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需字斟句酌。
申论的题干就具备这样的功能。
多省联考曾经考察过这样一道题目:
「给定资料2-3」反映了在反腐倡廉的背景下,对于改变过去工作生活中某些错误的习惯性做法,一些单位和个人态度不同、表现不一。请用精练的语言依次将这些态度或表现归纳为若干类型。要求:(1)准确全面;(2)用「XXXX型;XXXX型……」这样的形式归纳;(3)不超过40字。(15分)
对于题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可以字斟句酌来体会,这道题目命制也非常新颖,从这个题干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答题有效信息有:
1。对于改变过去工作生活中某些错误的习惯性做法:先要在材料中找到「错误的习惯性做法」。
2。单位和个人态度不同、表现不一:材料中有的主体是单位,有的是个人。
3。态度或表现:作答对象是态度或表现,那么单位或个人主体就不用写。
何为态度?对事物产生的内在主观想法称之为态度。
何为表现?外在的行动称之为表现。区分开二者,是精准作答这道题的前提,否则读材料时方向就很模糊。
4。精练的语言:注意表达简明简洁。
5。依次归纳:顺序不能错,如果前后调换就不得分。
6。准确全面:全面很好理解,即要点全面无遗漏,准确如何保证?翻开我们的真题本,在作答要求上,都会有「准确」的要求。汉语言本身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灵活丰富,如何才能契合这个要求?答案就是,忠实材料的原词原短语原句,只有原汁原味的,才是最精准的。作答申论,不要总习惯于用自己的语言去转述拔高材料的内容,把该写的要点都列上,就成功了一大半。阅卷老师非常机械,找点赋分,有点得分,没点免谈。
近些年申论材料都有那么两则是比较生活化口语化的,没法直接提炼概括,怎么办?
实际上,这种材料并非国考创新之举,而是借鉴了江苏省历年命题思路风格。
考过江苏省考的小伙伴都知道,江苏申论材料历来偏向生活化细节化。
这种材料怎么破?我们在第二章第三节会重点分享。
7。XXX型:最后一个「型」字不能丢,规定动作。
8。不超过40字:可发挥字数空间非常小。
以上所有要求都能满足,要点找全找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