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章(1 / 2)

🎁美女直播

的那位妈妈,就是「延迟满足教育」的「忠实信徒」。

现在,很多育儿书和公众号,都会去地介绍所谓「延迟满足」的理念,让家长们面对孩子的要求,不要马上满足,而是要先「等一等」「看一看」,将所谓的「自控力」教育理念付诸实践。

当然,米歇尔本人倾向于认为,这个实验的确反映了延迟满足的能力。

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行为,米歇尔本人认为这种能力不是单纯地硬挺着不吃,而是来源于所谓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就是孩子能够主动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问题,然后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认知和思考的过程。

在棉花糖实验里,那些能够长时间等待的孩子,往往会想出一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比如唱歌、睡觉、看别的地方等。

米歇尔认为,这正说明了孩子其实是意识到了近在眼前的棉花糖对自己的强大诱惑,因此有意识地想出了抵抗这种诱惑的办法。

但是,我想问弱弱地一句:一块棉花糖真的能预测孩子的未来吗?

难道米歇尔他忘了自己曾经在1958年做的「种族刻板印象实验」了吗?

孩子他爸爸的作用考虑了吗?

家庭因素考虑了吗?

社会与文化因素考虑了吗?

很快,米歇尔的挑战者就出现了。

2013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理查德·阿斯林(RichardAslin)领导的团队,就重新做了一遍棉花糖实验。

实验一开始,和米歇尔一样,研究者们跟参加实验的孩子交代了规则之后,就离开了房间。

但随后,研究人员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变量,那就是在参加实验的一半孩子中,研究者不准备遵守之前的承诺了,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孩子,将会在棉花糖的诱惑前足足等上15分钟,在等到研究者返回后,却被告知并没有他们期待的两块棉花糖。

可以想象,这些孩子幼小的心灵,将会被瞬间「击碎」。

实验结果显示:但凡是经过这次被「欺骗」的经历后,被「骗」的孩子在后续实验中,就不再愿意靠等待来换取更大奖励了,而且在研究人员离开后,那些曾经还坚持等待不吃棉花糖的孩子,他们愿意时间的时间,还不到那些没有经历过「欺骗」孩子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