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一线希望(2 / 2)

情债血案 森村诚一 4414 字 12个月前
🎁美女直播

根据山路的辨认,④也是在冷池附近照的,上面照下了树林和被林木遮住底部的剑岳,剑岳上仍有积雪,看来这两张是为了留念。这张清晰度也不够,像是在③后不久拍的。

⑤至12拍摄于次日途中,就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这几张照得相当有水平,画面上留下了剑岳、立山、五龙山生气勃勃的雄姿。

13、14摄于唐松山庄。门胁说13是山庄的管理员按的快门。人物的背景是带有山庄风味的建筑物,上面的“唐松山庄”几个字清晰可见。“的确是唐松山庄。”山路证明地点没错。

15、16摄于八方岭山麓。

在研究相机和照片的同时,刑警们核实了门胁的“供词”,确认了下列两点:

一、门胁5月26日在鹿岛枪登山口的登山指挥中心填写了登山卡片(根据鉴定确认是门胁的手笔);

二、5月27日晚6时许,门胁到达唐松山庄,当晚就住在那里。

赤坂署根据上述资料和稻田署开了联席会议。会上那须首先发言,他说:

“5月27日夜里门胁的确住在唐松山庄,第二天早上他拍了13、14两张照片,这说明13之前的照片是来唐松山庄之前照的。从冷池到唐松一般需要走9个小时,因为当时不是登山季节,路比较难走,所以门胁用了12个小时也不足为怪。反过来算,他正好是早晨6点离开的冷池。这与他所说的是一致的。12之前的照片摄于27日晚6点以前,从路途所需时间计算,能证明门胁26日夜晚在冷池。”

那须说完之后,环顾四周征求同事们有无不同看法。畠山请求发言,他说:

“那些照片也许是去年同一季节或者早些时候拍的。他自己说是让唐松山庄的服务员按的快门,假装成今年拍的,实际上是去年的照……”

“你的意思是说他的照片是冒充的?”那须略有兴趣地问。

“是的。”

“不对吧?”山路冷冷地说。

“为什么不对呢?”畠山几经思考提出的看法遭到否定有些不快。本来下署的人对警视厅的人就没什么好感,下面的人认为警视厅净让他们干苦差事,自己做些能博得外界喝彩的表面工作,加之厅里人优越感很强,总压制下署的意见,而功劳又常常归警视厅。畠山这样认为可能出于偏见,实际像他所在的赤坂署这样的颇有名气的警察署,差不多和警视厅平起平坐。畠山有些过于敏感,不过警视厅的成员对他这种情绪却也无可奈何。

“门胁让山庄管理员按的快门,是吧?如果他拿来的是去年的照片,那么去年他让管理员按了快门,这样就有被管理员记住的危险。”

“据说每年各地的登山者都到北阿尔卑斯山的山庄居住,管理员应旅客要求按快门的事恐怕多得很,他怎么能记得那么清呢!”畠山不甘示弱地说。

“你可以这么讲,但5月20号左右正是连休结束、大山未开放前,山上几乎没人,这不是很容易被人记住吗?”

“不一定非得找管理员,也可以让一同登山的人照。”

“的确。但是大山的外表年年变化,即便是同一时期的照片,也会因积雪的位置、天气等不同而不同。特别是5月下旬,冰雪迅速消融,每天都有明显变化,只要管理员一看照片,他立即就会辨认出是今年照的还是从前照的。”

“不过如果他挑选了残雪状态相同的地点来照的话,即便是管理员也难以分辨它们微妙的不同之处吧。”

“你忘了重要的一点。”

“哪一点?”

“假如他交出的是去年的胶卷,那就等于说门胁从一年前就开始策划此案,可是枪岳开发计划的申请到现在还不足一年呢!”

畠山感到自己的说法是欠妥,但仍不甘心,当即反驳道:“会不会是他在5月26日之前或之后走这种路线时照的呢?”

“这也不可能,那段时间残雪状态变化得相当快,画面与当天的情景不符很容易被识破。他提前或推后,管理员都会记住,况且,他也不好休息的时间过长啊。” 畠山终于无言以对了。

“这种相机绝对无法倒卷吗?”河西问。

“是的。我做了试验,它的结构与135的截然不同,一经拧动卷片钮,就必须依次拧到底。”

山路对照相颇为精通,在警视厅内的摄影竞赛中曾屡次获胜。

在该相机不能倒卷的事实面前,必须承认号码顺序明显地是按时间先后拍摄的,无法作假。

“为什么说这卷胶卷非得是这个相机照的呢?”草场提出了新问题。

如果门胁真的把用可以倒卷的照相机照的胶卷同这架不能倒卷的照相机一起交来,那么他的骗局就可能得逞。用可以倒卷的相机,便能把①至12空下来,先在唐松附近照好13以后的照片,然后把卷倒回来,到鹿岛枪岳再从①照到12。这样一来,他实际上是在27日以后,也就是在唐松山庄之后才住在冷池附近的。时间差上一两天,残雪变化还不至于看得出来。这样,门胁26日夜晚就可以在川崎作案。

“就算说‘非得是这个照相机照的’也未尝不可。”山路又给草场的意见泼了冷水,此刻的山路就像个固执的老头!

“为什么?”

“凡是120相机,都不能倒卷。”草场的见解一下子被否定了。如果不能倒卷,使哪个相机结果都一样。

门胁是按编码次序拍的。就是说,5月27日住在唐松山庄拍下13以后的照片的他,绝对不可能在27号之后拍下12以前的照片。

“石井是戴着套袖的吧?”突然横渡来了这么一句令人莫名其妙的话。

“石井?”那须眯缝着眼睛说。他的样子和一个眼睛近视的人凝视远方的情形差不多。当他有什么心事时,往往都是这种眼神。

“厚木汽车公司的石井为不弄脏衣服,戴着黑套袖。”

“是被村越用作证明的那个人吧。”那须想了起来。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有!”横渡说,“有一个套袖形状的东西,就等于有了一个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上胶卷的袋子。”

“啊,暗袋!”山路喊了起来。

“对,对。有了暗袋不就可以倒卷了吗?”暗袋是一种不透光的袋子,可随身携带。遇到上卷方法不对时,如135胶卷的齿孔与相机齿轮咬合不紧,或120胶卷的胶片与遮光保护纸发生错动造成转不动等情况时,便可在暗袋里打开机盖取出胶卷,重新装好,而胶卷不致曝光。暗袋形状与横渡说的套袖形状类似,操作时,两只手从袋两侧的“袖口”伸进去就行了。“袖口”上穿着橡皮筋,正好卡住胳膊以挡住光线。

“首先盖上镜头盖由①按快门直到12,然后打开镜头盖到唐松去照13以后的那几张。照完后在暗袋里将胶卷复原到起始位置,再到鹿岛枪照①至12,结果与连续拍下来的投什么分别。”横渡说。

的确,有了暗袋就好比携带了一个暗室,可以随时把不能倒卷的胶卷倒卷。正当大家称赞这一发现时,山路又泼了冷水。

“很遗憾,这个办法也不行。”他说,“暗袋的缺点是看不见里面,那么即使倒了卷也看不见胶卷上的‘开始’符号,重新上卷时12和13之间的空隙不可避免地会过大或重叠。可是,门胁拿来的胶卷上12和13的间距与其他底片上的距离完全相等。”

山路的意思是:珍珠相机的上卷装置是自动的,后盖要等胶卷的遮光保护纸上出现“开始”符号时才能合上。一盖上后盖计数孔便处于工作状态,按一次快门,显示一次数码。用暗袋倒卷看不见里面,只能凭经验判断胶卷位置,这样一来,当依次拍摄时,12与13的连续就不能保证很均匀。而且,即便是“开始”符号与相机上的红点对齐了,也会因胶卷的松紧程度与原来的不同,使得12和13间不能像连续拍摄那样是等距离。

横渡沉默了,显得有些怏怏不乐。

“有了!”稻田署戴眼镜的本田好像发现了什么,他的喊声吸引了在座人的视线,

“我们可不可以这么看:他在5月26日的前一两天登了鹿岛枪,照了①至12,26日返回川崎杀了村越,27日傍晚又到了唐松,拍下13以后的照片。”

这一设想比畠山的又进了一步。畠山认为门胁拿来的是一年前在同一季节照的照片,本田则认为是同一卷胶卷分期拍摄。如果说横渡的意见是“分段摄影”,那么畠山和本田的意见则应称为“分期摄影”。“分期摄影”无论是间隔还是号码都连得上,只要13以前拍摄的自然景物与以后一两天的很接近就不会看出破绽。

“你的着眼点很好哇!”“固执的老头”山路说,“门胁若分期摄影,应该在5月26日之前去鹿岛枪,而12以后的照片是于27、28号在唐松一带拍摄的,26日要杀村越他就必须在川崎。是吧?”因为本田是另一个警察署的人,山路说话比较注重方式。

“我们要调查一下门胁5月26日以前的行踪。”那须说。

假如门胁在5月26日以前就请了假或者去向不明,那么很可能是登鹿岛枪“分期摄影”去了,他那巧妙的证明也就土崩瓦解了。侦查本部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

那须宣布休会。反正不调查门胁5月26日前的活动,会议也不好再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