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千家诗18(2 / 2)

🎁美女直播

中,当时的太守王弘知道后,叫人穿上白衣服给陶送酒

来。

【解说】

诗上联写九日,下联写思故园。重九登高为重阳韵事,

诗人却开头就著一"强"字,登山而勉强,可见其心情之抑

郁不欢,而且不是"强登山"而是"强欲登山",连想登山

也是勉强的,则心情之极端苦闷可知。此句藏问于述,下句

因解作答。其所以对登山这么无兴趣,是因为没有酒,也不

会有王弘那样送酒的人。这句故意把真实原因轻轻掩盖,使

文情曲折,似乎下二句只是一般说说而已。其实诗人忧心忡

忡,没情没绪,正在这里。可怜故园的菊花寂寞地开放在战

场边上,谁来欣赏?指当时长安战乱未息,父母兄弟,亲戚

故旧,在这战乱年头是生是死、是安是危,是株守故

园还是

流落他乡?均不得而知。”每逢佳节倍思亲",况在行军途

中,家中的人恐怕对我也是"其存其殁"不得而闻,只是

“涓涓心目,寤寐见之"。则战场之菊虽开而谁赏?虽开亦

何能荣!这样理解,诗人固然有此心,但仍被诗人瞒过。诗

人的要旨实际上在表面看来无关紧要的第二句。

作者是唐代"边塞诗人"之一。边塞诗大都写得有气

魄,诗人也都愿到边塞去立一番功业,能反映盛唐的国力。

也有反对战争的作品,如李华的《吊古战场文》,但非战的

意识笼统。也有歌颂边塞军人效忠王室并揭露封建王朝不管

战士死活的,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

人帐下犹歌舞"。这是说战士尽管在前方用生命来捍卫祖

国,但享受安宁歌舞之乐的却不是战士。岑参此诗,"无人

送酒来"之句,意即有谁来管我们出征军人的辛苦?我们出

征军人为国家出生入死尚且无人送酒,那么生活在战乱中的

军人家属还有谁来管呢?这第二句是诗意重点所在,也是承

上启下扣紧题目上下两事的关联句。这是此诗立意布局特点

之一。此外前三句句句有重阳典事而不觉其用。除第_句

外,句句是比喻却不觉其是比喻,是"使事"的妙手。又题

目"行军"二字,似乎没有照顾到,丢失题面文字,这在古

人的诗篇中是少见的。岑参不会留下这个缺口,却巧妙以

“遥怜""战场"等词空中传神,结构绵密。二十个字的正

文照顾九个字的题目,又要突出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实堪玩

味。

婕妤怨①

皇甫冉

花枝出建章,②凤管发昭阳。③

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④

【注释】

①婕妤:一作倢仔,宫妃名,此处指班婕妤。

②花枝:形容宫妃打扮得象花一样艳丽。建章:汉朝的宫

殿名。这句说,鲜花一样的妃子姗姗地离开了建章宫。凤管:箫,

吹奏时如凤鸣一样,故叫凤管。这里泛指乐器的伴奏声。昭阳:

宫名。汉成帝时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住的宫殿。姐妹二人同时受宠

于汉成帝。这句说,凤箫声从昭阳宫不断传出来。④承思者:指

得到君王恩宠的宫妃。蛾:蛾眉(亦作娥眉)的简称,指女子长

而细的眉,古人认为女子眉长是美的。几许长:有多少长。这两句说,请问得到君王笼爱的人,你的双眉有多长呢?

【解说】

皇甫冉,唐代安定(今属陕西省)人。天宝进士,官至右补阙。

这是作者仿古乐府描写班婕好(jiéyú捷余)

的怨恨的诗。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宫妃,有贤才,起初很得

宠幸,后来因为赵飞燕得宠而受到汉成帝的冷落。她退居于

长信宫后常作诗抒发内心的伤痛。这首诗描绘班婕妤失宠后

的悲愤。全诗情调哀楚感人。

题竹林寺

朱放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

【解说】

朱放,字长通,唐代襄州人,隐居剡溪。嗣曹王皋镇江

西,辟为参谋。贞元年间召为左拾遗,不就。此诗当作于为

参谋时。竹林寺在庐山。诗人游名山、览胜景、感年华之易去

而作此诗。一、二句倒置,诗人游竹林寺近看寺院之景,远眺庐

山之胜,概括为烟霞此地多。”烟霞"写山的颜色,多则美

不胜收,因此感到人生太短了,以有限的生命对无穷的美,故

感其促。因此,我对竹林寺这么殷勤,竹林寺亦对我无限殷

勤,但又能几回过往呢?此亦隐逸一类的诗。歌颂清闲,逃

避现实。不过诗人有官不做而又任参谋之职,是谓大隐于

朝。

三闾庙①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②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③

【注释】

①三闾庙:即屈原庙,在今湖南省芷江县。屈原,

战国时楚国人,曾任三闾大夫(官名),掌管昭、屈、景三姓贵族,

后人常以三闾大夫指代屈原。②沅、湘:即沅江、湘江,均在湖

南省,向北流入洞庭湖。它们的流域是屈原当年生活和流放的地方。

屈子:即屈原,古时用"子"表示尊称。这两句说,沅江、湘江的

水永远总是这样地流不尽,屈原的怨愤,正象日夜向前奔流的沅江和

湘江水一样深长。③萧萧:秋声吹动树林发出的声音。这两句说,

太阳下山时秋风吹动枫树发出萧萧的凄清声,大概还渗透着当年屈原

的哀怨吧。

【解说】

戴叔伦,唐代润州金坛(今江苏省金坛县)人。他的诗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其中有一部分反映社会纷乱和人民生活的痛苦,其他多写他的隐逸的生活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情趣。著有《戴叔伦集》。

这首诗是凭吊屈原时所作。第二句是全诗的题

旨。作者在诗中虽没有用上涉及屈原生平事迹的一词一字,

但从所描绘的景物、渲染的气氛以及作者所抒发的感情,都

和屈原一生的遭遇及其忧怨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全诗采用

兴比的方法来写,一、二句写屈原"怨"的深长,象沅江、湘

江日夜流不尽的水一样;三、四句又用日暮秋风吹动枫树发

出萧萧的声响,比作当年屈原内心发出的凄清的怨声。

易水送别①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②。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①题解:战国七雄混战的结果。秦国日益强大,六国

纷纷割地求和,遣子为质。燕太子丹尝质子秦,秦王待他不

好,并说要乌头白,马生角,才放丹回国。丹逃回赵国,但

怕秦国来打赵国,于是阴谋刺杀秦王。后得勇士荆轲,把匕

首藏地图中,借献地图时杀秦王。荆轲出发时太子丹在易水

为其饯行。参加的人皆着自衣冠来送行。荆轲起舞作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详《史记·刺客

列传》。

②冲冠:此借用蔺相如事。蔺相如奉和氏璧入秦换秦

十五城。已把璧献秦王,知秦王无意偿赵十五城,乃诈取回

璧,却立倚殿柱,怒发上冲冠,直斥秦王,终于完璧归赵。

详《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解说】

骆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唐武后时数上疏言事,

除临海丞,怏怏不得志,弃官去。后徐敬业起兵讨武氏,为

檄数武后罪,后读但嬉笑。至"一杯之土来干,六尺之孤安

在?”瞿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

得失此人"。敬业兵败,亡去。一说至灵隐寺为僧。中宗时

诏求其文得数百篇。诗人情怀慷慨,临易水这一历史名胜,

慕荆轲之为人,故诗写得慷慨激昂,飒爽有英气。首句五字

书其事,好似指点同人,此水此岸就是昔日荆轲同燕太子丹

分手的地方。荆轲只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对虎狼之秦

怀不共戴天之愤,英气凛然,怒发上冲冠,又用五个字刻画

出荆轲重然诺轻死生的英姿。第三句一转,并抒发惋惜之

情,说此人奇功未成,已死去了。前二句已扬,此句一抑,

为末句再扬蓄势。”今日水犹寒"之寒,凡寒字此类用法都空

灵得很,讲空泛了则不切实,讲实了又易死板,重要的是应

依着诗的精神来理解。这类用法也正是体现诗的精神之处。

此句"水"字照应题目,照应"此地"二字,"寒"字照应

第二句,犹言今日犹见北风萧萧,易水凝碧的气象。抒发对

荆轲极其软佩的感情。抑扬顿挫,豪放中有沉郁。

对于"荆轲刺秦"的史实,今天如何评价,不是我们笺

注这本通俗读物的任务,但回避这个问题,又恐谬种流传。

秦有统一中国的能力,秦始皇的功绩就在于统一,谁要反对

秦始皇,谁就破坏秦的统一,违反历史发展规律,因此,歌

颂荆轲就是歌颂暴徒,鼓吹分裂。但不知作为形成已久的六

国臣民,应如何来对待自己国家的历史?如都皆主动泥首事

秦,则一系列与秦抗衡的人物又将如何看待。不敢武断为说,

记此与读者共商。

话说回来,再说说作者吧,王、杨、卢、骆在诗坛的地

位,在介绍杨炯时谈过了,但他们也有一些爱好的缺点。杨

炯爱用人名为诗,如"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

号为"点鬼簿"。骆宾王好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

汉家离宫三十六。”号为"算博士"。卢照邻足挛,一手又

废,久病去官,自沉颍水。杨炯有:“愧居卢前,耻居王

后"之说,则卢之才优于杨、骆,而遭遇独异于二人,亦古代

文人之不幸。

别卢秦卿①

司空曙

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②

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③

【注释】

①卢秦卿,生平事迹不详。②前期:预先约定相

会的日期。难分:即难舍难分。这两句说,尽管我们已预先约好

再会的日期,但是今天晚上的分别,内心还是很难过的。③无将:

莫将,不要把。故人:老朋友。石尤风:传说古时有一个

姓石的女子,嫁给一个姓尤的人,她因丈夫外出经商,日久不回,想

念而死。临死时曾说,死后要变成大风为天下的女人阻止男人远出

经商。以后凡离家坐船远行,遇到"顶头风"时便把它叫做"石尤

风"。及:比得上的意思。这两句说,请不要把老朋友敬你的这

杯酒,看做还比不上那阻止男人外出的石尤风啊!

【解说】

司空曙,生卒年不详,唐代广平(今河北省永年县)人,为唐大历十大才子之一。他长于五律,写诗多是自然景色以及乡旅情思,内容也比较单调贫乏。著有《司空文明集》。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知道分别之后,虽然还

有相会的日期,但是由于朋友之间的友谊太深厚了,所以分

别时总是难堪的。作者在诗中借用石尤风这个典故,委婉而

又巧妙地表达了彼此惜别的深厚情谊。

答人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解说】

《渔隐丛话》卷四十二引《古今诗话》载:“太上隐

者,莫知其本末,好事者从之,问姓名不答,留诗一绝云

云。”东坡《赠梁道人诗》"寒尽山中无历日"句即用此事。

此诗有"不识不知,顺帝(自然)之则"之哲理。大概

隐士们所吹嘘的"羲皇上人"就是这种闲适质朴的样子。这

样解此诗,也许太煞风景了吧。照传统说法,这种风格叫

“飘逸"。飘逸比"疏野"、"平淡"更进一步。”疏野"

尚有痕迹,"飘逸"则超超玄著,如孤云野鹤,来既无

心,去非有意,所以"来松树下"是偶然的,我自己也不知

为什么来。”高枕石头眠"也是偶然的,想眠就眠,所以万

事不关心,谁还管他寒来暑往,记什么年月日,一切自然,

一切无为。真是清高得很!但这是把社会引向倒退到原始社

会的思想,是乱中思治而不得的幻想。如每个人都这样,穿

什么?吃什么?这位隐者没吃没穿,恐怕也睡不着的。

虞世南

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①。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①垂纟委(wěi委):下垂的冠缨,以状蝉之触须。清露、疏桐:二语似

借用《世说新语·赏誉》"清露晨流,新初引"的现成词藻,而出以新意。

【解说】

虞世南,字伯施,馀姚(今属浙江省)人。沈静寡欲,精

思读书。文章婉缛,初见称于南朝徐陵,后仕隋,为秘书郎。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唐太宗时,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他的诗仍有六朝绮错婉媚的作风。《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这诗借物咏怀,寄意高远。作者以高洁的蝉自比,说只

要栖桐饮露、立身高洁,则声名自远,而无须凭借外物的力

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