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千家诗19(1 / 2)

🎁美女直播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解说】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

人,文中子王通之孙。初唐四杰之一。不到二十岁应举及

第,但政治失意。曾为沛王府修撰,因作文获罪被斥。后为

虢州参军,又因事除名。其父王福畴亦因王勃事左迁交趾

(在今越南北部)令。王勃渡海省父,落海惊悸死,年仅二十

七岁。有《王子安集》。

他的作品,文多于诗,最著名的是《滕王阁序》。他的诗

虽未完全摆脱齐梁作风的影响,但境界逐渐开阔。他的五绝

较出色。五律调式经他努力探索创作,也逐渐成熟。他与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时人称为"四杰"。《全唐诗》编

其诗二卷。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以为此诗是唐高宗咸亨二年

(671)王勃寓蜀时作。诗写深秋山中的羁旅之思。先说因

江水近似凝滞而兴起了故乡渺远的归思,然后用高风晚吹、

万木凋落的山中深秋苍凉景象把客里的愁怀烘托得更觉浓

重。

按,此诗明显受到宋玉《九辩》的启发。《九辩》说:“悲

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

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xué穴)寥兮,天高而气清;

(jì寂)山廖(liáo寥)兮,收潦而水清。”其中"山廖兮,收潦而水

清"似可作长江"悲已滞"的注脚。

渡汉江①

宋之问

岭外②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③,不敢问来人。

【注释】

①汉江:指汉水流经襄阳的那一段,又叫襄河。宋之问返回洛阳,须

在襄阳渡汉水,经南阳入洛。②岭外:岭南。岭,指大庾岭,在江

西省与广东省交界处。③怯:怕。

【解说】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虢州弘农(今河

南省灵宝县)人,一说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县)人。弱冠知名。

武后时累转尚方监丞。因谄附张易之,贬泷州(今广东省罗

定县)参军。武三思用事,起为鸿胪丞。中宗置修文馆学

士,他与杜审言等入选。转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长史。睿

宗即位,把他流放到钦州(今广东省钦县),不久赐死。《全

唐诗》收其诗三卷。他和沈佺期齐名,称为"沈宋"。他们的

诗对偶精密、音韵谐畅,对律诗定型化有一定贡献。

这诗《全唐诗》宋之问卷、李频卷皆收入。中国社会科

学院《唐诗选》认为诗中有"岭外音书断"一语,李频宦迹不

曾到过岭南,故此诗作者当属宋之问。又,沈德潜《古诗源》

认为此诗为谢朓的作品,不足信。在这首诗里,宋之问叙述

了自己自泷州贬所北归,临近家乡时的复杂心情。前两句

说远谪岭外,经冬历春,长期与家里断绝音信,可见其怀念

家人的殷切。而后二句却说越走近家乡反倒担心害怕,不

敢向来人打探消息,怕家里有什么变故。这就从相反的角

度表现对家里的深切思念。这转进一层的写法,生动表述

了一种客子还乡途中的短暂的生活感受,有一定代表性,所

以能使人产生某些共鸣。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①,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①泊:停船靠岸。烟渚:烟霭笼罩的小洲。

【解说】

建德江是富春江的上游,即新安江,流经建德县(属浙

江省)。这是孟浩然漫游吴越时夜宿建德江边舟中写的即

景诗。三、四句是写景的名句。因为野旷,所以感觉远处天低

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感到水中月影近人。这两句又是寓情

于景,用野旷天低,只有江月与人做伴的环境,烘托出诗人

的寥落孤寂之感,使人从这里进一步咀嚼出"客愁新"三字

的况味。

终南①望余雪

祖讠永

终南阴岭②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③。

【注释】

①终南:山名,在长安之南。《长安志·万年县》:“终南山在县南五十

里。”②阴岭:指山的北面

。山南为阳,山北为阴。③林表:林端。

霁色:雪后(或雨后)初晴,阳光乍露的景色。暮寒:风后暖,雪后寒。

天晚雪晴更觉寒冷,故云。

【解说】

祖讠永,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登开元十二年(724)

进士第。曾与王维游从酬唱,在他仅存的三十六首诗中,山

水闲适之作占相当比重。但他的七律《望蓟门》却写得很浑

壮。

《唐诗纪事》载:“有司试《终南山望余雪》诗,讠永赋云终

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四句,即

纳于有司。或诘之,讠永曰:意尽。"按,唐时应试诗限定五言

六韵(即十二句),祖讠永只写两韵(四句)就交卷,说是"意尽"

而不肯勉强敷衍完篇,所以传为佳话。这诗题为"终南望余

雪",实即"望终南余雪"。首二句写望终南山雪,是从长安南

望,故所见只是"终南阴岭"。而终南阴岭之秀,全在积雪覆

盖,高出云表,所以说"积雪浮云端"。后二句点明题中"余

雪"二字。霁色之现于林表,城中之增添暮寒,皆由傍晚雪

晴所致,那么前二句所说的"积雪"当即雪晴后的余雪了。

全诗写望余雪,却不用"余"字。不但写景,还写了望景增寒

的感受,所以余味无穷。

相思

王维

红豆①生南国,秋来②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③,此物最相思。

【注释】

①红豆:《资暇集》卷下:“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即

红豆之异名曲。”《本草纲目》卷三十五:“相思子生岭南……其花似皂

荚,其荚似扁豆,其子大如小豆,半截红色,半截黑色,彼人以嵌首

饰。”②秋来:《全唐诗》、《王右丞集》、《唐诗纪事》皆作"秋来",《唐

诗三百首》作"春来"。按,红豆花发在春,结实在秋。下云"多采撷",

谓至秋采其实也。作"春来"也可通。③撷(xié)。读入声,摘取。

【解说】

红豆一名相思子,所以人见红豆辄兴起相思之情。这

诗似是摹拟女子口吻,虽咏红豆,实则借红豆以抒情。诗中。愿君多采撷"一句,既希望"君"能见红豆而相思,同时也表

示自己相思不忘之意。不过,这个意思十分婉曲,到第四句

才正面申说出来,所以很巧妙。此外,第二句用发问语,也

显得自然亲切。这诗写得情味深长,当时曾被于管弦,为梨

园所唱,传诵颇广。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①。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②?

【注释】

①柴扉(fēi非):柴门。②二句变用《楚辞·招隐士》典:“王孙游兮

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原指汉高祖孙淮南王刘安,后来泛指贵族子孙。这里借指被送的友人。

【解说】

南朝谢朓有《王孙游》诗:"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按,王维此诗全翻谢朓诗意。诗

从送别朋友回来写起,前二句写朋友去后自己掩扉独处的

寂寞之感,后二句写希望与朋友明年再聚。这种期望用探

问语表示出来,活泼亲切,余味不尽,与谢朓诗直抒感叹者

又不同。另外,谢诗用两句描写送别环境、时令,此诗只用

“春草明年绿"一句,可见精炼。而且明年草绿,又是一番新

景,显得春意盎然,又蕴含着希望之意,所以结出第四句,亦

较谢诗委婉。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①,玲珑②望秋月。

【注释】

①水精帘: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引萧士贇注:“水精帘,以水精为

之,如今之琉璃帘也。”②玲珑:明亮的样子。

【解说】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著名的唐代大诗人。生于中亚碎叶,后随父迁蜀。博览群

籍,任侠学道。二十五岁出蜀漫游。玄宗天宝元年(742)奉

诏入长安。官翰林供奉。恃才傲物,不为权贵所容,四十五

岁出长安,再度漫游。安史乱起,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

唐肃宗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

晚年往来于金陵、

宣城之间,依当涂令李阳冰,卒于当涂。

李白诗兼众体,尤长于七绝和歌行。强烈的抒情、大胆

的想象、惊心动魄的比喻、夸张的手法、和谐而富于变化的

韵律、活泼奔放的语言,构成了他诗歌的浪漫特色。诗的风

格或清雄奔放,或流丽飘逸。有《李太白集》。

《玉阶怨》是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楚调曲》。李白的

这一首是写宫怨。诗中"玉阶"、"罗袜"、"水精帘"暗示宫人

身分。这诗句句写怨,而又不明说怨,怨意全从情境中生

出。前两句写夜深露降,渐次侵湿罗袜,说明伫立玉阶之

久。后两句写垂帘望月,夜长不寐。这些都见出思君望幸

终成泡影,有无限凄清冷寞之感。齐谢朓也有《玉阶怨》,说

是"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前两句写从傍晚到夜深的时光推移,于李白此诗也许有所

影响。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云:“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

向空房宿。……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

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可以做此诗注脚,两相比较,

见出此诗的含蓄。

劳劳亭①

李白

天下伤心②处,劳劳送客亭③。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④。

【注释】

①劳劳亭:三国时吴国建,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是古代送别之所。

②伤心:暗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③劳劳:殷

勤不舍的样子。劳劳亭之名当源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长劳

劳,二情同依依。”这里把亭子名称拆开活用,见出词法的精巧。

④此句暗用"折柳"的典故。北朝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歌辞》:“上

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柳"与"留"谐

音,折柳是留客的意思。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不遣:不使。

【解说】

这是咏劳劳亭的诗。全诗用意集中在"送客伤心"四

字。但这诗并不想说明"送客伤心"的原因,而是要形容这

种伤心痛苦到了何种程度:它甚至引起了春风的同情,所以

“不遣柳条青"。因为若能使柳条不再转青生长,便无以折

取,也就意味着不会有相送离别的痛苦了。这是别出新意,

赋予春风以人的感情,出之于诗人天真的想象,而读来趣味

横生。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解说】

金昌绪,余杭(今属浙江省)人。生平不详,他的诗《全

唐诗》仅收了这一首。

此诗王相注《千家诗》题为《伊州歌》、盖嘉运作。但《唐

诗纪事》在金昌绪名下载此诗,题为《春怨》。按,《乐府诗集》

引《乐苑》说:“《伊州》,商调曲,西京节度盖嘉运所进也。”据

此,则盖嘉运所进乃是伊州乐曲,并没有盖氏自作歌词的记

载。故诗题、作者仍从《唐诗纪事》。

这诗写法仿乐府体。南朝乐府《读曲歌》云:“打杀长鸣

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说是恨天

亮鸟啼惊破好梦,希望一夜能有一年那么长。《春怨》诗就

取《读曲歌》意,但更精炼、有余味。首句的"黄莺"照应"春"

字,"打起黄莺儿"两句点明"春怨",后两句才说出"打起黄

莺儿"的原因,是怕黄莺啼声会惊断了自己到辽西与丈夫会

面的好梦。至于梦醒后的滋味如何凄凉等等,诗里没有说,

但它已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余地。清唐汝询说:“辽西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