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军。同驻马:指禁军不肯前行,要求诛杀杨氏兄妹一事。同:协同
一致。⑥这句指天宝十载七月七日那天晚上,玄宗与贵妃私约"世
世为夫妇",他们讥笑牛郎和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次(陈鸿《长恨
传》)。⑦四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712~
756),将近四纪。⑧莫愁:古代洛阳一个美女的名字,后嫁卢家为
妇。参见前沈俭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注。
【解说】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陷潼关,唐
玄宗李隆基偕贵妃杨玉环、丞相杨国忠等仓皇奔蜀,行到马
嵬驿,禁军将士发动兵变,杨国忠被杀,玄宗被迫赐杨玉环
自缢。史称"马嵬之变"。作者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
《马嵬》诗共二首,这是第二首。在现存的同一题材的唐人
作品中,虽不乏佳作,但讽刺如此尖锐,寓意如此深刻,是不
多见的。
首联从杨玉环自缢后写起。据传李隆基在杨玉环死后,
曾命蜀地方士寻找她的魂魄,方士谎称在海外蓬莱仙山找
到了她。又据陈鸿《长恨传》说,李隆基曾与杨玉环在骊宫
立下"世世为夫妇"的盟誓。这两句即以此立意,意思是:海
外仙境,虚幻无凭,来生能否结为夫妻,难以预卜,而今生的
关系却已终结。颔联写李隆基夜宿马嵬的凄凉情景:他深
夜难眠,空闻禁军报更的梆声,也不能再有官员夜呼晓唱的
排场。颈联采用对比的手法,一写今日禁军不肯行进、要求
惩办祸国殃民的元凶;一写昔年李隆基与贵妃海誓山盟、讥
笑牛郎织女只能一年一度相会的情事,从而互为因果地揭
示了致祸的原由是荒废朝政、纵情声色。尾联以反诘口吻
责问玄宗何以连宠妃都保不住,还不及民间的莫愁女得以
白头到老。全诗主旨显豁,意味深长,暗寓嘲讽,结构错综,
手法多样,语言奇警,对仗工巧,不愧是一首带有独创性的
咏史佳作。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①,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②。
敢将十指夸针巧③,不把双眉斗画长④。
苦恨年年压金线⑤,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释】
①蓬门:茅屋的门,指贫困人家。绮罗香:绫罗绸缎所散发的香气,指
豪富人家衣着的华美。②俭梳妆:即"时世妆"。指发髻挽得很高。
俭,通"险",高。参读白居易《时世妆》:“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
赭面妆。”③针巧:做针线活手艺高超。④斗画长:指妇女以画
眉之长短为比赛。⑤压:刺绣手法的一种,这里作动词用。
【解说】
秦韬玉,晚唐诗人。字仲明,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
人,年轻时就有诗名,唐僖宗中和二年(882)考中进士。做过
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等。
这是诗人托拟的一首贫女自白诗。首联写出贫女的处
境和自伤:她因家贫,从未穿过富贵女子的华服,打算拜托
良媒,又是徒增伤感。颔联承上,揭示"自伤"的原因。意思
是说:有谁能赏识贫女的奕奕风采和高贵品格,世人追求的
都是时兴的发式和妆束。颈联表明贫女的自矜自负和对世
俗的鄙弃。尾联是对年年辛苦,为他人作嫁的酸楚的哀叹。
诗篇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女主人公的形象。贫女性格善良、
纯洁,有勤劳俭朴的品德,对劳动本领感到自豪,对不合理
的时俗现象有所不满。此诗表现了对贫女的同
情,还通过
这个鲜明的形象用以自况,寄托着怀才不遇、不满现实的感
慨。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①。
万壑有声含晚籁②,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③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④忽惆怅?村桥原树⑤似吾乡!
【注释】
①信马:乘马随意行驶。野兴长:山野的游兴很浓厚。②晚籁:
指黄昏的秋声。③棠梨:乔木名,又称白棠。④吟余:谓吟诗之
后。⑤原树:原野上的树木。
【解说】
这首山行即景之作是
诗人谪任商州(今陕西省商县)团
练副使时写的,表现了对当地农村风光的热爱,并由此引起
对家乡的怀念。首联用"马穿山径"写人物活动,用"菊初
黄"点明时令;由于"野兴长",所以"信马悠悠",不计路程。
颔联写自然界中的大景,是轮廓的勾勒。万壑千山,秋声回
应,气氛是喧闹的;夕阳残照,数峰佇立,气氛是沉寂的。两
种境界,映带成趣。颈联写大景中的小景,是景物的细写。
用胭脂比喻棠梨之叶,色中有味;用白雪比喻荞麦之花,香
中有色。以秀美的对句表现出秋光的绚丽,相得益彰。这
四句,生动地状摹了北方山村晚秋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农
村风光的喜爱之情。尾联是即景抒怀:我吟罢诗句忽然惆
怅起来,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里的风光太象我的家乡了。
这样写,诗意和情味都更深了一层。”惆怅"一词,巧妙地揭
示出诗人霎时的心理变化,使人感到真切自然。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①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②。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③,又作尘沙万里行④。
欲问后期⑤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释】
①少年:指年轻的时候,即青年。②怆情:悲伤。③宋仁宗嘉祐
二年(1057),王安石在江东任职,嘉祐五年在朝,而在此期间,其妹长
安君当在汴居住,故兄妹远隔湖海,前后约计三年,因而不胜伤感。
④此句当指嘉祐五年,王安石奉命使辽一事。⑤后期:后会的日
期。
【解说】
王安石的大妹妹王文淑,嫁给工部侍郎张奎,封为长安
县君。疑此诗为诗人出使辽时作,表达了诗人与胞妹久别
重逢而又作远别的悲喜交加的感情。
首联从少年的离别写到今日的相逢。正因为是骨肉至
亲的相逢,所以不免有些悲伤。”老去",是夸张语,诗人当
时仅四十岁。古人多有叹老之情,或与游宦奔波有关。颔
联写会晤的动人场面。”草草杯盘",是说随意准备些酒菜,
以表明家人便宴,亲切不拘。相逢就要叙旧,回顾旧日一起
生活之事,其间不免谈到平生志趣以及别后三年彼此遭遇,
自然无限感慨。所以用"昏昏灯火"来渲染这种迷惘的气
氛。”话平生"三字,用语也极概括。这前两联都是追叙他
来汴时,与胞妹相见事。颈联始转到眼前事,谓相逢不久,
又当离别。尾联用问答式,指出秋雁南飞时节,当会捎信告
知自己的归期。这是在宽解对方。
和子由渑池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②。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③。
【注释】
①渑(miǎn免)池:今河南省渑池县。②老僧:名奉闲。新塔:僧人
死后不用墓葬,而是将遗体火化,造个小塔藏其骨灰。苏辙《栾城集》
卷一《怀渑池》诗自注:“昔与子瞻(苏轼)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
僧奉闲之壁。”③蹇驴:跛足的瘦驴。嘶:鸣叫。诗末作者自注:“往
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二陵:指河南崤山,在渑池西。
【解说】
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曾写有《怀渑池》一诗,回忆旧
时与其兄一起应举,过宿渑池县中寺舍的情事。此为和诗,
作于嘉祐六年(1061),时诗人仅二十六岁。首联设问作答,
以"
飞鸿踏雪泥"喻指人生所到之处。颔联再加以引申。诗
人认为人生长途如同飞鸿千里行程;人迹如同鸿爪在雪泥
留下的痕迹,雪融后,爪迹不能长存,而鸿留爪迹后,又东西
而飞,不再、也不能措意。这个新鲜而贴切的比喻,在当时
就曾博得一些人的称道。如今已化为"雪泥鸿爪"的成语。
在前四句设喻,后四句转入实写。老僧已死,人迹何在?旧
壁已坏,旧题安在?都不过是一时雪爪而已!正因有此怅
惘,才有旧的留恋,才要怀旧。而那些已不见的老僧、旧题
以及当初渑池崎岖困顿的情景正是怀旧的内容。当年情景
犹历历如昨,今日则有如此变化,所以生出感慨。怀旧,亦
见对兄弟的怀念。诗的情调虽然有些低沉,但仍然表现出
诗人对人生、对生活的丰富感情。全诗沿用唐人七律旧格,
前半首是一气贯下,三、四两句也不用联语,写得十分自
然。
有美堂①暴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②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③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④。
唤起谪仙泉洒面⑤,倒倾鲛室泻琼瑰⑥。
【注释】
①有美堂:《庚溪诗话》:“嘉祐初,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梅公
仪守杭,上特制诗宠赐。其首章曰: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梅既
到杭,遂建堂山上,名曰有美。”当时欧阳修曾为之作记,许多人有
诗文题咏。②顽云:形容云层之厚,风吹不散。③浙东:指钱塘
江以东。东汉时才钱塘江为界分两浙;唐宋时分为浙江东路和浙江
西路。④铿:本为金属声,这里指代敲鼓的声响。羯鼓:唐时西域
传入的乐器,状如漆桶,两头都能敲打。明皇擅长此技。⑤谪仙:
指李白。《旧唐书·李白传》:“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
人也。"泉洒面:《旧唐书·李白传》:“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
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
⑥鲛(jiāo交)室:相传南海之外有鲛人(人鱼)室,鲛人哭的眼泪都变
成珍珠。(《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引张华《博物志》)。琼瑰:《左
传·成公十七年》:“初,声伯梦涉洹,或与己琼瑰,食之,泣而为琼瑰,
盈其怀。一杜注:琼:玉;瑰:珠。
【解说】
有美堂位于杭州吴山峰顶,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杭
州太守梅挚所建。这首诗是熙宁六年(1073)初秋、苏轼任
杭州通判期间再度往游适逢暴雨时写的。首联先从暴雨将
临的势头写起:疾雷一声自脚底震起,既点明闻雷是在高
处,见出有美堂地位,又衬出暴雨前雷声迅猛异常的特点;
“满座顽云",活画出此堂之高,"拨不开",是形容云层之浓,
显示出暴雨的征兆。这一联有声有色地预示了暴风雨来势
之猛。颔联写暴雨中的奇观:上句写风,风象是来自天外,
将海水吹得直竖起来,可见风势之烈;下句写雨,雨凭风力
飞过钱塘,表明雨势之猛。笔力雄浑,力拔千钧。颈联全用
比喻:用酒满凸出杯面,形容西湖的水势;用羯鼓的频敲,暗
喻繁密的雨声。都抓住了疾雷暴风的特征。以上六句已将
暴雨描写得笔酣墨饱,恣肆淋漓,于是尾联一转笔锋,抒写
对暴雨的独特感受:“倒倾鲛室"是极言鲛人泻下眼泪之多,
而"琼瑰"是美化这些眼泪,而且形容雨声很动听。泻眼泪
的目的是把李白浇醒。诗末暗含以李白自比意。真是构思
新奇,想落天外。
新城道中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①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③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④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⑤。
【注释】
①积雨:下了好久的雨。②铜钲(zhēnɡ征):古代的一种乐器,形
状象铜盘。③含笑:形容山桃盛开的情态。④西崦(yǎn掩):西
山。⑤葵:又称冬葵,蔬菜名。饷:往田间送饭。
【解说】
这首诗歌咏了春雨初晴后的山家景色和劳动人民的生
活。从
诗题来看,是诗人行进在通往新城(今浙江省新登县)
的山路上所作。首联从行前写起:“东风",点明这次出行是
在春天;积雨声断,是说出行在连绵春雨之后。写得东风有
情,实是诗人对东风有情。并不著"乐"字而愉快的心情却
从字里行间自然透出。中间二联写沿途所见之景。颔联用
了两个新颖生动的比喻:岭上的晴云如同丝绵帽子戴在山
头,初升的太阳又好象是铜钲挂在树梢。颈联再用拟人手
法:含笑的山桃掩映着低矮的竹篱,摇曳的柳条点缀着清澈
的溪水。在诗人笔下自然景物都写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机。
尾联写山村人家都在煮葵烧笋,为田里耕作的人们备饭。这
两句以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使整个画面都活动起来了。
全诗具有朴素的美,景色都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见
出苏轼热爱自然、赞美劳动生活的感情。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
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