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怒斥群臣万名秀女(1 / 2)

🎁美女直播

陛下罪己之言。

群臣哑口无言。

被罢免的五人。

皆是罪无可恕。

不如此。

无法给予国朝百姓交代。

只是。

陛下登基方五个月,就罢免了五位国之重臣,杀了其中四位。

李东阳虽然还活着,但是嗣子入了诏狱,女婿要被万民公判,死与活,没什么差别。

陛下正值少年,正处在精力旺盛、龙体强壮之际,想来,会是个长寿之君。

那汉武大帝,能如大日照耀世间整整五十四年,陛下少说,能俯瞰人间一甲子。

一念至此。

别说众多老臣心生恐惧,忧心难以善终。

就是杨一清尚书、梁储尚书、杨廷和尚书、刘总宪,都为之心颤。

汉武帝用人,从始至终,都是贤时便用,不贤便黜,中间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陛下也是。

那么。

最为简单的问题摆在所有人面前。

自此刻起。

文武百官能否一心为国朝、为百姓做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答案,同样显而易见,不能。

古往今来。

吐脯的周公,能有几人啊?

比干、诸葛亮、狄仁杰、岳飞等寥寥数人罢了。

常在路边走,哪有不湿鞋的?

纵使怀有如履薄冰的谨慎,也难以走到干岸上。

毕竟。

这是活生生的人世间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可是。

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几十载的小心谨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真要辞官归乡,谁又能轻言放下手中的权力。

“还有你们!”

朱厚照冷冷一笑,直戳内心道:“虽然个个冠冕堂皇站在干岸上,你们,就那么干净吗?”

闻言。

群臣讪然。

朝廷的水。

本就漆黑如墨,但凡沾染一点,就再也洗刷不掉,这些年宦海沉浮,身上早就沾满了墨迹。

只不过。

乌鸦骑在猪身上。

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

“朕知道,你们之中,有的人,比这五个人更腐败!”

朱厚照走下御阶,来到大殿中央,怒斥道:“朕劝你们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

朕给了国朝勋戚四个字,也给你们四个字。

堂堂正正!

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呀,身体力行,又何其难。

这四个字,是朕从心里刨出来的,从血海里,挖出来的。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记得,为官,要堂堂正正,你们,都给朕好好想想!”

言罢。

朱厚照离殿而去。

司礼监随堂太监毕云亦步亦趋跟上。

大殿中。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

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

是谢阁老叹了口气,率先走出奉天殿。

宫廷禁地。

哪是群臣想东西的地方。

要想,只能回去想。

而且。

要好好想!

认真地想!

在想的时候,还不能耽误衙门里的政务,不然,性命,就在旦夕之间。

一干文武无为影从。

独留百位勋爵不知所措。

陛下质问众勋的“逼宫”之言,犹在耳畔。

虽说被李东阳打了个岔,可陛下始终没让平身。

朝臣们,各司各衙,有政务亟待处理,方能径自离去,而平日里,只会酒池肉林,穷奢极欲的爵爷们,可没有什么事。

陛下没让平身,谁敢起身?

但还是那句话,奉天殿,不是勋戚赎罪之地,不能在这跪。

“去丹墀跪!”

定国公徐光祚咬了咬牙,以膝盖作步,膝行至奉天殿前宽阔的丹青地。

成国公朱辅、保国公朱晖嘴角抽搐,这会儿,外面的大雪,可还没停呢。

又湿又冷。

跪在丹墀那,自幼养尊处优的众勋,又怎么能受得了?

不过。

事已至此。

爵爷们似乎没有别的选择,膝行出了奉天殿。

磨难。

自此为始。

奉天殿前三十九级台阶,又湿又滑,人正常行走在上面,都容易打滑,更别说膝行。

从上而下,平衡难以掌控,很快,宣城伯卫璋,一不留神,往前一趴,向下滑去。

前面三大国公完全没有预料,就遭了殃,冲撞之下,打着滚就下去了。

不一会儿。

就到了丹青地。

比膝行着快多了。

唯一不好的地方,是三位国公,和一位郡伯,或多或少受了点伤。

定国公鼻子碰到台阶,没塌,但疼得涕泪交加,成国公磕掉了两颗门牙,保国公更惨,脸先着地,直接破了相。

反倒是罪魁祸首,得益于三大国公牌肉垫,仅是胳膊有点脱臼。

众位勋戚忙不迭下到丹墀,有略微通晓医术的,一抻一提间,就帮宣城伯复了位。

破相的,以地上积雪化水,进行了清理,碰鼻的,揉一揉,就好多了。

唯独成国公那两颗门牙,捡是捡回来了,但谁也没法子再给安上。

张开嘴,黑洞洞。

一些爵爷见状,实在忍不住,笑出了声。

堂堂大明朝国公,竟成了豁牙子。

着实有碍观瞻。

成国公立刻怒目以对。

笑声。

戛然而止。

宣城伯当场表达了歉意,成国公当即表示不在意,可看着门牙直欲掉泪的模样,任谁也知道这并非不在意。

但眼下,也没有挽救的手段,满京爵爷,都跪着呢。

成国公居中而跪,定国公在左,保国公在右。

其余勋戚,分别跪在三大国公的身后。

午时时分。

大雪逐渐转小。

没等勋爵们高兴,一阵寒风吹来,凛冽又刺骨。

两条腿,跪在雪地里太久,先是冷,再是僵,再是麻,最后,失去了知觉。

又冷,又饿。

国朝爵爷哪受过这样的苦,有体虚的,逐渐摇摇欲坠,随时都要倒下去。

“定国公,再这样下去不是事儿啊。”

成国公转过头,低声道。

大朝会上。

勋戚已经把脸丢尽了。

这要是再冻死几个,真就成国朝的笑柄了。

“你说,该怎么办?”

定国公看到那豁牙口,连连提了几口气,才强忍下笑意,询问道。

陛下宽恕旨意迟迟未下,除了一直跪,还能有什么法子?

“要不,回吧?”

成国公试探性道:“这么久了,陛下的怒火,想必也消了,等回府后,再向北征的英国公、南京的魏国公、云贵的沐国公写信,请三位国公从中转圜如何?”

再跪一会。

两条腿可就真的废了。

即便陛下真的余怒未消。

这一京的勋戚全在这,陛下也不会太过诘难。

法不责众嘛!

“如此,就回吧!”

定国公往身旁,往身后看了看,人人面露期许之色,咬了咬牙,同意道。

百位爵爷大喜,闻之起身,一时间没能起来,差点摔地上,彼此扶持着,总算站了起来。

在丹青地,稍微活动了下,互相搀扶着,往午门外而去。

奉天殿,偏殿,雕窗前。

朱厚照注视着勋戚们离去。

在心底。

对国朝勋戚暗下评语。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孬种也。

“陛下,李东阳去了仁寿宫。”

毕云恭声禀告道。

四朝元老,两朝首辅,顾命大臣,正在最后一搏。

面见圣母皇太后娘娘,以求恩典。

“贼心不死!冥顽不顾!”

……

仁寿宫。

太后、太主正聊着坊间趣闻。

李东阳跌跌撞撞入殿,近乎是滑跪到太后面前。

“太后,老臣对不起你啊!”

李东阳痛哭流涕道。

任谁看了,都会认为是发自内心。

这凄凉晚景。

太过伤人。

“你给我起来。”

太后眉头微皱,正色道。

近日里。

她对朝事不再过多关心,就是大朝会,也是太主提醒才知道。

但是,也无意于过问。

本以为李东阳觐见,是为皇帝全国朝选妃之事而来,看这身庶民打扮,显然是连内阁首辅大臣之位都给丢了。

大朝会上,发生了重大变故!

不过。

和她这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太后何干?

“臣对不起先皇,对不起太后。”

李东阳伏地不起,嚎啕道。

情真意切。

而太后也好,太主也罢,不仅没觉得可怜,相反,感到吵闹。

这李东阳。

本就不是什么社稷之臣。

能窃居高位,不外乎国朝内,门生故吏众多,联袂推举而得。

有今日之下场,意料之外,却情理之中。

在奉天殿受了苦,就跑到仁寿宫来喊冤,还扯上了先皇。

“李东阳!”

太后凤目一横,冷声道:“你到底要怎么样啊?”

仁寿宫,是个牢笼。

那南台,也是个牢笼。

她无法逃脱,也不想再逃脱。

原想就这样清净下去,怎么就那么不安生呢?

“太后,弘治朝,真的就这么完了?”

李东阳不甘心道。

曾经的弘治朝。

明君在位,悍臣满朝。

如此。

才有了“弘治中兴”的盛世。

转眼间。

先皇驾崩,陛下继位,短短五个月,弘治朝的一切,就要烟消云散。

不甘心,也不能甘心!

“弘治朝?”

太后无语凝噎,反问道:“你说的是弘治朝吗?

李东阳,你知不知道,你这样说,该当何罪?”

原以为。

这李东阳,就是能力差点,其余的,尚可。

没想到,这李东阳的眼光,同样相当差劲。

就连她这个一介女流都不如。

如今。

皇帝乾坤独断,诸事独裁。

先皇时期的大臣,早就被皇帝给整肃的差不多了。

再提弘治朝如何如何,岂不是在嫌自己命长?

先皇,已给这群老臣十多载的掌权时间,到现在还这样冥顽不灵,不知死活。

想死。

就死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