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千家诗13(2 / 2)

🎁美女直播

【解说】

唐宪宗(李纯)迷信佛教,元和十四年(819),

从凤翔迎佛骨入宫供奉。作者当时任刑部侍郎,曾上表劝

阻,力陈弊害。宪宗不但不听,反而以此论罪。韩愈为了这

件事,差点儿断送了性命,后来被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

刺史。正当他满怀委屈感到无人诉说的时候,在蓝关(今陕

西省蓝田县东南)遇见他的侄孙韩湘,于是便把自己的心事

写成此诗。

诗中首先是写自己因上表谏迎佛骨而遭到了贬谪。从

“朝奏"到"夕贬",说明了得罪之速,触犯皇帝之深。接

着,作者说上表谏迎佛骨的原因是为了革"除弊政"。”敢

将衰朽惜残年"说明诗人的一片愚忠。颈联是写景,一是远

景,一是近景。远处被白云秦岭所阻,有家归不得;近处则

是大雪封关,道途艰辛。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当时进退两难

的困境和内心的愁苦。尾联是作者感叹自己无罪远谪,此去

凶多吉少,恐怕会老死于那瘴疠之乡,这一联的情调沉郁凄

楚,蕴含着诗人的满腔悲愤。全诗章法严谨,对仗工整,语

言委宛。

干戈

王中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①,情怀小样杜陵诗②。

鹡鸰音断③人千里,乌鹊④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⑤,酩然⑥直到太平时。

【注释】

①王粲传句:王粲,汉末人,黄巾起义后他到荆州依刘

表,后又回到北方依曹操,漂流无定。诗人的生活与王粲大

致相似,故说"踪迹大纲"。大纲,大约,大概之意。

②杜陵诗句;杜甫遇安史之乱,流落巴楚,写诗消

愁。诗人的心情同杜甫差不多,所以说"情怀小样"。

③鹡鸰:《诗经》"患难相顾,如鹊鸽之在原"。

④乌鹊: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

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意本此。

⑤千日酒:晋人张华写的《博物志》中说:“中山酒

家,误将千日酒与刘玄石而忘言其度。刘饮后大醉,至家,

人以为死。三年后酒家忆及此事往告其家。开棺,玄石复

生。”

⑥酩然:大醉叫酩酊。酩然,大醉的样子。

【解说】

王中,字积翁,宋代末年诗人。

在分析赵嘏《闻笛》一诗中,我们曾对引用典故的情

况,作了分析;这首诗又用了很多典故。除了诗的脉络以

外,用典就是本诗的艺术特色。开头以设问引起,社会这样

的动荡,到处兵荒马乱,何处是可以安居的绿洲?哪里去

呢?直到末联作答:“事大如天醉亦休。”想以千日酒来麻

醉自己以待世界的太平。这不是欲何之的答案,这种不答之

答,正见其彷徨异乡残年踯躅的凄凉。中间几联恍忽在我们

面前站着一个有抱负有能力而生不逢辰,"一事无成两鬓

丝",江湖落拓的孤独老人,在月夜里低诉自己一生的遭

遇:王粲并非天才,但在中原动乱之秋,南依刘表,刘表也

不重用他,只好写点诗赋来解解忧愁;王粲是我的影子。我

又好象杜甫,杜甫是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

人,而安史之乱逃出长安,流落蜀川,也只能写点诗消遣。

我的兄弟也天各一方,又是"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

涂中"会面既不能,音信亦没有,我们都象这月下的乌鹊,

只能绕树飞鸣,哪一枝是我栖息的地方。颈联对句暗重复

“欲何之"之意,故与末联粘合得

十分紧密。

诗中用典又叫用事,即修辞上之引用。这是指有出处说

的。实际它的作用是比喻。借古人已有之形象来表现诗人所

要塑造的形象。但比喻有确切的,有不伦不类的,这表现在

诗的用典上,就是以前说过的"隔与不隔"的问题了。这首

诗末联用典比前几联好,因为纵使不了解"中山千日"是怎

么回事,诗的意境仍然鲜明,好象眼前有个人吹呼打鼾地睡

在那里一样。前几联又比"闻笛"一诗中"兴来三弄",

“赋就一篇"好,因为这里的比喻不停止在比喻的材料上,

告诉我们以句外的内容。但诗以能不用事为最好。《诗品》

下面这段话,针对当时文风,说得有点绝

对,但有道理。

《诗品》说:

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吟咏性情,何贵用事!"思君如流

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

故实;"明月照积雪"距出经史;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

寻。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迩来作者,浸以成俗。遂乃

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其。

归隐

陈抟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①

紫绶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②

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③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④

【注释】

①踪迹:这里指作者走过的道路。红尘:即人

世间。青山:此处指作者的故园,即归隐华山。频:连续、

多次。这两句说,读书以来,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在人世间竟奔波

了十年的光景,现在我做梦也经常想起要回到青山去做个隐士算了。

②紫绶:即紫色的丝带。纵:纵使,即使。荣:荣耀。

争:通"怎"。争及,即怎及得。朱门:古代贵族住宅的大门

漆成红色,表示尊贵,以后便以"朱门"作贵族或贵族邸第的代称。

这两句说,手握紫绶金印,做个高官,虽然很荣耀,但是也会朝荣夕

枯,不如睡卧为高,富翁虽然腰缠万贯,也会有兴衰,所山不如安贫

为上。③剑戟:古代兵器,这里泛指武力。危主:国家危亡

时的帝王。笙:古代乐器。笙歌,泛指纸醉金迷的歌唱和乐器伴

奏声。聒(guō郭):声音吵耳。这两句说,做君主的人靠武力

维持统治,多令人担心;沉溺于酒色的人,整天欢娱歌舞,过着醉生

梦死的生活,又多么令人可厌。一般春:一样的春光。这两句

说,不如携书归隐,闲玩野花耳听鸟啼,亨受美妙的春色为好。

【解说】

陈抟,自号扶摇子,真州(今属江苏省)人。生于唐代。五代时隐居华山修道。

这是作者有感于世乱,以归隐为乐而作的诗。

这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显然是错误的。

时世行赠田妇

杜荀鹤

夫因兵乱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①。

桑柘废来②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③。

【注释】

①焦:营养缺乏,毛发枯黄如焦。

②废来:"废来"与下句"荒尽"为互文,故"来"

即"尽",即"了"。古汉语中凡互文都可用此法解。

③征徭:强出实物叫征,强出劳力叫徭。

【解说】

杜荀鹤,字彦之,唐代池州人,杜牧之之微子。自号九华山

人。有诗名。宫词"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一联特妙,

其它诗不称是。当时谚语有:“杜诗三百,唯在一联中"的

话。

这首诗能反映晚唐现实,过去评为鄙俚,其实质朴深刻。

时世行是诗体,赠田妇是本题。诗人用"夹叙夹议"手法,

描述唐末的现实,控诉反动统治的罪恶。一二句写田妇的穿

着,三四句写贫困的原因,于叙述中寓议论。以"犹"、

“尚"二字不仅点明田妇贫穷是因纳税征苗,而且写出程度

的严重。后四句又从食的方面写生活的困苦,最后再一次点

明贫穷的原因。把唐末离乱的现实,表现得尽致而深刻。

但是二、四两联的反复是好的,而第二联上下句却是一

个意思。

这种对法叫做"合掌",是律诗属对上的缺点。

送天师

宁献王

霜落芝城柳影疏,殷勤送客出鄱湖。①

黄金甲锁雷霆印,红锦韬缠日月符。②

天上晓行骑只鹤,人间夜宿解双凫。③

匆匆归到神仙府,为问蟠桃熟也无?④

【注释】

①芝城:地名,天师经过的地方。殷勤:热情

恳切。鄱湖:即鄱阳湖。这两句说,秋到了芝城,白霜凋落了柳

叶,只剩下稀疏的枝影了;这时候,天师:你要离开这里(鄱阳

湖),我诚心为你送别。②甲:本指铠甲,此处指坚硬牢固的

器具。雷霆:即雷霆万钧,意指威力无穷。红锦:红色的锦

缎。韬缠:此处作"包裹"解。日月符:即符如日月,指符

的威力大。这两句说,你的道术离明,黄金一样坚固的盒子装着威力

无穷的大印,红绸缎里又包裹着非常神灵的符咒。③凫一泛指野

鸭。据说神仙也可乘凫飞行。这两句说,你早上跨鹤而去,晚上住到

人间,解下双凫而来。④蟠桃:****中的仙桃,三千年才开

花结果一次。这两句说,你匆匆回到神仙府去,为的是问仙桃熟了没

有。

【解说】

宁献王,明高帝子,名权,封于南昌。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入道的人都交

五斗米。后世信道的奉他和他的子孙为天师。这首诗里的天

师,朝见过宁献王,宁献王作诗相赠。这诗主要是说天师道

术高明,朝来暮去,仙踪无定等。这些全属迷信之说。此诗

可以说是《千家诗》中选得最不好的一首。全诗无可取的地

方,属于糟粕之类的作品。此诗和下一首诗,据说是后人加

进去的。

送毛伯温

明世宗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①。

风吹鼍鼓②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③。

天上麒麟原有种④,穴中蝼蚁岂能逃⑤。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⑥与先生解战袍。

【注释】

①秋水雁翎刀:言雁刀明亮如秋水,以见刀之锋利。

②鼍鼓:鼍龙皮作的鼓,声甚响亮。

③电闪旌旗:旌旗之状鲜明如闪电。

④麒麟:见《曲江》注。

⑤蝼蚁:大蚂蚁,比喻当时谋反的安南。

⑥朕:秦始皇以来皇帝的自称。

【解说】

明嘉靖时安南谋反,命南宁伯毛伯温去讨伐。临时赠这首诗以壮行色,鼓励士气。诗首联写大将的英雄气概,次联

写王师的声威。第三联写天命有在与必胜之心。末联先作慰

勉之词以见人主之恩。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①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②,海燕双栖玳瑁梁③。

九月寒砧④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⑤。

白狼河⑥北音书断,丹凤城⑦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⑧。

【注释】

①补阙:掌讽谏的官。乔知之:是武后朝的补阙,后被杀害。②卢

家少妇:《乐府·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

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子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

郁金苏合香。”这里是泛指,并非诗中女主人公的夫家一定姓卢。郁

金堂:涂上郁金香料或散发郁金香气的堂屋。郁金:植物名,可做香

料。③海燕:燕子的一种,又名越燕,多产于南方沿海地区。玳瑁

(dàimào代冒旧读dàimèi代妹)梁:用玳瑁装饰(或玳瑁颜色绘成)

的屋梁。玳瑁:海产动物,甲壳光滑有文彩,可制装饰品。④寒砧

(zhēn真):捣衣的砧石。因在天寒时捣衣,故称"寒砧"。这里指捣衣

声。⑤辽阳:泛指辽东地区(今辽宁省一带)。唐时是东北边防要

地。⑥白狼河:今辽宁省的大凌河,流经锦州入海。⑦丹凤城:

长安、又名风城。指少妇居处。⑧流黄:黄紫两种颜色相间的绢。

这里指室内的帷幕或未织成的绢匹。

【解说】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人。与宋之问都是初唐时期著名的宫廷诗人,号称"沈宋"。

长于七言诗,风格柔靡,感情多缠绵悱侧,内容较贫弱。后

因其交结武后幸臣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治所在九德,即今

越南荣市),这种

流放生活使他的诗的内容有所扩大。有

《沈佺期集》。

这是一首合乎七律格式的乐府诗,又作《独不见》,内容

沿用了乐府旧题,不一定是写现实生活的真人真事。本诗表

现的是少妇对久戍不归的丈夫的怀念和愁怨,属于"闺怨"

题材。首联借用乐府古辞《河中之水歌》成句而稍加变化,

写思妇的居室环境。”卢家少妇",是泛指;"郁金堂",可见

居室的华丽;"海燕双栖",写环境,对思妇是一种爱情的启

示,引出她的孤独寂寞之感。颔联从砧杵繁响、落叶萧萧的

秋季说到她怀念长年征戍的丈夫。”寒砧",暗指为征夫捣

衣;"辽阳",指丈夫征戍之地。颈联再以少妇的感受分写两

地:上句紧承"十年征戍",写征夫音信断绝;下句承接"九月

寒砧",写少妇秋宵难寐。尾联以问句作结,进一步深化了

闺怨的题旨。意思说:是谁偏偏不见少妇满含愁思,却又驱

遣明月照她的帷幕(或未织成的绢匹),使她望月怀人,加倍

痛苦呢?这样有力的一结,使得诗味更加悠长,含蓄不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