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麦夫鲁特、拉伊哈还有两个女儿法特玛和菲夫齐耶一起睡在同一张大床上。家里很冷,但被窝里面很暖和。有时麦夫鲁特晚上出去卖钵扎前,幼小的女儿们就已经睡着了。夜里回到家,麦夫鲁特看见两个女儿还依然睡在同一个地方。拉伊哈调小了取暖的炉火,坐在床边看电视。
孩子们的小床在窗边,可只要一把她们放到那里,两个孩子就带着孤独的恐惧哭起来。麦夫鲁特很尊重她们的抗议,“这么小就害怕孤独,你看见了吧?”他对拉伊哈说。孩子们习惯了睡在大床上,一旦睡着,即便开炮,她们也不会醒来。但在她们自己的小床上,再小的动静也会让她们不安地醒来,开始啼哭,把麦夫鲁特和拉伊哈也吵醒。如果不把她们抱上大床,她们就不会安静。过了一段时间以后,麦夫鲁特和拉伊哈发现,一起睡在大床上对大家都更好。
麦夫鲁特买了一个二手的阿尔切利克煤气取暖炉。其实它能够把房间烧得像澡堂那么热,可要是烧多了,煤气费就会很多。(拉伊哈在炉子上,放上需要加热的饭菜。)拉伊哈走下三条街,从一个库尔德人的店里购买煤气。在东部战争日益激烈扩大的年头里,麦夫鲁特见证了塔尔拉巴什的一条条街道被库尔德移民一家家填满的过程。他们是一些强硬的人,不像费尔哈特那样温和。他们的村庄在战火中被撤空又摧毁了。这些新来的穷人根本不买钵扎,因此麦夫鲁特很少去那些街区。再后来,由于兜售大麻、药丸和毒品的人,以及一些嗅闻香蕉水的居无定所的孩子也渗透进了这些街道,他便远离了那里。
费尔哈特在1984年初用出租车抢走萨米哈之后,麦夫鲁特就没再见过他。作为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好友,这是一种奇怪的情形。麦夫鲁特不时向拉伊哈嘟囔一些解释这一情形的话,“他们去了很远的地方。”他说。可遥远的真正原因,却是自己幻想着费尔哈特的妻子萨米哈写的那些情书,但麦夫鲁特很少那么坦率地思考。
另外,伊斯坦布尔不知停歇的扩张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坐公交车见面再回来就需要半天时间。麦夫鲁特既想念费尔哈特,又不断改变对他不满的主要原因。他问自己,费尔哈特为什么不来找我。而这自然也是费尔哈特对他怀有歉疚的一个佐证。得知新婚夫妻幸福地生活在加齐街区,甚至费尔哈特在加齐奥斯曼帕夏的一家餐馆当服务员,麦夫鲁特也心生嫉妒。
有些夜晚叫卖了两小时钵扎之后,为了能够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再多干一会儿,麦夫鲁特便幻想在家里等待自己的幸福。大床和房间的气味、两个女儿法特玛和菲夫齐耶在被窝里发出的动静、睡觉时他和拉伊哈的相互爱抚、他们的肌肤如火一般地相互碰撞。他觉得,即便只是想到这些,自己的双眼都会因为幸福而湿润。一回到家,他就想尽快换上睡衣钻进温暖的大床里。一起看电视时,他告诉拉伊哈,做了多少生意、街道的氛围、他在买钵扎的人家遇到的事情。不把一天的事情告诉拉伊哈,不把自己交付给她那怜爱和专注的眼神,他就没法结束这一天。
看电视时,“他们说糖放多了。”麦夫鲁特轻声说道,他指的是那天的钵扎味道。“唉,我有什么办法,昨天剩下的钵扎太酸了。”拉伊哈像往常那样,维护着自己加工的钵扎。或者,麦夫鲁特聊起一个让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奇怪问题:一天夜里,一个住在一栋公寓楼单元房里的老夫人把他喊去厨房,“这是你买的吗?”老夫人指着他的围裙问道。她想说什么?围裙的颜色?还是因为那是女式的?
麦夫鲁特发现,如同他在夜晚的街上看到的城市阴影,类似荒芜山岩的偏僻街道,到了夜晚的某个时候,整个世界也都变成一个由阴影构成的诡异空间:电视里彼此追逐的汽车,和黑暗的后街一样怪异;屏幕左角上那些遥远的黑色山峦在世界的哪个角落;这只狗为什么要跑,奔跑的狗为什么会出现在电视上;那个孤独女人为什么在独自哭泣?
拉伊哈:有时在半夜里,麦夫鲁特从床上爬起来,走到房间的另一头,从桌上拿起香烟、点燃、拉开窗帘、看着街道抽烟。我躺在床上,借着路灯的光亮看着他,好奇他在想什么,希望他回到床上来。如果麦夫鲁特陷入沉思不回床上,我就爬起来,喝一杯水,给女儿们盖好被子。那时,麦夫鲁特像是为自己的思虑感到惭愧一般,重新上床躺下。“没事,”他有时说,“我就是随便想想。”
夏天,因为晚上和我们待在一起,麦夫鲁特是满意的。但他不会说,让我来说吧:夏天我们比冬天挣的还要少。麦夫鲁特在家一整天都开着窗,他不管苍蝇、噪音(“外面更安静”他说),以及从上面拆屋修路那里飘来的尘土。他一边看电视,一边侧耳细听在后院、街上、树顶上玩耍的女孩们发出的叽叽喳喳声,如果她们之间发生了争吵,他就在楼上干预一下。有些晚上,他莫名其妙就会为什么事而生气,一旦发火他就摔门出去。(女儿们对此都习惯了,但每次都还会有点害怕。)他要么去咖啡馆玩牌,要么去楼门外的三阶台阶上坐着抽烟。有时,我也会跟着他下去,坐到他的身边。有时,我和孩子们一起下楼。她们在街上、院子里和小朋友们玩耍时,我就坐在台阶上,借助头顶上的路灯,择出米里的石子,为麦夫鲁特将在卡巴塔什卖的鹰嘴豆饭做准备。
街对面隔着两户人家,住着一个叫雷伊罕的女人,我和雷伊罕大姐的交情就是坐在台阶上建立起来的。有天晚上,雷伊罕大姐从飘窗里探出脑袋,“你那里的路灯比我们家的灯还要亮!”说完她便拿着手工活下了楼,坐到我的身边。尽管雷伊罕大姐说,“我是东部人,但不是库尔德人。”但就像她的年龄一样,她还是没说出自己到底是哪里人。她至少比我大十到十五岁。有时她羡慕地看着我择石子的手,“拉伊哈,你的手像孩子的手,连一条皱纹都没有,真棒。还那么灵巧,简直就像鸽子的翅膀……”她说,“如果做手工活,你一定挣得比我、比你那天使般的丈夫还要多。我们家那个,因为我的手工活挣的比他当警察的工资还要多,可嫉恨我呢……”
十五岁那年的一天,她爸爸没问任何人就把她卖给了一个毛毡商,她拿着包袱跟他去马拉蒂亚安了家,之后再也没见过自己的父母和其他家人。因为他们就这么把她给卖了,她很生气,她也不接受七个孩子特困家庭的托词。说起这些时她还忿忿不平,仿佛还在跟父母理论。“拉伊哈,天下怎么会有这样的爹妈,别说把女儿嫁给一个她不喜欢的男人,就算远远地也没让我见过一面。”她摇着头说,而眼睛始终没离开过手上的细活。她对她爸爸生气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把她卖给第一任丈夫时,她爸爸竟然没有要求办正式婚礼。对于和她私奔结婚的第二任丈夫,办正式婚礼的要求是她自己提出的,她成功了。“要是还想到不许打我的要求就好了。”有时她笑着说,“你要知道麦夫鲁特的好。”
有时,对于一个男人可能会像麦夫鲁特那样从不打人,雷伊罕大姐做出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她说这其中也一定有我的因素。我是怎么找到“天使般的丈夫”的,我们在一个婚礼上是怎么远远地看见一次就喜欢上彼此的,麦夫鲁特服兵役时是怎么托人给我送信的,这些故事她让我讲了好几遍。她的第二任丈夫喝酒后会打她,因此在丈夫喝酒的夜晚,她只陪伴丈夫喝下第一杯拉克酒。当丈夫表现出一些打人的先兆时,比如警察审讯的回忆、匪夷所思的指控和辱骂,她就起身离开,拿着手工活来找我。有时我在楼上家里,听到她丈夫(奈加提先生)用一种文雅的语言说:“雷伊罕,我的玫瑰,回家吧,我发誓不喝酒了。”我就知道雷伊罕大姐坐在楼下的台阶上了。有时,我也带着两个女儿一起下楼,坐她身边。雷伊罕大姐说:“你下来太好了,咱们一起坐一会儿,过一会儿我们家那人就该睡着了。”麦夫鲁特出去卖钵扎的冬夜里,她就和我,还有两个女儿一起看电视、吃瓜子、讲故事、陪孩子们玩、逗她们笑。每次看见麦夫鲁特回来,她都会笑着对他说:“真棒,但愿你们永远这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