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千家诗21(2 / 2)

🎁美女直播

侧面烘托。首联写送行之地,青山白水,暗含使良友不去,

一道游饮,载歌载言,多么快乐;可惜的是为了送别,有无

限惆怅。腹联写分手以后,如再写久长之思则重复,不写又

无以结束,诗人巧妙地不写人而写物,写马,马犹惜别,人

何以堪!不仅有无尽之意,且用典自然,好似天造地设

般。王介甫曾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虽然不

完全正确,但也不能说全无这种境界。

苏氏别业

祖咏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①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②

竹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③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④

【注释】

①别业:此处指园林式的别墅。隐心:隐居山

林,不问世事的念头。这两句说,苏氏别业环境十分幽静,来到了这

里便令人产生隐居的念头。②南山:指终南山。当:对着,

向着。户牖(yǒu有):门窗。沣水:水名,发源陕西西南

秦岭山中,向北流至西安市西北,入渭水。映:映照。这两句

说,这别业的门户对着高高的终南山,那沣河水映照着园林。③

覆:盖上。未夕:未到黄昏。这两句说,竹梢上还挂着经冬的

残雪,因为花木太多,未到黄昏,庭院里便显得昏暗起来。④寥

寥:稀少。春禽:春鸟。这两句说,这地方人迹稀少,好象处

在人世间之外一样,我在此闲坐,正好听那春鸟啼叫呢!

【解说】

祖咏,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他的诗多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风格细腻闲适。著有《祖咏集》。

这首诗主要是写苏氏别业的景象。全诗通过描

写别业内、外的景物来衬托这个地方的清幽。诗中反映了作

者归隐山林的消极思想。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说】

王湾,洛阳人(一说为洛阳尉)。商璠称其"词翰早

著"。对此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被誉为"诗

人以来,无闻此句"。张说作相时亲手书写贴于政事堂,每

示能文,令为楷式。这联的好处何在?”气象高远,情景交

融",并寓"早春"二字于"残"、"旧"二字之中。

这是游览诗。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县北面,地近海滨,

长江水面宽阔,日夜通航。又遇春节以前立春,诗的时地背

景如此。诗人的心情却很舒展,虽有"乡书"、"归雁"之

句,无羁旅穷愁之慨,所以客中有欣赏"青山绿水"的兴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联,写出了大江的气派,展

示了诗人胸襟;试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相较,各有其趣。这

也是景中有情的句子,而且有上一联近景的辽阔雄伟,才更

能显示海上日出,江南早春的勃勃生气。然而人们何以更欣

赏颈联呢?因气象更高远,内容更丰富,语言更精炼,更能

反映盛唐的社会现实。

此诗题另本为《游吴中江南意》,诗中字句亦多不同,

附录于此以资参阅:“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

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

惟向此中偏。”"失"字似比"阔"字为优。

题玄武禅师屋壁①

杜甫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洲。②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③

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④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⑤

【注释】

①玄武:地名。玄武县有玄武山。即此禅师居处。

②何年:不知道在哪一年。顾虎头:晋朝顾恺之,小字虎头,世

称顾虎头,以善画著称。沧洲:水边的地方,历代诗人常用来

代称隐居者居住的地方。这两句说,不知道象顾虎头那样的人,何

时来到这幽静的地方,在壁上

画了这般美好的画。③这两句说,

红日照射,石林之间霞光若隐若现;江海浩渺,看去好似水天相接。

④锡:僧人所用的锡杖,又称禅杖。此处指禅师。渡杯:指古

时曾有人用木作大怀以渡河的故事。这两句说,这里的禅师和林中仙

鹤常相亲近,小渡船来往,水鸥也不惊忧。这两句张惕庵指出:“赞

画兼赞禅师,笔墨全无痕迹。”⑤惠远:晋时庐山寺僧人。这两

句说,看了这画,好象真的登上了庐山,跟随惠远高僧到处闲游。

【解说】

作者看了玄武禅师壁上的画,惊叹画的艺术精

湛,便在壁上题了这首诗。诗的开头,从看到壁画艺术高超,

因而惊叹可能出自大师的手笔入手。接着写壁画的内容:有

山有水,有动有静,山前有鹤,水边有鸥。整个画面不但色

彩鲜艳,美丽壮观,而且恬静闲适。在这样生动逼真的壁画

面前,作者觉得自己好似上了庐山同高僧惠远一起云游去

了。

春宿左省①

杜甫

花隐掖垣②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③,因风想玉珂④。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注释】

①解题:时诗人为左拾遗,办公地点在中书省左方,

值班时也在这里,时在春天,故**宿左省。

②掖垣:宫中的垣墙。

③金钥:宫中门户晚上锁,早上开。开锁有声,故言

听以知早晚。

④玉珂:如早朝已到,则有鸣珂之声。

【解说】

前四句写春夜之景,后四句写值夜之情。因有封事夜不成

寐以见诗人忧国忧民之心。故诗评家有如下评论;"肃宗至

德初,子美为拾遗,岑参为补阙,或问二人孰贤。余曰子美

贤,或曰:何以知之?曰:以其诗知之。子美之诗曰:……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参之诗曰:圣朝无阙事,自觉

谏书稀。至德中,安史之乱方剧,上皇在蜀,朝野骚然,

果无阙事耶"。岑参的诗句如何解,此姑无论,但杜诗此二

句是明白的。

从艺术的角度说:人们都欣赏"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

多"一联。”动"字已不易下,而"多"字更为难能。一经诗

人道破,却在人心目中。叶燮在《原诗》中说;"月傍九霄

多"句,"从来言者,只有言圆缺,言明暗,言升沉,言高

下,未有言多少者。今曰多,不知月本来多乎,抑傍九霄多

乎?不知月多乎,月所照之境多乎?试想当日之情景,非言

明、言高、言升可得,因而惟此多字可尽括此夜宫殿当前之

景象。他人共见之不能知,不能言,惟甫见而知之,而言

之。其事如是,其理不能不如是也"。此处分析意在归功于诗人的独创。有人认为"九

霄"比皇宫,皇宫里月亮也要明些。杜甫诚有每饭不忘君的

思想,但既敢"有封事",恐怕还不至于阿谀到这样的程

度。忠君不等于阿谀,试以上句对比解之,九霄比皇宫,得

月独多,万户比什么?星临而动又作何解?我们认为"试想

当日之情景,非言明,言高,言升可得,因而惟此多字可尽

括此夜宫殿当前之景象",的分析为能领略诗人用心的良

苦。犹惟一"动"字才能概括星夜的实际一样。

寄左省杜拾遗①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薇。②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③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④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⑤

【注释】

①左省:唐时,门下省(官署名)在殿庑(wǔ舞)

的左边,故称左省。左省与中书省同掌握机要,负责颁发诏令,签署

奏章,成为封建皇帝中央政权机关的一部分。杜拾遗:杜,指杜

甫,拾遗,官名。乾元元年(758)杜甫荐岑参擢右补阙,属中书省,居

右署,杜甫为拾遗,居门下左省。二人同居宫禁中,所以互相以诗相

赠。②趋:指小步行走,表示恭敬。丹陛(bì币):帝王宫殿台

阶涂上红色,故称。分曹:古时分曹办事,与近代分处、分科略同。

这里指左省与右省。紫薇:唐代中书省中多种植紫薇花。唐开元二年

改中书省为紫薇省。这两句说,我和你上朝时,同登上那红色的台阶,

两人分列于东西两曹,中间隔着中书省的紫薇花。③天仗:皇帝临朝

时的仪仗。惹:沾染。这两句说,天亮时随着仪仗队入朝,侍立在皇帝

的两侧;傍晚回来时身上沾满御炉阵阵清香。④青云:直上青云,比

喻人生得志。这两句说,看到头发花白,象花落春去一样,只好自叹年

老无用了;看到别人得志,青云直上,又使我很羡慕他们象鸟儿一样

高飞。⑤阙:通"缺",即缺点、错误。谏

书:规劝皇帝的奏章。

这两句说,现在正是圣明盛世,朝廷上没有什么过失,无事可谏,所

以要给皇上写规劝的奏章也就少了。

【解说】

这是朋友间的投赠诗。诗的前四句,主要是作

者叙述他与杜甫同朝的情景,字里行间有随众碌碌的意思;

后四句主要写看到别人青云得志,便自叹自己的老大,并且

想到身为谏官,却无所谏议,故有自责之感。

终南山①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②入看无。

分野③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①解题:终南山一名太乙,在长安附近,是古诗中经

常提到的山。

②青霭:霭,淡淡的云气,映着山色叫青霭。

③分野:指地上的州郡与天空的星宿相对应的区域。

终南山中峰的北面是秦,属雍州,与他相应的天文上的星宿

是井星、鬼星的区域。终南山之南属梁州、荆州,同他相应的

星宿是翼星、轸星的区域。古人把天上的星星分为二十八个,

把中国的土地分为九州或十二州,按其方位与什么星相对应

为分野。

【解说】

这首诗是名作,但在诗的有寄托同没寄托上有争论。

认为有寄托的说这是讽刺时政的。首联讽刺"势焰盘据

朝野"。颔联讽刺"徒有其表"。颈联讽刺"恩泽偏"。腹联

是说:“畏祸深"。这是说这是

一首讽刺诗,坏人当道,气焰很凶,但徒有其表,而最高统

治者偏信任他们,小人得志则好人遭殃,欲找避祸之处,故

云畏祸深。

另一些人认为没有寄托,只是一般写景的诗。清人王琦

驳《唐诗纪事》云:“诗有二义,或寄怀于景物,或寓情于

讽谕,各有指归。乃好事之徒,每以附会为能,无论其诗之

为兴为赋为比而必曲为之说,曰:此有为而言也,无乃矫

诬实甚欤?试思此诗,右丞自咏终南于人何预……"。这里

没举出任何理由,唯举出其矛盾:“象

说头两句指势焰盘据朝野,当然是指李林甫、杨国忠那样的人

了。那又怎么会青霭入看无:有表而无其内呢?倘虚

有其表而没有实际,那就说不上势焰盘据朝野,也不必要去

避祸了"。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未弄清楚以前,很难确指其有无寄

托。但它确是一篇有特色的作品,雄伟磅礴之中,具自然真切

之致。首联写大景,雄伟辽阔,高则入云霄而近天,阔浮则起

伏连锦而到海。颔联写小景以传大景之神。写云气,天风吹

云,忽聚忽散,远岭蜿蜒,烟时有时无。颈联上句又顿起大

景,终南山雄镇中原,控制秦雍,远策荆蜀。下句又写小

景,峦谷幽深,气象万变,此句非常自然亲切,好象眼前浮

云来去,明暗顿殊。似变幻之不测,衬雄伟之态。诗人至此

恍惚迷离了:一则天晚不忍去,二则迷花幻壑,归宿难寻,

故问樵夫。此诗无大景无以见其雄伟,无小景无以见其奇

秀,大景小景错落其间,而终南山的奇景如在眼前了。

写景的基本方法不外定点定形,移步换形。这首诗取景

的立足点,前四句象是望终南山,是远观,但远观何以未入

山要找樵夫问宿呢?后四句象是游山,是在山里举目四眺。

但"白云青霭"又不象在山言山。因此近人对此点是各执一

词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