,不知道
哪一家女子在画楼中吹着笛子,随着断断续续的风,传来了断断续续
的笛声。②遏:止的意思。碧落:即碧空,天空。帘栊:
指窗和房门的窗帘、门帘。这两句说,笛子的声音直达云霄,连天上
的行云也被止住了;笛子的声韵清幽,它和清凉的月色,一起透进帘
栊里面去。③兴(xìng杏):兴会、式致。桓子:即桓
伊,晋朝人,善吹笛。一天,他路过清溪,王徽之停船江边,对他
说:“听说你很会吹笛,请吹一曲给我听一听吧。”桓伊兴致勃勃地
吹了三曲给他听。这便是有名的《梅花三弄》。三弄:指《梅花
三弄》。马融:东汉人,字季长,以才高博学出名,著有《笛赋》
一篇.这两句说,桓伊兴致来时,便吹出《梅花三弄》这支有名的笛
曲;马融写成《笛赋》,人人都怀念他。④嘹亮:是说声音清晰响
亮。这两句说,曲调已完,那嘹亮的余音还在空中飘荡,不知吹笛的
人是否还在楼上呢。
【解说】
笛声是属于音乐方面的艺术,其音发子器,入于
耳,感于心,倏忽即逝,无迹可寻,亦难于描绘。这首诗的
作者,通过"响遏行云","清和冷月",和借用桓子、马
融有关吹笛的典故,描绘了笛声的优美动人。但诗的意境,
并没有到此就停止,诗人从笛声又联想到吹笛者,这才是作
者的真正用意所在。
冬景
刘克虚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①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②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注释】
①嫩绿:指酒色如竹叶之绿。
②蓉菊:芙蓉、菊花。
【解说】
诗写冬天的可爱,要及时行乐。第二句衬朝曦的温暖。
此外既有"暖阁",又有"寒衣",还有美酒、蟹、橙、蓉、
菊,住、吃、穿、玩都舒舒适适,当然只能是"赏心从此莫
相违"了。
冬至①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②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飞灰。③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④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⑤
【注释】
①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称冬至是阴尽阳生,
从那天起至次年夏至止,日渐长,夜渐短。夏至到冬至则相反。诗题
一作《小至》,小属阴,阴尽故曰小至,即冬至的意思。②日相催
:逐日相催。这两句说,天时和人事,逐日相催;冬至到了,阴尽
阳生,春天开始了。③五纹:五种彩纹,此处指五彩丝线。添弱
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日渐长,刺绣时每日可以多添一根丝
线。葭(jiā家):初生的芦苇。琯(guǎn管):灰琯、玉
管。古代常用来测节气的变化,把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进玉管
内,到某一节气,玉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六琯:即玉管。这两
句说,女工刺绣,从此每天都增添一根细线;六律玉管内的芦苇灰也
会飞动起来。④腊:十二月。舒:展的意思。冲:冲
破。这两句说,看那岸边的柳树好象在等待腊月一过,就要吐出新
芽;山中的梅树也象要冲破寒气及早开花。⑤云物:犹景物。
乡国:即家乡。覆:翻过来。这两句说,这里的景物和故乡没
有什么不同;且叫儿子拿杯子来,饮它一杯,不辜负这佳景吧!
【解说】
这诗是咏冬至而作。首联是点题,是总写。
“日相催"、"春又来"既切题意,又给人日月易逝的感
觉。中间四句写冬至的景和事,其中颔联回应首联的人事
催,说"人事";颈联回应首联的天时催,说"天时"。这
四句写得层层紧扣,脉脉贯通。末联即景抒情,虽有思乡念
头,但为了不负此佳景,故"教儿且覆掌中杯"。这两句
和前面的"日相催"、"春又来"又起到线断珠连的呼应作
用。诗中的"又"、"弱"、"舒"、"冲"、"且"等字
用得准确、妥贴,为开拓意境增色不少。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①,占尽风情②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③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④。
幸有微吟可相狎⑤,不须檀板⑥共金尊。
【注释】
①暄妍:暄指晴朗,暄妍形容梅花在晴日
中开放之
状。
②风情:美好的光景。
③霜禽:泛指活跃在冬天的小鸟,如绿毛、幺凤之
类。
④断魂:痴痴呆呆、丧魂落魄的样子。按断魂一词在
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思,七绝"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断
魂,意思同这里不一样。
⑤狎:本为玩弄,这里应理解为彼此了解,互相亲近。
⑥檀板:歌者用以节拍,犹今之拍板,以檀木做的为
好,故用檀字以形容其华贵。
【解说】
严冬来了,百花凋谢,只有小园的梅花象在晴日和风中
开放的花卉那样的鲜艳。这梅花把小园的一切风光都总揽了。
那疏疏落落的影子,横斜错落地映在清清的浅水里,在月光
下散放一缕缕幽香。这样的花,凡禽固不能亲近,就是霜禽
想亲近也不敢冒昧,先得偷眼窥视。这时幸好没有粉蝶,如
叫粉蝶看见,一定会如醉如癫,丧魂失魄的。我很徼幸,能
够写点诗,所以能同梅花相亲近,彼此了解,哪里须用清歌
妙舞,美酒佳肴呢。
作者林和靖,名逋,字君复。宋钱塘人。隐居孤山,不仕
不娶,有梅妻鹤子之说。死谥和靖。诗的风格"淡远"(白
描而有深味)。这首梅花诗素为世人所称道,但意见也不一
致。
一首诗能引起广大读者的评论,总是好的;而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也是难免的。但评诗总有一个标准。这首诗是咏梅
花,是咏物诗。咏物诗有两种情况:一种以物托意;一种虽无
寄托但神态逼真,有化工之妙。如兼而有之当称神品。和靖此
诗,以全诗论,赞梅花之疏淡高洁即诗人之自赞。首联即把
梅花耐寒奇姿写尽。次联更渲染之。三联反面来写,又以霜
禽先从正面作衬然后跌入蝴蝶断魂。此句本不好解,后参作
者另一首咏梅花的诗有:“惭愧黄鹂与蝴蝶,只知春色在桃
蹊。”方证实此句用意是借粉蝶以赞梅,排解"人怜红艳多
应俗"的庸人见识,以显示"天与清香似有私"的梅花精
神。并且从此自然过渡到结尾诗人的自负。”微吟相狎",
别人不能了解梅花,就是有点诗才的人,象"霜禽欲下"也
不见能得到梅花的清睐。至于粉蝶,固然做梦也想不到,即
使想到了也只是断魂而已。既然梅花什么人都瞧不起,唯独
瞧得起我,所以赞扬梅花即诗人的自赞。这是就全诗说的。
而历来评此诗的人,都聚讼于"疏影横斜"一联。这一
联到底好不好呢?好在哪里?我们倾向《诗词例话》的看法
(未引原文)。因为我们对咏物诗能写出其精神即可包括风
格,写风格不一定能传其神。黄山谷专主格,故与欧阳修不
同。我们主神态,故赞同欧阳修的看法。经过千百年的考
验,"疏影横斜"之句,一般爱好古诗的人都知道,而"池
水倒窥"一联,已几乎无人提起。但这两句究竟好在哪里?
第一,"疏影横斜"一联可以包涵"池水倒窥"一联的内
容,因此形象更丰富。第二,诗人为梅花安排了一个很好的
背景,使梅花的精神跃然纸上。所以方回说:“予谓彼杏桃
李者,影能疏乎?香能暗乎?繁秾之花又与月黄昏、
水清浅有何交涉?且横斜、浮动四字牢不可移"。
这一批驳,真是洞穿七扎,透彻极了。
但此诗颈联与颔联之间气格是否相类?我们初读此诗
时,也颇有此感,颔联是那么的超然霞举,遗世独立。颈联
可写得近乎"猥亵"。但看了作者其它几首咏梅的诗,乃知
颈联是作者是刻画另一种人的神态,故另用一副笔墨。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②
本为圣明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③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④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⑤
【注释】
①左迁:指被贬官。《汉书·周昌传》:“吾极知其
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被贬秩任为左迁。”
因此,以后称左迁为降职。②封:谏书。朝奏:早上送呈谏
书。九重天:指皇帝。潮阳:在今广东省潮州县,唐时为潮
阳郡。这两句说,早上向天子呈了一封谏书,晚上便被贬到远走八千
里路的潮阳去。③圣明:指皇帝。弊政:这里指迎佛骨事。
敢:岂敢的意思。将:因。衰朽:体衰多病。残年:
即余年,指人的晚年。这两句说,我本想为朝廷革除弊政,岂敢因自
己衰老而爱惜这在世无多的生命。④秦岭:陕西南部的山岭的总
称,因陕西在战国时为秦地,故称秦岭。这两句说,看到白云横亘的
秦岭,有家也归不得;大雪封锁住蓝关和去路,坐骑不能前进。
⑤汝:指韩湘。瘴江边:指潮州,当时岭南一带多瘴气。这两
句说,我明白你远道来此是为了劝慰我,将来好到潮阳收埋我的骨
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