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消失的女侍(1 / 2)

子夜悲歌 森村诚一 2438 字 10个月前

警察通过110号台接到一个身分不明的男人的报告后,火速赶赴现场——新宿区若叶町公寓。

在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举报中,凡是报告火警或安放炸弹等重大案情的,多属于捉弄警察的恶作剧。但是,报告有人遇害的,基本上都是既发的事实,因为报案者害怕牵连自己。

首先到达现场的刑警跳下警车。经过现场勘察,认定为凶杀案,在保护现场的同时,立即用报话机报告给了警视厅通讯指令室。

刑警一科、法医和所辖署的警察先后赶到,草场也在其中。

作案现场在新宿区若叶町“卡莎若叶”公寓的614室。被害人是国本开发公司的秘书科代理科长丹泽克己,三十二岁。法医鉴定结果,死因为钝器所伤,致使头盖骨破裂。凶器是丢在尸体旁边的铜制笔架,死亡时间估计在二十四小时至三十小时前。从室内没有搏斗、挣扎的痕迹来看,凶手可能是死者的熟人或朋友。

警察自然要把不明身份的报案者列为头号嫌疑犯,不愿牵连进去的发现者在报案时往往隐下姓名,但是有时候,犯人出于良心上的自责或故意向警方挑战也采取这种方式,不管此次的报案人属于哪一类型,目前都需要把其视为灰色人物立案侦察。

警方在周围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第二天,刑警也出现在银莲花餐馆。来人是草场,他很快了解到,大约在丹泽遇害的一个星期之前,有一个男人经常在公寓附近徘徊。

草场找银莲花的老板详细询问了那个男人——胡桃泽英介——的待征。在回答草场的问话时,老板想起一件事。

“昨天的电话很像是那个男人打来的!”

“昨天的电话……怎么回事?”草场敏感地问。

“昨天,恰好在警车和其他车辆赶来,周围闹轰轰的时候,我接到一个电话,听声音很像那个男人。”

“什么内容?”

“他问洋子在不在餐馆。”

“洋子?”

“这儿的雇员。我一直在担心那孩子呢!”

“那位雇员,她还在店里吗?”

“昨天就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现在的年轻人,太不负责任啦!当然,我压根儿也没有指望她。”

“昨天什么时候不见的?是不是在发生凶杀案之后?”

“让你这么一说,倒象是,这丫头,到底跑到哪儿去了呢?这个月的工资,她还没有领哪!嗨,早不走晚不走,专等出现凶杀案再走,不被当成杀人犯才怪哩!哎,等等,莫非那孩子……”

老板发现刑警表情严肃,不由地一惊,急忙缄住口。

“请把她的住址告诉我。”

“我也不知道。”

老板惊恐地说。警方在餐馆了解到一个徘徊在丹泽身边的男人和案发时立即消失的年轻女人。二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身份不明的报案者和曾经出现在银莲花餐馆的男人是不是同一人物呢?

警视厅立刻成立了专案总部,专门负责侦破此案。目前调查的焦点是集中寻找上述人物。

这时候,胡桃泽英介已经逃出砂木提供的简易公寓,黑暗中的彷徨把他进一步推向可怕的深渊。

当砂木发现胡桃泽消失时,起初认为很可能遭到数久一伙的绑架;但转念一想,又觉得刚刚发现丹泽的尸体,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也许他主动躲起来了,若是后者,胡桃泽也该给自己通报一声啊!

“不,胡桃泽开始怀疑我!”

砂木迅速作出准确的判断。如果信任自己,他绝不会从现在的公寓里逃出去,因为那儿是最安全的地方!

砂木为胡桃泽不信任自己而悔恨。

“这个傻瓜,身上带的钱又不多!方一被警察捉住,休想逃脱惩罚。”

可以肯定,丹泽遇害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案情。那么,到底是谁,为什么杀死丹泽呢?

砂木仿佛觉得,此次凶杀案同多计彦和诗子的失踪有密切关系,只要顺着这条线索摸下去,一定能够找到多计彦的尸体。

警方还不了解多计彦夫妇失踪的内部情况,尽管数久要求警方寻找二人的下落,但是根本不可能知道多计彦被胡桃泽勒死,诗子在和胡桃泽“私奔”途中被人掠走。因此砂木认为,只要从草场那里及时了解到丹泽凶杀案的调查进度,就可能先于警察找到多计彦夫妇。

砂木也来到现场附近。周围划有保护线,没能进去。他打算找银莲花餐馆的女侍了解一下情况,可是从老板口中得知,案发后,女侍出走,至今下落不明。

砂木非常重视这一信息。女侍为什么潜起行踪呢?仔细想来,大致有以下可能。

一是对做工突然产生厌恶感,迅即离开了餐馆。据老板讲,三个月前,姑娘看到门口的招工广告飘然来到店里。看样子是个毫无定性的女孩子,和随便进店工作一样,现在又随便离职。

二是本人与事件有牵连,即直接参与了杀害丹泽的行动,或者她就是行凶的罪犯,在事件暴露的同时,必然躲藏起来。

三是被人抢走。那么,别人为什么要抢走她呢?据了解,女侍颇有性感,也许有人以奸淫为目的骗走了她。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此事发生在案发后,尸体被发现和发现者被拐走,二者是前后进行的呢?还是属偶然的巧合?

也许女侍看到了对犯人不利的东西,譬如对方的相貌等。总而言之,她握有致犯人于死地的证据。为堵住她的嘴,案发后犯人立即抢走了她。

“这样一来,女侍的处境是异常危险的。”正当砂木为自己的判断而吃惊时,两个男人走进餐馆,冲老板劈头问:

“打听女侍的就是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