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冰冷的理论概念。
他们虽然不能再言语,也无法听到我们的感谢,但仍旧值得,我们的鞠躬。为了奉献的精神,为了一个普通而不平凡的人的一声。
那不是我所有课程中的第一堂,却是在那个阶段最重要的一堂。
初入大学的我们心中对「责任」和「奉献」这两个概念还没有特别具象的感知,这一鞠躬,让我忽然意识到自己肩膀上好像背负上了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某种责任。
我后来见过各种各样的大体老师,有些是德高望重的老人,生前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随着生命的流逝和终止,他们并没有给自己设限,选择捐献遗体,哪怕「活着」已经结束,仍然以另一种方式付出着。
有一些大体老师离开的时候,是身体机能自然老化,他们会选择捐献自己的部分器官,让自己的生命可以在其他人身上得以延续。
也有一些大体老师的离世是因为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原因,他们的器官没有办法提供给其他患者使用,所以选择捐献遗体,成为一名大体老师。
后者中还会有一群特殊的小老师,他们一般是因为意外或者疾病骤然离世,签下捐献书的,往往是他们的父母。我曾经见过一位小老师,大概五六岁的样子,离开的原因是因为脑瘤,她的父母倾尽了全力,最终也无法留住她。
虽然她已经不能再继续长大,不能在父母的身边嬉笑打闹,但是她在我们的心里,永远都是阳光活泼的形象,我们在她周围,怀着惋惜和感激,并且默默祈愿她的父母能平安喜乐。
接受循证医学和科学学习的医学生,总比其他人多一些冷静和理性,往往不会「迷信」,但是在这种时候,我们宁愿短暂地相信,将希望寄托在无法被证实的轮回中,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灵魂,那么这些可爱的人们,值得投生在最为美好的地方。
除了医学生使用的遗体,还有其他一些老师,比如我们常用的骨骼,也是来自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人。
在进行人体骨骼学习的时候,每一组医学生会拿到一个箱子,巷子里是我们学习的时候会使用的骨骼。
人的骨骼是一种什么样的触感呢?
在经历了时光的洗礼后,拿在手上会有一种好像摩挲而成的温润,在我们使用后,又会被好好地收藏保管,下一年继续供新一批医学生们使用。
有些骨骼在这里的年龄,甚至比拿着它学习的我们的年龄还要大,它们无声地看着一届届医学生真正穿上白大褂,走上临床实践,又迎来一届届新的医学生们。
骨骼和遗体给我的感受是不同的,当我看着大体老师们,会直面他们生前的样貌,高矮胖瘦不一而足。
而骨骼,更多地像是提供了一个框架,是一种可能性,我们拿在手中去使用的时候,会想象这样的框架,曾经支撑着一个什么样的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