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题
唐文宗
辇路①生秋草,上林②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注释】
①辇路:宫中御道。
②上林:即上林苑,皇帝的花园之称。
【解说】
唐文宗李昂,喜文学,但不娴政事,致有"甘露"之变。
此诗即写于变后。皇帝作的诗叫"御制诗"。诗以宫中为
题,写宫中之事:第一句写秋景,太监弄权,时有亡国亡身
之忧,无意游赏,以致辇路秋草丛生。上林苑虽象过去一般
开放,但也无心观赏。”上林花满枝",犹言上林之花"空"自
满枝。一句说秋,一句说春,表明一年四季没有过一天安心
日子。”凭高何限意",虽然居人君的高位,但内心有无限的
痛苦。这痛苦不再有侍臣知道,其实是不敢叫侍臣知道。深
叹无忠臣义士,为之翦除元凶,只有独自愁苦罢了。
“亡国之音哀以思"。封建王朝之兴衰固乃常事,但这
种宫廷政变亦可令人深思。
寻隐者不遇①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②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③
【注释】
①寻:寻访,访问。隐者:即隐士,古时不愿
做官或因失意而隐居在山林中的知识分子。不遇:没有碰到。
②童子:隐者的小徒弟。言:说。师:师父,指隐者。这
两句说,我在松树下问小徒弟:你的师父哪里去了?童子回答:师父
采集草药去了。③这两句说,就在这山里。由于山上云深林密,现
在他在什么地方可不清楚。
【解说】
这诗写作者访问一位隐士,没有遇到。诗中通
过问答的方式,把隐士的生活及其隐居深山的环境描绘了出
来。诗的语言显浅,形象逼真,情趣别致。
汾①上惊秋
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②,秋声不可闻。
【注释】
①汾:汾水,在今山西,距洛阳不远。
②摇落:宋玉赋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
摇落而变衰"。摇落借以指秋天。
【解说】
这首诗是作者奉使渡汾河而惊秋之作。诗题重在"惊"
字,诗人又怎样扣住这个"惊"字的呢?先写秋风之势:北
风把白云吹得漫空翻滚,觉得天高地迥,宇宙辽阔。起句
陡然而来,气势雄浑。在呼号的朔风里,我奉使远行,才至
汾水上,秋意已是这般萧索;自己即将远赴万里的朔方又将
如何?顿觉孓然二身,飘然旷野。此句不言惊,而惊的情貌
宛然。语雄健而意苍凉。下二句直写胸臆。远赴北边,心绪
本就不好,又恰逢这草木摇落,北风吹地百草折的季节,所
以这秋声不可闻,不忍闻。征途之苦,客况之愁,都于刻画
惊字中表现了出来。诗前后两联气象悬殊,有"蓝水远从千涧
落"之势。大起大落,客况之苦更加突出,但亦颓唐无男儿四
方之志。
苏颋字廷硕。幼敏悟,一览至千言。马载誉之曰。”古
称一日千里,苏生是矣"。颋父瓌初未知颋,门客偶睹其咏
《昆仑奴》诗:“指如十挺墨,耳似两张匙"句,劝瓌加礼
之,由是学问日新。颋后封许国公,与燕国公张说俱有文
名,世称"燕许大手笔"。于此可见发现人材之不易,"知
子莫若父"的说法亦未必尽然。
蜀道后期①
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②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③
【注释】
①后期:落后于预定的日期。②争:争取。
日月:此处指时间。预期程:预先订下旅程的限期。这两句
说,出外作客,都希望早日回到自己的故里,所以出去和归来都预订
旅程的时间。③待:等待。至:到达。这两句说,可是秋
风却不愿等待我,它抢先到达洛阳城了。
【解说】
张说,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新唐书》说,张说善文辞,当时朝廷的大述作,多出于他的毛笔,他写过不少诗,但大部分是为应制而作的。诗的风格朴实,有些却很淒婉,被贬谪到岳阳时更为突出。
这首诗是说作者从蜀地回洛阳,到目的地时已
迟于
预定的日期。全诗语言朴实,没有斧凿痕。后两句不直
说归期迟于预期,只说秋风不肯等待,抢先到了洛阳城。这
种写法很新颖。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说】
“静夜思",《乐府》中的《新乐府》。这是指这首诗的
音调说的。诗的意旨则是题目本身。
《乐府》与《乐府诗》:古代设有采诗的官员,专门搜
集民歌,后来编辑成一部民歌总集《诗经》。以后这种官制
撤销了。到了汉武帝时,又才派人到齐、楚、赵、代等地搜
集民歌,设立专门的官署,叫"乐府"(约如今之中央音乐
学院之类的机构)。命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凡乐府选录的诗
叫《乐府诗》。后人仿效乐府诗而创作的新诗,叫《新乐
府》或拟乐府。《乐府诗》是道地的民间作品(或经过修
改),拟乐府则是知识分子的诗。民间作品的特点刚健清
新。在音韵上这种诗与近体律绝不同,叫古绝句。
这首诗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佳作。平淡中蕴含深意。
夜已深了,明月入窗,照我床前,几疑为霜铺在地上。但霜
何以会铺在屋内床前呢?举头一望,却是明月窥人,月光满
地。望着这晶莹的明月,引起我无限愁思,总名之曰"乡
愁"。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怀"功成不受赏,长揖归
敝庐"的壮志,可是世路艰难,"秋来相顾尚飘蓬",只能
“痛饮狂歌空度日"。壮志未酬,白发已多,思故园之风
物,愧老影之婆娑。一举一低,一望一思,俯仰之间含意无
穷。但态度和平,不激昂愤懑也不颓唐。
梅圣俞《赠杜挺之》诗云:“作诗无今古,欲造平淡
难"。王安石也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这类诗是寻常口头语言。但未经诗人说出,又不能成为一种
境界,一经诗人说出来,即觉别有风韵,似乎诗人真别有一
付齿牙,真地咳唾随风生珠玉似的。大抵自然平淡之诗,首
先一个条件还是在于真情实感,独有兴会而又用语贴切通
俗。所以司空图在《诗品》里论自然的风格时说:“俯拾即
是,不取诸邻"。这首诗是这种风格的范例之一(自然与平
淡约有区别,自然不一定朴素,平淡一定朴素无粉饰)。
秋浦歌①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②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③
【注释】
①秋浦:唐代的县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因县内
有秋浦湖,故名。《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
这是第十五首。②缘:因为。个:这般。这两句说,头上的
白发有三千丈,因而愁绪也是这么样的长。③秋霜:以秋霜比喻
白发。这两句说,在明亮的镜子里,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竟飞来了一片
秋霜?
【解说】
这是李白著名的诗篇之一。开首一句起得奇
特,但读完第二句,我们不但不感到第一句不失去真实性,
反而觉得诗人用"白发三千丈"来表达他"愁"的深重、浓
烈,是十分恰当的。在这两句诗里,作者借有形的白发巧妙
地表述无形的愁绪,既使人们容易理解,又感到新颖熨贴。
三、四两句写自己在铜镜里看见银白的秋霜而感到惊愕,仿
佛作者不知道镜中的秋霜,就是自己头上白发的照影。其实
仔细一读,就看到作者是在委婉深沉地抒发自己愁肠百结、
难以自解的苦恼心情。全诗仅二十个字,却显示了作者艺术
上的独创性。它突起婉接,于白描之中又包含着怀才不遇的
深刻寓意。读后不禁令人引起同情。
赠乔侍御
陈子昂
汉庭①荣巧宦,云阁②薄边功。
可怜骢马③使,白首为谁雄。
【注释】
①汉庭:借汉比唐。
②云阁:即云台。
后汉永平年间把光武时的功臣像画
于云台,所谓云台二十八将。又高阁入云亦名云阁。
③骢马使:骢马,青白色之马。骢马使,《后汉书》桓
典为御史,执法严正不苟,常乘骢马。当时首都的谚语说:
“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这里
把崔侍御(一作侍郎,唐
制与员外相等)比作桓典。
【解说】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梓州(今四川射洪)人。其为人资
褊躁,好施与,笃朋友。唐代古文运动,子昂实为之滥觞。其
感遇诗三十首,王适曰:“是必为海内文宗"。卢藏用:
“道丧五百岁而得陈君"。韩退之荐士诗也说:“国朝盛文
章,子昂始高蹈"。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一、以汉比唐;二、从反面来用典
故。首句宦字前用一"巧"字,"巧"本不正之风,投机钻
营之徒而得官,吏治不纯,风气不好。但汉庭却特意重用这
样的人,使之得高官厚禄。二句反承上句,既以巧宦者为
贵,则象云台二十八将出生入死,战功显赫的人就不会被重
视。由此推得结论:可惜呀,您乔员外就算汉朝桓典那样的
公平正直,努力为公,但你不会巧宦的手段,不肯同流合
污,即使努力到老,为谁奔走?为谁忙?直言不用,正道不
行,奸佞当道,纵白首立朝何补于政!何益于民!故曰"可
怜"。诗人之意在于揭露当时官场的黑暗,不在于说侍御官
小。仿佛是在咏史,实际是在讽今。用汉事写汉庭,不露引
用痕迹,只在侍御这一职务上牵合。
汉人图云台二十八将,本未薄待功臣,亦不薄战功。诗
以不薄为薄,正典反用。古人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手
法。《诗人玉屑》卷七引《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
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
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
……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
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此句虽亦借汉事写汉庭,然与史实相违。不相违无以见意,
这是在用典上的一个创造。但要入情合理,否则捏造史实,
又难免"削足适履"之讥了。
答武陵太守①
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②微躯敢一言:③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④
【注释】
①太守:官名,即知府。②仗:佩着,依仗。
这句说,我佩起宝剑将要离开这里作千里的旅行了。③微躯:微
贱的人,这是作者自谦之词。这句说,我虽微贱,但敢于说一句这样
的话。④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即现在河南省开封市。客-
指食客,门下客。信陵:即魏国的信陵君,名无忌,有食客
三千人。由于他仁而下士,食客都愿为他出力。这里作者把太守比作
信陵君。这两句说,我要象当年大梁信陵君的食客一样,决不辜负你
对我的厚恩。
【解说】
作者旅居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将返金陵
时,因田太守设宴饯别,便写了这首表示答谢的诗。王昌龄
在诗中以今地比作古地,比今人比作古人,信手拣来,随意
驱使,灵活地运用典故和事迹,借以表示自己虽然离开武
陵,但不会忘记太守知遇的恩情。诗人这种善于用贴切的比
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可供我们借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①去,无人送酒②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①登高:注已见七律。
②送酒:陶渊明爱饮,家贫,重阳无酒,空坐菊花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