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尽诛九族刀下无冤(1 / 2)

🎁美女直播

内阁。

一夜无眠。

天色微亮时。

谢阁老简单清洗后,就入宫觐见,呈递秀女入京奏疏。

帝曰:“准”。

谢阁老又呈交内阁阁老拟增补人选,帝未言。

增补之事,不易操之过急。

内阁的事,暂且仍由谢阁老全权负责。

这对执着于权力的谢阁老而言,可谓是痛并快乐着。

累是累了点,可这独相之位,还能再当几日。

随后。

谢阁老又呈交一些棘手的政务,帝一一批红。

前儿个的国朝政务,才算告一段落,谢阁老马不停蹄往回赶,去处理昨儿个两京一十三省递交内阁的政务。

辛苦至极。

而就在谢阁老回到政务堂,重新拿起狼毫笔时。

“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

一卷白雪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

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

随即便见雪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

此时,御道凝云,晴空赫然!

风雪停。

仰首碧空万里,俯首白雪皑皑,这天地,煞是好看。

军驿的打马声。

却甚是扰人。

不过。

御赐金牌之下,无人敢高声。

军驿手持御赐金牌,径直往皇宫而去,畅通无阻。

不久后。

北征大元帅王守仁八百里加急奏疏呈至御前。

身着常服的朱厚照,打开一看,瞬间龙颜大怒。

国朝之内,竟有如此猖獗汉奸!

大同镇,和太原、延绥等六镇,竟然能让汉奸通行至此?

国朝初期。

北元朝廷苟延残喘。

太祖皇帝在九边九镇屯了百万的兵力,这需要庞大的物资供给。

而运送物资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朝廷为了节省资源,就准许中原商人把粮食物资运输到边关交易。

西山的商人就抓住了这次机会,又凭着朝廷奖励“盐引”的时机,而迅速壮大,这就是国朝晋商的发家史。

万万没想到。

晋商不光在和国朝朝廷做着生意,还将生意扩展长城外,扩展到草原上。

干起了卖国贼的勾当!

“传都察院左都御史刘杰来!叫刘杰来!”

朱厚照震怒道。

正史上。

建州女真的野猪皮在辽东建立后金,就是靠着晋商输送粮粮草、铁器等物资,才让后金在国朝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

而野猪皮死后,皇太极也是靠着晋商的物资和情报,在吴三桂的带领下,才攻入了山海关,夺取了中原江山。

耶稣,是被希伯来人以三十个银币的价格出卖了。

而晋商,是把汉家江山卖了个好价钱。

八大皇商?

八大蝗商!

其行径,比之希伯来人更加无耻!

这一世。

绝不能重蹈覆辙!

西山晋商!

当诛!

陛下诏见。

都察院左都御史刘杰火速前来。

“圣躬万福!”

“近前来!”

朱厚照把八百里加急奏疏摊在御案上,道:“看看这个!”

司礼监随堂太监毕云,不留痕迹让开了位置。

刘杰微躬着身体,来到真龙身旁,哪怕没有细看,也能通过天子龙躯起伏,知晓那如同火山的怒火。

这比之大朝会上,陛下怒斥群臣时,更能让人感到爆裂。

似是时刻准备爆发!

定睛看清奏疏内容,心神巨震之下,甚至忘记了呼吸。

晋商怎么敢?

怎么敢!

“看到了什么?”

龙音响起。

刘杰近乎窒息,被唤醒回神,贪婪喘了两口粗气,猛烈的心跳声,几欲突破胸膛。

“回陛下,晋商之罪,罄南山之竹,书罪难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臣愿提一把剑入西山,杀尽汉奸!”

刘杰请命道。

汉奸国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还看到了什么?”

朱厚照龙目微阖,淡漠道。

晋商的事。

王守仁已派遣仇钺率先锋大营去解决,透过现象看本质,通敌叛国的,仅仅是晋商吗?

“陛下是说,大同镇官员?”

刘杰的心跳声,几乎掩盖了周围一切声音,喉咙滚动,沙哑道。

是啊。

晋商出关行商。

简直是世人皆知的事。

大同镇。

作为晋商的大本营,也是晋商从国朝到关外的重要道路之一。

大同官员,不应该,也没有理由,不知道晋商在干什么。

可是。

大同镇官员从未上报晋商之事,也从未抓捕晋商贩卖盐、铁等禁物给鞑靼的罪证。

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大同镇的官员,都被晋商腐蚀了。

成为晋商堂而皇之出关行商的庇护伞。

这包括大同镇总兵!

“大同镇官吏共多少人?”

“回陛下,官二百七十六人,吏九百八十七人!”

“国朝候补官吏有多少人?”

“回陛下,待补进士一千二百余人,听选举人一万八千余人。”

刘杰不假思索道。

朝廷。

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国朝会试,每三年进行一次,偶有恩科,每次取士两百到三百人。

这里面,一甲进士,和少部分二甲,三甲进士能入翰林院,约五十人。

另有五十人,能入六部为任。

基本上,每次科举取士,仅有百人能有官做。

其余的一两百人,要等地方衙门有空缺时,再行补录。

但是。

国朝之中,并非只有进士才能做官,举人也是可以做官的。

即,听选官。

就以洪武年间为例,太祖皇帝从北元手上,夺回汉家江山,那时的汉人,已经快把汉家文化礼仪丢的干净。

别说进士,就是读书人都很少,在洪武四年,太祖皇帝设科取士,太祖皇帝除了对金榜题名的进士们委以了重任,所有来京赶考,却没有通过会试的举人,大都赋予了各行省官吏之职。

而这些举人,就是听选官。

在国朝缺官少员时,科举又来不及,听选官,就显得十分关键。

洪武年间,永乐年间,国朝的听选官,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仁宣之治后,国朝日渐稳定,科举不断,朝廷官位,都不够进士们分的,更别说听选的举人。

于是,这项听选官吏,慢慢少了起来。

可也不是没有。

刘杰本人,正是听选官的代表。

以举人之身,听选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位列九卿,不说古往今来第一人,也是本朝第一人。

一旦大批动用听选官,就代表国朝官吏,在短时间大量削减,以致科举无法及时补官。

陛下此时问及,是在说?

“太原镇官吏多少人?”

不等刘杰细想,龙音再次响起。

“回陛下,太原镇官两百八十人,吏,一千零二十人。”

“延绥镇呢?”

“回陛下,延绥镇官两百一十一人,吏,九百五十四人。”

“宁夏镇?”

“回陛下,宁夏镇官一百七十九人,吏,七百六十五人。”

“固原镇?”

“回陛下,固原镇官一百四十四人,吏,五百六十五人。”

“甘肃镇?”

“回陛下,甘肃镇官一百二十一人,吏,四百八十人。”

刘杰如数家珍道。

都察院。

主掌监察。

而这个监察,主要是监察两京一十三省的官吏。

作为都察院的总宪大人,别的可以不知道,但边镇官吏总人数,起码要清楚。

“这么说,六镇官吏尽诛,国朝依然不缺官吏。”

朱厚照计算之后,自问自答道。

候补进士,补为官员。

听选举人,担任吏员。

或许。

举人的学识,较之进士有所不如,但再差,还能差的过洪武年间吗?

学识渊博,不代表是个好官,学问浅薄,不代表是个贪官。

只可惜。

我大明朝的利剑,海瑞,尚没有诞生。

要是有这样一把剑,身为皇帝,该多么安心。

刘杰闻声,浑身战栗,装作什么也没听到,眼观鼻,鼻观心。

尽诛六镇官吏。

这是何等的手段?

恐怕太祖皇帝在世,也会自愧不如吧?

“毕云,取把天子剑来。”

朱厚照的无穷怒火,转化为滔天杀意,凛然道:“刘杰,朕赐你天子剑,监察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六镇军务,凡有通敌叛国,官商勾结的官吏,皆可先斩后奏。

朕会命令锦衣卫,东厂,西厂配合你。”

边镇。

是国朝的屏障。

当屏障千疮百孔,国朝也就像个筛子,那样,国朝也就危险了。

第五把天子剑,赐下。

与太祖皇帝赐诚意伯刘伯温天子剑目的相同,政务偏远边镇军务。

当年。

诚意伯在陕西,延绥、宁夏、甘肃杀的血流成海,时隔一百三十年,天子剑,再次落到那个朝廷轻易不会注意到的地方。

注定,又是一场血流成海!

“臣遵旨!”

刘杰顿首,接过了天子剑。

领旨而退。

回都察院点了三十位监察御史,即刻向西而去。

东厂督主黄锦,率领两厂一卫部分人手,分明暗两手,对刘杰及诸位监察御史进行保护,和提供六镇官吏的线报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