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词人作者,罔不爱好①。今之士俗,斯风炽矣②。
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③。于是庸音杂
体,人各为容④。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⑤。终朝点
缀,分夜呻吟⑥。独观谓为警策,众睹终沦平钝⑦。次有
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⑧;谓鲍照羲皇上人;谢朓今古
独步⑨。而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⑩。”学谢朓,劣
得"黄鸟度青枝。”徒自弃于高明,无涉于文流矣。
【注释】
①词人作者两句;词人:诗人。罔:无,莫。爱好:指爱好诗歌写作。
②今之士俗两句:士:指读书人。俗:指一般俗人,附庸风雅者。斯
风:指作诗之风气。炽:热烈。
③才能胜衣三句:谓斯风之盛,无遗孩童。胜衣:儿童稍长,其体力刚
能胜任衣服之重。甫:开始。就:就读。小学:《汉书·食货志》:“八岁,
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小学,指儿童之学。甘心:情愿,乐意。
驰骛(wù务):奔驰、追逐。
④庸音杂体,人各为容。庸音:平庸之音。杂体:杂乱之体。均指诗
歌之拙劣者。人各为容:指所写诗不成体统,不像样子,随心所欲,因人
而异。人各为容一语在此有贬意。
⑤膏腴(yú于)子弟,耻文不逮;膏腴子弟:富家子弟,亦称膏梁年少,
耻文不逮(dài代):以不会作诗为耻辱。逮,达到。
⑥终朝(zhāo招)点缀(zhuì坠),分夜呻吟:因耻文不逮而呻吟修改,
无分日夜。终朝:整日。点缀:妆点。这里指修改、润色。分夜:半夜。
呻吟:持续不断的吟咏。
⑦独观两句:谓自以为佳,而实际平钝。独观:自己一个人看。警策:
本指马受鞭而悚动,引申为文章中精炼切要、词义深妙之章句。众睹:大家
观看。终:终于、最终。平钝:平庸拙劣。
⑧次有轻薄之徒两句;次有:还有。轻薄之徒:不稳重的人,信口雌黄
者。笑:嗤笑。曹刘:指曹植、刘桢。古拙:古朴拙劣而无文采。
⑨谓鲍照两句;鲍照:字明远,南朝宋著名诗人。羲皇:指上古传说中
之帝王伏羲氏。上人:职位高之统治者。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大经》:“上人
正一,下人静之,正以待天,静以待人。”达按:陈延杰《诗品注》引《晋书
·陶潜传》,并谓"此盖讥鲍诗之古质。”非也。此乃言鲍诗独出众人之上,犹
若伏羲之出于人伦也。不然,下文"师鲍照"句何以解?又《诗品》卷中评
鲍照云:“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言鲍照有
云:“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斯鲍照之遗烈也。”是知鲍
诗并非古质,一也;鲍诗为当时后进之士所仰慕,二也。故谓鲍照羲皇上
人,非言其古质,而谓"轻薄之徒"之盲目推崇也。谢朓(tiǎo窕):字
玄晖,南朝齐著名诗人。今古独步:自古至今独步诗坛。《诗品》卷中评谢
朓云:“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至为后进士子之所嗟
慕。”鲍谢诗钟嵘归入中品,而"轻薄之徒"则誉为诗中之羲皇,今古之独
步,不亦失当乎?而"师鲍照"、"学谢朓",不过尔尔。宜其"自弃于高明",
“无涉于文流"也。
⑩师鲍照句:谓"轻薄之徒"师法鲍照,未逮"日中市朝满"。”日中
市朝满",见鲍照诗《代结客少年场行》。
学谢朓句:谓"轻薄之徒"学习谢朓,仅得"黄鸟度青枝"此等拙
劣之句。”黄鸟度青枝":见虞炎《玉阶怨》诗。
徒自弃于高明两句;徒:徒然。高明:“轻薄之徒"以为之"高明"。
指鲍照、谢朓。涉:涉足、踏进。文流:文学家之行列。
【译文】
所以诗人作者,没有不爱好的。现在的世俗士子,这个风气是很热烈了。刚
才能够禁得住穿成人的衣服,开始学习文字,一定甘心为
写诗而奔走。因此平庸的音节、芜杂的体裁,人人各自认
为可喜。至于使得富家子弟,以作诗不如人为耻,整个早
上在凑合,半夜在吟咏,独自观赏认为精妙,众人看了终于
落入平钝。其次有轻薄的人,讥笑曹植、刘桢的诗古老拙
劣,说鲍照是伏羲以上的人,谢朓诗今古无双。可是效法
鲍照,终于不及"日中市朝满";堂习谢朓,拙劣得学到"黄
鸟度青枝"。徒然自己抛弃高明,不能参加到诗人这一
流了。
【原文】
观王公扌晋绅之士①,每博论之余②,何尝不以诗为口
实③;随其嗜欲④。商榷不同⑤。淄渑并泛⑥,朱紫相夺⑦,
喧议竞起,准的无依⑧。近彭城刘士章,俊赏之士⑨,疾
其淆乱,欲为当世《诗品》⑩,口陈标榜,其文未遂,
感而作焉。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宾实,
诚多未值。至若诗之为技,较尔可知,以类推之,殆均
博奕。
【注释】
①王公扌晋绅之士:亦轻薄之徒者流也。扌晋(jìn晋):插。绅(shēn申)
古之腰带。扌晋绅:插笏版于腰带间。旧时官吏之妆束。引申为官宦之代称。《晋
书·典服志》云:“所谓缙绅之士者,插笏而垂绅带者也。”扌晋,亦作缙。
②博论:犹言高谈阔论。博:宏富、博学。
③口实:谈资、话题。
④嗜(shì是)欲:嗜好、欲望。
⑤商榷(què却):商量、讨论。不同:指对诗之优劣品味相异。
⑥淄(zī资)渑(shénɡ绳)并泛:淄、渑:二水名,均在山东省境
内。旧说二水味异,合流则难辨。并泛:合流。
⑦朱紫相夺:朱为正色,紫为间色,有正邪之别。然二色相近,易于
混淆。《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
之覆邦家者。"夺:侵夺。
⑧喧议竞起,准的无依:谓识浅论杂,无的可依。喧议:杂乱无章之
议论。准的(dì帝):标准。依:依据。
⑨彭城刘士章两句:彭城,今江苏省铜山县。刘士章:刘绘,字士
章。南朝齐著作郎,中庶子。《诗品》列为下品。俊赏之士:杰出的诗歌鉴
赏家。
⑩疾其淆乱两句:谓刘士章痛心世人品诗之淆乱而欲著《诗品》以正
之。疾:厌恶、痛恨。淆乱:混乱。
口陈标榜:口头陈说诗人之品属。标榜:品评的意思。
其文未遂两句:谓刘士章于当世诗人口头已有品评,而其作未遂。
钟嵘有感于此而作《诗品》。遂:成功。
九品论人:东汉以后,社会上有品评人物之风气,共设九品:上上、
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班固《汉书》有《古
今人表》,举古今人物,分为九等。
《七略》裁士:班固《汉书·艺文志》云:“成帝时,诏刘向校经,
传诸子诗赋。向条其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向子歆总群书,
而奏《七略》。故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
《数术略》、《方技略》。”其书已佚,清人有辑本。略:类。此谓品人、品
诗古已有之,今沿袭耳。
校(jiào教)以宾实两句:校:核对、核实。宾实:名实。《庄子·
逍遥游》:“名者,实之宾也。”值:名实相符谓值。未值:不相当,名不副实。
诗之为技,较尔可知。技:技艺、技巧。较尔:明显的样子。较:
比较。意谓诗以技艺为之,一经比较,便见高下。
殆同博奕(yì亦);殆:大概,庶几。博奕:六博与围棋。古代之
戏具。《论语·阳货》:“不有博弈者乎?”奕、弈通。
【译文】
观察王公和士大夫,往往在广谈博论的余暇,何尝不
用诗作谈话资料,跟着他们的爱好,讨论不同意见。像淄
水和渑水一起泛滥,不好辨别,紫色改变了朱色,不分正
色,喧哗的议论争着起来,标准难定。近时彭城刘士章,高
明的鉴赏家,恨它的混乱,要作当代的诗品,嘴里说出品
评,他的著作没有完成,有感于此,加以著作。从前班固论
人,分为九等,刘歆评论学者,分为《七略》,按照名称来考
较实际,确实多有不恰当的。至于诗的技巧,明显可知,按
类来推求,大概同评论赌博下棋的胜负。
【原文】
方今皇帝,资生知之上才①,体沈郁之幽思②,文丽
日月③,赏究天人④。昔在贵游⑤,已为称首⑥。况八纮
既奄,风靡云蒸⑦,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⑧。圃以瞰
汉、魏而不顾,吞晋、宋于胸中⑨。谅非农歌辕议,敢
致流别
⑩。嵘之今录,庶周旋于闾里,均之于谈笑耳。
【注释】
①方今皇帝两句:从"方今皇帝"至"吞晋,宋于胸中",系钟嵘对本
朝****之语,颇溢美焉。方今:犹言当今。皇帝。指梁武帝萧衍。
资:天资、天赋,作动词用,天赋予。生知之上才:《论语·季氏篇》:“孔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
学,民斯为下矣!"生知,即生而知之者。上才:第一等天才。
②体沉郁之幽思;体:体察。沉郁:深沉郁积,指文思而言。幽思:
幽深的文思。
③文丽日月;《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丽:附丽、
依附。
④赏究天人:赏;欣赏、鉴赏。究:穷究。天人:天人之理,自然和
社会之理。
⑤昔在贵游;《周礼·地官师氏》:“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郑玄注:“王
公之子弟游无官司者。”南北朝时含义已有不同,贵游一词,义近贵族文
学。《梁书·武帝纪》:“齐竟陵王开西邸,招文学,帝与沈约、谢朓、王
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号称八友。”达按:台湾学者王梦鸥著《古
典文学论》一书,中有《贵游文学与六朝文体的演变》,专文论及贵游文学
云:“贵游一词,早见于《周礼·地官师氏》之文,郑玄注释贵游子弟
为王公子弟之无官司者。其本来的涵义是指贵族少年;他们生活优裕而多
闲暇,但未必皆与文学结缘。从前青木正儿先生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使
用贵游文学一词,以指宋玉以下一系列宫廷文士与侯门清客的文学,
其涵义较可涵盖此一事实,而大意尤切近于班固在《两都赋·序》所指称
的言语侍从之臣。这些臣僚,虽不尽是出身于贵族,但以言语的技艺伺
候当时对文学有兴趣的贵人,上自天子,下及侯王,则是他们共同的职业
性。因此,贵游文学家可包括天子侯王以及言语之侍臣,而稍别于一般的
士大夫。倘从其职业性考察,其来历可远溯至上古的祝巫卜史,唯其分化
而独立的时代,当在春秋之后,战国之世。”
⑥已为称首:谓梁武帝为当时贵族文学之首领。
⑦八纮(hónɡ宏)既奄两句:八纮:八方。《淮南子·原道》注:“八
綋,天之八维也。”既:已经。奄(yǎn俨):原意为覆盖,引申为天下统
一.风靡云蒸:亦作风靡云集。《后汉书·冯异传》:“方今英俊云集,百姓
风靡。”以风之所从,云之蒸腾喻人材涌现,以佐君王。
⑧抱玉者联肩两句:曹植《与杨德祖书》云:“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球,
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抱玉、握珠,均指才华出众的文人。联肩、踵武,
皆谓人材辈出。
⑨固以瞰(kàn看)汉魏而不顾两句;固:已然。瞰:俯视。不顾:不
屑一顾。吞:包含。两句谓:方今文坛之盛况,远非汉、魏、晋、宋之所
能比。皆溢美之辞也。
⑩谅非农歌辕议两句:言当今文章之盛,势在空前,非余之所敢评议
者。农歌辕议:农夫之歇谣、赶车人之议论。为钟嵘自谦之辞,谓所著
《诗品》,一似乎农歌辕议,未敢将当代诗人评论列品。此婉言谢绝之词。
嵘之今录三句:上文言,当今诗人,才高词盛,未敢致流别。此言
所品评者,亦均于闾里谈笑之词,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亦谦辞也。
【译文】
现在皇帝禀赋生
知的上等天才,体察沉郁的深思,文辞与日月争光,学识推
究自然和人生的道理。从前在于与贵族交游,已是称为首
领。何况已经包举八方,到处响应,像从风而倒,像云气蒸
腾。怀抱珠玉的才华的,肩相连,踵相接。本来下观汉魏
诗篇不屑一顾,把晋宋诗篇吞在胸中,确实不是农民的歌
谣、赶车人的议论,敢于加以品评。嵘的现在记录,近乎在
闾里中打交道,等于谈笑罢了。
【原文】
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①。又
其人既往,其文克定②。今所寓言,不录存者③。夫属词
比事,乃为通谈④。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⑤,撰德驳
奏,宜穷往烈⑥。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⑦?”思
君如流水",既是即目⑧;"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⑨;"清
晨登陇首",羌无故实⑩;"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颜延、谢庄,尤为
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
抄。
【注释】
①一品之中三句:此属编纂凡例。一品之中,唯以时代为先后,不以
优劣为次第;然评语自显优劣也。诠(quán全)次:选择和编排。
②其人既往,其文克定:人逝世之后,文章才能盖棺论定。既往:已
去世。克:能。
③今所寓言,不录存者;寓言:寄言于《诗品》之中。存者:指活着
的诗人。
④属事比事,乃为通谈:连缀文词,排列史实,谓之属事比事。这里
属事指写文章;比事指用典故。通谈:常谈。
⑤经国文符,应资博古;经国文符:指治理国家大事的文书、文告。
符:属"符命"一类文体。资:用。博古:鸿博古雅。指文中征引典
故。
⑥撰(zhuàn传)德驳奏,宜穷往烈;撰德:陈述德行。驳:指驳议;
奏:指奏疏。均为臣下呈献皇帝之公文。此两种公文应尽量称引古人事
迹,以增强说服力。穷:穷尽。往烈:以往之功绩。
⑦吟咏情性两句:诗以抒情言志为宗旨,自不当以用事为贵。用事、
诗文中的典故。
⑧"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思君如流水",徐干《室思》中诗句。即
目:目之所及,在眼前。即:及也。
⑨"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高台多悲风",曹植《杂诗》中诗句。亦
唯所见:也是眼前所见。
⑩"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清晨登陇首",据《北堂诗抄》引张华
诗:“清晨登陇首,坎壇行山难。”羌(qiānɡ腔):发语词,无实义。故实:
典故。
“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明月照移积雪",谢灵运《岁暮》中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