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千家诗17(2 / 2)

🎁美女直播

这首诗有几家注解都认为是游女勾引男人或"自媒",

大概是受长干二字的影响。长干伎人是被压迫被侮辱、生活在

最底层的屈辱者,受尽了苦楚,又求归不得。在此情况下,

他们也有乡愁旅思。这首诗就表现乡情的迫切。这个女子在

行船中,见到另一只船上的男子,主观地猜想或许是同乡。

因此控制不住思乡之情,迸发出"君家住何处"的问话?不

避嫌,也不怕唐突别人,为了认识一个同乡以慰乡情,感情

的郁结迸发为"石破天惊"的一问,凭空而入,有高山坠石

之概。接着赶快自己声明,我住在长干里,久不归家,多么

想了解一下故乡的情况,因而停船打听一下,万一是同乡

该多好咧。末句"或恐"二字下得有力,不仅照应了首句,

更显出那怕是万一的希望也不放过,对故乡的感情何等真

挚。结合她们的身世,更见其内心的苦境。诗也是白描手

法,细腻逼真,情思热切而无狎邪之态,是乐府诗作法。

高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①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②

【注释】

①尚:还,犹。绨(tí题)袍:古时质地较粗

的丝织品,即茧绸大袍子。绨袍赠即是赠绨袍的倒装。范叔:即

范睢,字叔,战国时的魏国人,初在魏国中大夫须贾处做官,有一次

随从须贾出使齐国,回国后须贾无端怀疑范睢私通齐国,向魏相告

发,致使范睢被打得几乎死去。后来范睢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并且做

了丞相。须贾出使到秦国时,范睢扮成穷人去见他。须贾见范睢那么

寒酸,便赠了一件茧绸大袍给他。等到须贾知道范睢就是秦国的丞相张

禄时,只好向范睢肉袒请罪。范睢因须贾有赠袍之心,赦而不罪。这

两句说,须贾看到范睢寒酸,赠送一件绨袍给他。②布衣:普通百姓。这两句说,须贾不知道范睢已成为天下有名的人物,仍把他当作一个普普通能的百姓来看待。

【解说】

高适,勃海蓨(tiāo挑,今河北省景县)人。盛唐著名诗人。他长期参加军队,所以边塞诗写得很好,能反映士兵的疾苦,感情真实,气势雄健有力,与岑参齐名,诗的风格也相似,当时并称"高岑"。著有《高常侍集》。

高适年青的时候因家境贫寒曾很落魄,他在这

首诗中借咏史来自喻,讥刺须贾那样眼光短浅的人。

罢相作

李适之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解说】

李适之,唐王室的支派。初代牛僧孺为相,写此诗时因

李林甫的谗言而罢相。适之未罢相时退朝每邀宾客谈笑赋

诗。诗人为饮中八仙之一,故云乐圣。昔人有不理公务者,

问每天作何事?曰:“中圣人"。饮家谓美酒为"圣人",

浊酒为"贤人",诗中暗用此典,所写皆实事。

诗的艺术构思很奇特:表面似赋,直抒胸臆,而实际诗情

非常曲折含蓄。首二句表面平和而中实愤懑;末二句表面愤

懑而实际无所谓。罢相是为了避贤,既然如此,故乐圣衔

杯,多么和平雍容,全出于自愿让贤,其实诗人眼见口蜜腹

剑的李林甫弄权,蒙蔽朝廷,**将不可问,何况亲受其

害,自然感触良深。但忧谗惧谤,为了避祸全身,压下一腔

怒火,发为和平之音。故古诗人贵"温柔敦厚",作到言者

无罪,闻者足戒。所以"避贤"是反语,犹言坏人陷害;

“乐圣"也是反语、双关,犹言时不可为;既然如此,乐於

饮美酒度时光。下二句表面是对门客的趋炎附势,世态炎凉

的不满,而实际是这些人蝇附李林甫,"君子道消,小人道

长",端人正士怎不寒心。故读者切莫被诗人所瞒过。

逢侠者①

钱起

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②

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

。③

【注释】

①逢:遇到。侠者:即剑客。②燕(yān烟)

赵:均是战国时的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南部,以及山西省东部

一带。古时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说法。诗中的侠者当是燕赵

一带的人。剧孟:汉时的侠士,洛阳人。这两句说,你本来就是

悲壮慷慨的燕赵侠客,现在我们相逢于剧孟的故乡。③寸心:即

人们的心,因心只有方寸那么大故叫寸心。前路:前面的路。这

两句说,太阳已西斜了,我们内心的话一时间说不完,只好分手相

别了。

【解说】

钱起在洛阳道上与一个侠客相遇,因互相倾

慕,意气投合,便在临别时作这首诗相赠。诗主要是写作者

送别侠士时的情景。全诗悲壮雄迈,意境苍茫,深沉含蓄,

耐人寻味。

江行望匡庐

钱起

咫尺①愁风雨,匡庐②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③僧。

【注释】

①咫尺:咫(zhǐ),八寸曰咫。咫尺言其近。

②匡庐:即庐山。周有匡谷(一说为屈谷:恐为音

转之异)结庐于此,后仙去,故以名其山。

③六朝:三国时的东吴曾以金陵(今南京)为都城,

晋南渡后,亦建都金陵,历宋、齐、梁、陈是为六朝。六朝

的人多信佛。

【解说】

诗扣住一个望字来写。可望不可及,有无限惆怅之

情。因风雨之故,庐山虽近在眼前,不过咫尺之隔而不能登

临游赏。下一愁字,以见登不登庐山,在诗人并不是可有可

无。二句写愁的原因:匡庐不可登。庐山虽不能登临,但心

向往之,故行舟之中不断回首仰望、用"只疑"二字表达依

依怅惘之情。远望庐山,高林雾锁,曲径云封,气象不定,

变化莫测。地灵人杰,这样好的山里必定有高人隐士,也许

还有六朝的高僧吧。由望生想,愈想愈美,故美而又不能去,

赦愈加惆怅。这是用的"层层递进"的手法。

答李浣

韦应物

林中观易罢,江上对鸥闲。①

楚俗饶词客,何人最往还?②

【注释】

①易:《周易》的简称。这两句说,我在树林中读

完《周易》,便漫步到江边看那闲适的水鸥。②俗:俗尚。

饶:多。何人:哪一个。往还:来往。这两句说,想起楚

地,一向诗人辈出,不知你和哪一个酬唱最多,来往最密切?

【解说】

这是作者答赠朋友的诗。诗人首先把自己的近

况告诉友人,这是为了回答朋友的问讯。接着,作者反问他

的朋友,问得关切、自然。全诗用白描手法来写,意境闲

适,读后没有堆砌雕琢的感觉。

秋风引①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②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①秋风引:引亦乐府诗题形式之一。按诗体的小类极

多,乐府诗中:谣、吟、词、引、唱、咏、弄、篇……难以

详举。欲释其义,可参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

②萧萧:秋风凄切之声,使人有寂寞、荒凉的感觉。

【解说】

诗以"何处"一问领起,以"先闻"二字突出主题,最

显全诗的精神。”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客心惊落

木,夜坐听秋风";"万里悲秋常作客"。古人在客中对季

节物候,感觉总是锐敏的,何况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道不得行,才不见用,远谪边荒,固宦情客况兼而有之,故

能感物斯应。用"何处"一问,诗人惊讶于秋风之早,难道

真的就是秋天了吗?精神苦闷,春非我春,秋非我秋,行忽忽

如有所忘,恍惚迷离,既惊讶於秋来之早,又怀疑秋来非

真,自然地引出第二句。二句证明秋天真的来到了,萧萧的

风声伴着雁阵。这两句是长夜不寐,侧耳远听,但闻秋风之

萧瑟,雁声之嘹唳。此句证实上句,仍带疑问。下二句写天

明,早晨,秋风吹拂在庭树上,秋天确实来了!最先知道的

是我"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人。以"先闻"二字承"何处",

以"孤客"承雁群,写悲秋羁旅惊讶秋来之早,识秋风之早至

却在孤客,暗寓唐王朝的秋风是早来了,只是一般人未看出

来,犹如抱火处于积薪之下,火未疾燃,因谓之安。然而有

识之士,早已为此痛哭流涕,而一般政客还在粉饰太平,迷

途忘返,则此诗之含意又不止于迁客穷愁了。以"赋"写

“比”。最为奇绝。

秋夜寄丘员外①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②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③

【注释】

①丘员外:名丹。员外,官名。丘员外当时在临平

(在今湖南省常德县西面)山中学道。②属:正,适。凉天

:秋凉的时候。这两句说,在这秋凉的夜晚,我独自散步庭中,想

起了你:我远方的朋友。③空:空旷,这里有寂静的意思。

幽人:幽居的人,即隐士。这两句说,遥想你在那寂静的深山,松

子也该干裂脱落了。在这样的深夜里,也许你也同样还未睡觉吧。

【解说】

在一个秋凉的晚上,作者想念友人丘丹,便写

了这首诗给他。诗的头两句用"怀君"来点明作者深夜为

什么还不睡觉。后两句借助想象,猜想远方友人此时也未眠

的情景。

秋日

耿氵韦

返照入闾巷①,

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

秋风动禾黍②。

【注释】

①闾巷:小街小巷。

②禾黍:稻子小米之类的农作物。但《诗经》上有首

诗叫《黍离》,有"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

摇……"的诗句,被认为是宗周亡后,遗民经过故都看见原

来宗庙、宫廷的地方都变成了庄稼园圃,有感于心,写了

这首诗,后遂为凭吊兴亡的典故。

【解说】

耿氵韦(wěi),唐代河东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年

间,唐朝国力还属于盛唐阶段,"秋风禾黍"之句,不宜硬作

兴亡之感。但此诗写一种孤独之情,有忧深思远之慨。诗人

因秋日傍晚而起兴,一片落山的阳光照在里门街巷,枯柳疏

桐,一片凄凉景象,这不禁引起人的无限忧思。欲找人话此

忧思,庶可排解几分,谁知竟没有可以共话的人。放眼远

山,也只有落日古道,没有一个行人,没有人与诗人共语忧

愁。末句秋风动禾黍,一片禾黍在西风中摇曳,更加显其孤独。

古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又说:“十步之内,必有芳

草"。这"谁共语"的感情未免太恃才傲物了。不过本诗在渲

染烘托孤独忧愁上能于平淡自然中感人,是诗人艺术技巧的

成功处。

秋日湖上

薛莹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①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②

【注释】

①五湖:指太湖。烟波:水波渺茫,远望好象

烟雾笼罩一样,故称烟波。这两句说,落日时,我泛舟在太湖上漫

游,那浩渺的烟波,不禁撩起我的愁绪。②浮沉:比喻兴亡盛

衰。东流:比喻事物象东流水一样,让其自然而逝。这两句说,

千古以来吴王越霸这等兴衰事迹,象滔滔向东流去的江水一样,又有

谁去过问它呢?

【解说】

薛莹,唐诗人,其他不详。

这诗是作者秋天游太湖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景,

后两句怀古。第一、二句中,"落日"与"烟波","游"与

“愁"遥相呼应,这两句从横的空间着笔。后两句即景抒

情,是从纵的时间来写。全诗情景相融,读后令人深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