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直播

p>

……勒尔谨此前已经跟王亶望勾兑过了,实际上这两个数据都是王亶望严重注了水的浮夸数据。

王亶望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想通过政绩来邀功,博取尽快升官,于是在捐监的数据上虚夸了两三倍。

事实上,乾隆三十九年全年,甘肃捐监人数只有7455人,捐监收入换算成粮食也仅为30多万石。

不仅浮夸虚报,王亶望还说服勒尔谨突破「捐粮不捐银」的底线,擅自将捐监改成只收银子。

原定每人捐粮43石就可获得监生资格,王亶望把43石粮食改成47两银子,另外加收各种名目的管理费8两银子,合计每人捐监收银55两银子。

王亶望这么做,说明他已经打定了侵贪的主意。

勒尔谨起初不同意,王亶望给他的说辞是,改成收银子,捐监的人数一定大大增加,而且收了银子后再用于采购粮食归入官仓就是了,完全符合上面的要求,没毛病。

勒尔谨遂不再反对。

面对乾隆的质询,勒尔谨有机会捅出实情,但他生怕自己要被追究责任,于是反过来替王亶望掩饰。

勒尔谨奏报乾隆说,自从平定新疆后,甘肃就成为新疆与内地商业往来的门户,商人纷纷就近买粮捐监,图个方便啊;至于甘肃为什么有这么多余粮,那是因为皇上护佑,近来连年丰收啊,所以本地富户有余粮供人购买用于捐监啊……反正就是一通忽悠,想把乾隆忽悠瘸了。

接下来,王亶望和勒尔谨要解决的,就是乾隆提出来的第三个问题:捐监粮食这么多,时间久了坏掉了可怎么办?

我们知道,在王亶望改成收银子之后,甘肃的捐监其实是没有收到一粒米的,只收到白花花的银子。

但他们需要把奏报乾隆的谎言给圆好了,就要假装甘肃有很多很多粮食,而且,为了不露馅,他们还需要把这些凭空虚构出来的粮食尽快给消化掉。

就像编织谎言难不倒帝国官僚一样,圆谎同样如此。

与谎报粮食收入同步,从乾隆三十九年秋季起,王亶望就开始向朝廷虚构灾情,每年至少谎报春、秋两次旱灾,请求朝廷允许放粮赈灾。

根据案发后,时任甘肃按察使福宁的供述,在虚构灾情和放粮捐赈的过程中,王亶望很高明的一招就是让其亲信、兰州知府蒋全迪全权处理此事。

全省各州县受灾有多严重、需要赈济多少人口、需要发放多少「粮食」,幕后全由王亶望一个人决定,他人无从插手。

各州县官员按照王亶望定下来的「灾情」,领取银两,这些银两当然没有买成粮食,名义上是「放赈」,实际上就是被各州县官员瓜分。

小灾报大灾,无灾报有灾,成了甘肃官场的生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