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州县官员为了把「灾情」往大了报,拼命讨好和贿赂王亶望,以至于甘肃官场流传一句话:「一千两见面,两千两吃饭,三千两射箭。
」王亶望用利益共享的方式,在甘肃建立起一整套严密的集体贪污体系,上至总督勒尔谨,下到州县主要官员,都参与分肥,以救灾放粮的名义将捐监所收的银子放进了官员的腰包。
因为官场中人人有利可图,所以从来无人告发。
在王亶望任甘肃布政使的三年间,以救灾的名义开销监粮600余万石。
而这些销去的粮食,实际上都是落到贪官口袋中的银子。
这期间,为了圆谎,王亶望连中央的钱都敢骗。
首先,捐粮增多,所需粮仓也要相应增多,故报请朝廷拨款新建粮仓;其次,粮食多了,运输和监管的开支也会相应增多,于是再请朝廷拨款满足。
这些圆谎细节,在这场贪污游戏的逻辑里,不仅是合理的,更是必需的。
通过这两项,王亶望又从户部骗取了二三十万两拨款。
最终,所谓的新增粮仓,只存在于奏折里,拨款则同样被贪官们瓜分殆尽。
四在王亶望负责甘肃捐监的第三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由于奏报上来的监粮数额过于巨大,乾隆皇帝一度产生了怀疑。
这一年年初,他特地派多次出京办案的刑部尚书袁守侗前往甘肃开仓查粮。
钦差大臣察访,原本是揭开王亶望骗局的一个契机。
但王亶望事先收到线报,甘肃各州县官员串通作弊,在粮仓的下面铺架木板,木板上面撒上谷物,给袁守侗营造出粮仓满囤的假象。
不知道袁守侗是真的被忽悠了,还是收了好处配合忽悠,他回京复命,奏称甘肃「仓粮系属实贮」,乾隆这下子完全信以为真了。
同年五月,一直被蒙在鼓里的乾隆下达谕旨:因王亶望办理监粮有功,着其调往浙江升任巡抚。
王亶望「成功」了,在甘肃三年,他捞足了300万两银子,又最终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浙江巡抚官职,简直是乾隆朝人生赢家的模板。
在乾隆眼里,王亶望是自己选中的能吏,皇帝是不可能看走眼的。
他甚至下旨赏赐王亶望之母邓氏「御书匾额,并大缎两匹、貂皮四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