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章(2 / 2)

🎁美女直播

也就是说,因为研究人员的欺骗行为,让以前愿意等待的孩子,也就是那些在米歇尔眼中的「优秀孩子」,马上蜕变成了「不优秀孩子」。

在经历过被「欺骗」后,他们不仅认为研究人员是不可信的,而且觉得桌子上的棉花糖没准儿也会被研究人员随时拿走,于是马上就变得开始「享受当下」了。

这转变的也太快了吧,米歇尔之前说好的元认知能力呢?

更加致命的挑战,发生在2018年5月25日。

这一天,纽约大学的泰勒·瓦特(TylerWatts)、加州大学的葛瑞格·邓肯(GregDuncan)和权浩南(HaonanQuan)在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直接宣称「推翻」了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这三位作者对「棉花糖实验」是这么评价的: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有延迟满足感的能力,而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

在三位研究者发现了当年米歇尔在做棉花糖实验时所犯的致命错误,那就是参加实验的孩子,只有不到90名,而且这些孩子居然统统都来自斯坦福校园里的幼儿园,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有着极为相似的家庭背景,他们的父母基本上都是斯坦福大学的教职员,都是社会精英和高级知识分子,就单凭我们的直觉就能发现,这些孩子将来的前途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于是,三名研究者在新的实验中,将参加实验的孩子数量,整整扩大了10倍,也就是900名孩子。

这还不算,研究者还充分考虑了孩子父母的背景,比如说宗教、种族、肤色、社会和经济背景等等,普通工薪和商界精英都有,高低学历也有,尽量做到多元化。

实验的过程和米歇尔所做的过程是一模一样的,完全复制,你猜猜看,实验结果怎样?

实验结果显示:那些小时候「能不能扛得住棉花糖的诱惑」与「孩子未来发展的好不好」,不仅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而且实验还反映出一个非常「扎心」的结论,那就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普遍要比穷人家的孩子,更能抗住棉花糖的诱惑,而且这些孩子更愿意等待,更倾向于信任他人,表现出更多合作倾向」。

相比较而言,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孩子,尤其是非洲裔、拉美裔等,他们更没有耐心去多等一会儿,更加在乎眼前的第一颗棉花糖。

根据上述结论,三位研究者一致认为,孩子的家庭经济背景,也就是他的家庭条件,才是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然,研究者也进一步解释到,这里的家庭条件,并不完全指钱多钱少,而是父母亲是否能为孩子提供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稳定感」。

也就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