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下日落太原城北汉的顽强存在(2 / 2)

🎁美女直播

北汉军杀到城下,开始攻城,不过李谦博善守城,打了几回没得手。杨廷璋觉得北汉军打累了,就派人入城约好李谦博,各带奇兵夜袭北汉军,汉军无备,被周军杀了个痛快,死伤千余,刘承钧见偷鸡不成蚀把米,只得自叹晦气,收兵回去。

刘崇生前一直被郭威死死压下一头,刘承钧不甘心自己再做柴荣的配角,还想出头。北汉天会三年(公元 959年)五月,柴荣北伐契丹,中途得病,只好罢兵南还。刘承钧这次虽然吃了打,但心下痒痒,在边境上动手动脚,看能不能在臭水沟里摸出来条鱼来。刘承钧运气不好,摸来摸去,结果摸到了李重进这条水蛇,被李重进狠狠的咬了一口,死伤万把弟兄,刘承钧无奈,认命吧。

一个月后,从汴梁传来重大利好消息:柴荣病死,幼子柴宗训即位。刘承钧大喜,还没笑完呢,又传来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的消息。刘承钧楞了:“赵匡胤是哪路好汉?想必不会比柴荣强吧。”

刘承钧继位以后,其实已经得到好多次他自认为的好机会,可一次都没抓住,别说大鱼,一条小虾米也没摸过。不过刘承钧就这点好,愈挫愈勇,韧性很强,这次没摸到,下一次总该能摸到,人生最不缺的就是“下一次”。

机会又来了,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原守潞州的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深感郭氏父子厚恩,不愿跟赵匡胤这个子侄辈混江湖。也难怪,李筠当年在唐明宗子秦王李从荣手下做亲卫军的时候,赵匡胤还是个吃奶的娃娃,李筠为郭家建立的功劳不逊于赵匡胤,凭什么给你下拜?算哪门子老大?不服!

刘承钧闻讯大喜:“灭宋兴汉,正在此时!”派人带着蜡丸密信潜至潞州,劝李筠共同起兵灭掉赵匡胤。李筠不顾儿子李守节的苦苦哀劝,派判官孙孚、衙校刘继忠去太原向汉朝称臣,并请刘承钧发兵南下。刘承钧要的就是你这话,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刘承钧想去请契丹人一起帮忙,刘继忠承李筠之命,不希望契丹人掺和其中。刘承钧觉得两路兵马也够用的,北汉天会四年(公元 960年)五月,刘承钧亲领雄兵南下。

行前,汉左仆射赵华劝刘承钧:“李筠恃勇寡谋,不足成大事,我们犯不得因为李筠得罪汴梁。赵匡胤雄才不下柴荣,万一彼引兵来犯我,陛下如何处置?”刘承钧根本听不进去。

赵华说对了一半,李筠能力一般,但正如诸葛亮《后出师表》所言:“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刘承钧坐在河东等死终不是个办法,今天他不南下,赵匡胤早晚也要北上,不如见机行事。

刘承钧率军来到太平驿(今山西襄垣西南),李筠率文武伏拜山呼万岁(给柴荣丢脸!),刘承钧封李筠为西平王,地位高于汉宰相卫融。不过李筠看到刘承钧只带了万把人,心中颇为后悔:“早知道刘承钧如此穷酸,我还跟他混什么?兵还没我多呢。”宴间,李筠哭道:“臣受本朝太祖皇帝、世宗皇帝厚恩,不得以为报,今天起事,为复故国故也。”

也不知道李筠有意无意,北汉和周朝有“杀子灭国”大仇,刘承钧一听,脸立刻沉了下来,暗自思衬:“李筠如此怀念伪周,岂能忠事于我?不如拿掉李

筠,自得潞州。”等李筠准备回潞州备战的时候,刘承钧派宣徽使卢赞做潞州监军,明摆着要架空李筠。卢赞也觉得自己是个人物,经常在李筠面前指手划脚。李筠和刘承钧本就不是一路人,勉强苟合一时,到底还是起了嫌憎。李筠只想灭掉赵匡胤为柴荣报仇,管不了刘承钧,留下李守节守潞州,自率三万精锐赴泽州(今山西晋城)扼守,北汉宰相卫融随军前去。

赵匡胤知道李筠不甘心给自己做小,宋朝新建数月,留下李筠这个炸弹终究不是个办法。北汉天会四年(公元 960年)五月,赵匡胤亲征李筠。宋军的底子都是柴荣打下来的,战斗力没得说,宋军石守信、高怀德部在泽州城南遇上李筠,两军大战三百回合,宋军大获全胜,北汉监军卢赞战死阵中,李筠逃到泽州死守。

赵匡胤痛打落水狗,北汉天会四年(公元 960年)六月,宋军马全义部狂攻泽州,随后赵匡胤赶到,督军急攻,烽火三举,遂克泽州。李筠上天无路,举族自焚,随军的北汉宰相卫融被宋军活捉。

赵匡胤劝卫融识点时务,卫融慷慨答道:“我家四十余口衣刘氏之衣,食刘氏之食,受人之惠,反背其主,非忠也!今日被虏,也不会为陛下做事,早晚要逃回河东见我主。”赵匡胤大怒:“给脸不要脸,左右,打!”卫融被打的血流满面,痛呼:“大丈夫死得其所矣!”赵匡胤见他如此硬挺,大为感动,放回卫融,用良药治外伤,留在身边。随后赵匡胤兵发潞州,李守节不敢和赵匡胤作对,开门投降。

正在太平驿“蹲点”视察工作的刘承钧闻知败报,这回总算领教了赵匡胤的厉害,不敢留下来和赵匡胤交朋友,吓的连夜撤军回到太原。刘承钧有些后悔没听赵华的建议,红着脸对赵华说:“卿可谓知人,李筠果然是个饭桶。此次朕全师而退,没损失什么,只是可惜了卢赞和卫融。”赵华心想:“你还不如李筠呢。跟着你也没什么意思。”向刘承钧告老归隐。刘承钧苦留不住,只好由他去,改任兵部尚书赵弘为宰相。

此次南下,军队虽然没有损失,但人才却损失了不少,卢赞战死,卫融被俘,赵华又走了,身边没有什么智士。枢密使段恒给刘承钧推荐了名士郭无为,称其大才,郭无为本有机会跟郭威效力,但被郭威身边人给设计赶跑了,郭无为便隐身抱腹山。刘承钧久闻其名,有点利用价值,便召过来任宰相。

段恒算是北汉的老臣,为人长于治事,但段恒什么都好,就是手伸的太长,居然管起刘承钧的家事来。刘承钧有个宠姬郭氏,准备册封为妃,但段恒却说什么:“此女出身卑微,不足母仪天下。”估计段恒反对郭氏为妃不是这个原因,而是郭氏没出钱喂饱段恒,郭氏恨透了段恒,俟机报复。

北汉天会七年(公元 963年)七月,北汉宿卫殿直行首王隐、刘昭等人密谋造反,事机不密,被官府给拿了,咬出段恒是主谋。郭氏觉得机会来了,极力在刘承钧面前搬弄是非:“恒心不善,留之必成国难。”刘承钧爱女人胜过爱人才,先罢段恒出任汾州刺史,然后遣使去汾州,勒死段恒。

段恒和契丹的关系不错,契丹皇帝耶律璟听说段恒无端被杀,大怒,派人责骂刘承钧:“翅膀硬了是不是?遇事也不给老爹打个招呼,私改年号,收纳李筠,擅杀段恒,儿有三大罪,父岂能不问!”刘承钧下半辈子全指望契丹人帮忙了,一旦契丹变心,自己将死无葬身处。只好奴颜卑膝向契丹父皇帝认错。耶律璟根本没瞧得起刘承钧,冷言冷语给打发过去。

刘承钧觉得人生很无趣,辛苦一世,均为儿女谋稻粮,真的没意思。刘承钧参透了不少,开始信起佛来,他把五台山高僧继容请来做法事。这个刘继容籍籍无名之辈,可他的父亲却大名鼎鼎。刘继容是五代前期“大燕皇帝”刘守光的儿子,刘守光死时,刘继容年幼,侥幸逃难。后来在五台山做和尚,而且刘继容是个做生意的好材料,念经之余,发了不少的财。刘承钧贪图刘继容钱财,所以招过来向他讨教致富门路。

虽然刘承钧想逃避现实,但现实是永远逃避不了的,即使把头钻进沙中,但屁股还露在外面,终免不了被人踢上一脚。刘承钧钻够了沙子,探出头来一看,自己依然夹在辽宋之间,北边的干爹贪婪无度,南边的赵匡胤野心勃勃,刘承钧急火攻心,又没有办法。刘承钧对宰相郭无为叹道:“朕无亲子,只有继恩、继元两个外甥,但他们两个能力有限,朕恐刘家基业,旦夕必毁在他们手上。”郭无为也没什么办法,只好默然不应。

相比于耶律璟,赵匡胤虽然对河东虎视耽耽,但赵匡胤为人却比较和善,不象耶律璟那么粗野。赵匡胤曾经让人给刘承钧捎话:“朕知河东和周家世仇,河东屡次南犯,朕能理解汝之苦衷。现在朕做天子,和你们刘家素无仇恨。但为天下苍生计,这样耗下去有什么意思?是个男人,我们尽出精锐,聚于太行,决一死战。”

刘承钧哪敢和赵匡胤决战?手上几万个弟兄还不够赵匡胤下酒的。为了避免赵匡胤打河东的主意,派人去汴梁,向赵匡胤装可怜:“河东地寡兵弱,难当大朝十分之一,若大朝来战,承钧必死。只是承钧守父伯基业,不敢少怠,万一刘家血脉毁在承钧手里,将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赵匡胤真是个性情中人,见刘承钧说的凄惶可怜,大发善心,对使者笑言 “回去告诉刘承钧,朕知刘承钧仁孝,谁其无祖宗?终朕之世,必不北向,给刘家的留条生路。”刘承钧闻说大喜,不知说了多少赵匡胤的好话。

其实赵匡胤明显是在骗人,之所以现在不动河东,是因为赵匡胤的统一战略是先灭南方小国,积蓄实力后再北灭河东。如果河东没有契丹做后台,赵匡胤早就发兵了,岂会一等就是十几年?当然赵匡胤“天性仁恕”,即使灭了河东,也不会把刘承钧怎么样。当然,最主要的是刘承钧身边没有花蕊夫人这样的绝色,不然不出七天,刘承钧也会被赵匡胤给“想”死了,哈哈。

刘承钧已经在河东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威福享尽,大限也快到了。北汉天会十二年(公元 968年)的七月,刘承钧一病不起,临死前持郭无为之手,泪流满面,让郭无为看他薄面,好生辅助刘继恩,能活哪天算哪天吧。未已,刘承钧病死。

刘继恩在养父死后,还没敢立刻继位,先派人到契丹告哀,得到耶律璟的允许后,才放心的在太原称帝,并尊养父为孝和皇帝。契丹人是如何对父祖熙气指使的,刘继恩清楚的很,他根本不敢招惹契丹人。

而汴梁城中的赵大皇帝,听说刘承钧死了,大喜,也顾不得曾经许给刘承钧的“千金之诺”,本来就是哄弄小孩子的嘛,何必当真。北汉天会十二年(公元 968年)八月,赵匡胤布局河东,对刘继恩下手。以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宣徽南院使曹彬为一路,建雄军节度使赵赞、绛州防御使司超、隰州刺史李谦溥为一路,棣州防御使何继筠、怀州防御使康延沼为先锋,北上伐汉。此时的刘继恩正在城外为养父守灵,虽然古训“礼不伐丧”,但相对于“礼”,世人更看重的是利,礼是虚的,利才是真的。

宋军大进,在洞涡河一线大败北汉军,北汉军民看赵匡胤这次来绝非是顺走几头牛、几只鸡那么简单,恐怕这次刘继恩真的躲不过去了,人心大乱。北汉供奉官侯霸荣是个反复小人,曾经在刘承钧和赵匡胤之间来回穿梭(想起李仁达来了),侯霸荣见势不妙,赵匡胤实力太强,刘家的快要失势了,不如借刘继恩的人头去投赵匡胤,立下大功一件。

北汉天会十二年(公元 968年)九月,侯霸荣趁人不备,窜出城溜到刘继恩居室,横刀大喝:“宝贝,拿头来!”刘继恩正在哭丧,见侯霸荣执械进来,大惊失色:“做甚?”起身就逃,但没跑两步被侯霸荣追上,一刀杀死。刘继恩从即位到被杀,只有六十六天,死时三十四岁。

宰相郭无为闻变,速遣甲兵来拿侯霸荣,侯霸荣只恨自己被双翅膀,被官军活捉,乱刀劈死,为刘继恩报了仇,随后众人迎立刘继恩同母弟刘继元即位太原。不过坊间一直传言,是郭无为派侯霸荣刺杀刘继恩,然后再杀侯霸荣灭口的,不过史书上也没有确凿证据,只是“并人疑无为初授意于霸荣,后杀之以灭口也。”

刘继恩“纯孝”,而他的这个同母弟刘继元却心肠歹毒,上任后开始烧火,第一把火烧向世祖刘崇的儿子们,刘继恩杀掉刘镐、刘锴、刘锜、刘锡这四位叔父,刘崇的小儿子刘铣机灵过人,假疯卖傻,侥幸逃过一劫。随后刘继元又想起自己发妻段氏被养母郭氏欺侮过,虽然后来段氏发病身亡,但刘继元却把这笔账算在了郭氏的名上,派腹心人范超在孝和皇帝灵前绞杀了郭氏。

刘继元觉得该死的人都死了,浑身轻松。可惜刘继元天生就不是一个享福的命,他想轻松,赵匡胤还不答应呢。没过几天,宋军主力就杀到太原城下,赵匡胤写信给刘继元:“尔若知机,朕不负你,拜尔节度平卢军,另,郭无为可守安国军。”郭无为没想到自己在赵匡胤的地位如此之高,琢磨起来:“跟刘继元这个小国寡君实在捞不到多少油水,不如跟着赵匡胤做大镇节度。”动了心。

可刘继元却觉得这买卖太不划算,平卢军地处山东,周边都是赵匡胤的人马,何况赵匡胤也不会让自己掌兵权,被赵匡胤当鸟养着,还不如自做小国皇帝。刘继元手下多不同意,郭无为不想放过这个好机会,开始演戏,拔剑狂号,做自杀状。刘继元不清楚郭无为肚里有几条蛔虫,忙下座制止郭无为,并坐于上,问: “公何苦如此?”郭无为假装好人,叹道:“陛下大误矣,河东军数万而已,怎么能挡住宋军百万虎狼师?不如从了宋主,至少还能保全富贵。”

刘继元脸色难看起来,知道郭无为想当宋朝的安国军节度使,不想和自己穿一条裤子了,当然不从,继续死守。并急使告于契丹,耶律璟不敢大意,北汉天会十二年(公元 968年)十一月,耶律璟遣南院大王耶律挞烈率军来救太原,宋军暂时没得手,又见契丹援军前来,只好后退。

从客观形势上来看,郭无为说的很有道理,区区河东,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顶住赵匡胤,灭亡是迟早之事。只是郭无为劝刘继元降宋并非出于公心,而是出于私利。历史上那些“为了统一而曲线救国”的豪杰们也都是这样,降敌虽然出于私计,但他们“客观”上却“顺应”了历史潮流,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肯定 “曲钱救国”,谁就敢说当时赵匡胤就一定能统一天下?

李存勖何其强?夷强梁,败契丹,扫两川,威震天下,结果如何?刘继元虽然国小兵弱,但在李克用之时,谁能想到朱梁居然被李克用的儿子灭掉?应该结合现代的历史发展,再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审视历史,因为历史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纯粹以现代眼光看历史,必然会犯下主观的错误。

赵匡胤此时又改变“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决定先拿刘继元开斋,北汉天会十三年(公元 969年)二月,赵匡胤亲征河东,留皇弟赵光义守汴梁,大军北上。

此时契丹皇帝耶律璟因残虐好杀人,被手下给杀了,立耶律阮的儿子耶律贤为契丹主。刘继元对此并不在乎,他只在乎契丹的援助,反正继续给你当干儿子,当然,你得帮忙。

宋军北进,北汉侍卫都虞侯刘继业(江湖人称金刀杨令公杨业的便是)、马进珂在团柏谷(今山西太谷西)准备迎战,先派指挥使陈廷山去侦探军情,不料陈廷山临场变节,投降宋军前部李继勋。刘继业和马进珂觉得自己实力太弱,不够李继勋包饺子的,逃回太原。刘继元见二人如此不中用,大怒,夺去二人兵权,软禁城中。

宋军随后赶到太原,大军围城。三月,赵匡胤大驾光临太原城下。刘继元自恃有契丹援兵,不怕赵匡胤,竭力死守太原城。太原是北国重镇,城墙高大坚固,宋军打了两个多月也没攻下来。到了五月,赵匡胤决定请龙王爷来帮忙,掘汾河水灌城,水势汹涌,灌入太原外城,城中一片汪洋,太原军民惊恐万状。宋军划艇攻城,北汉军在城上未进水处设障,宋军一通乱箭,虽然防御工事没有建起来,但汾河水中的水草却因为入水口被堵住,外溢城下,流遍宋营。

北汉宰相郭无为前次没有降宋,这次见赵匡胤亲来,自然不想错过好机会,再次劝刘继元:“亡国在目前,陛下此时不降,日后还有降时邪?”刘继元仗着契丹的力援,觉得还能坚持下去,不听。

郭无为心中大怒:“你慢慢玩吧,老爷走了!”,准备降宋。不过刘继元非常痛恨郭无为,此人在身边实在是个威胁,万一郭无为狗急跳了墙,里应外合,那就麻烦了。太监卫德贵不知道从哪得到郭无为企图越城出降的消息,告诉了刘继元。刘继元火冒三丈:“老匹夫!知道你不是个安份的人!”派人察拿了郭无为,就地处死。

十五年前柴荣北伐太原,下起连旬大雨,军士多病,不得已撤军。这回赵匡胤又重复了柴荣昨天的故事,天降大雨,加上草地湿滑,宋军对这种恶劣天气极不习惯,纷纷病倒。加上契丹北院大王耶律乌珍率兵连夜色驰至太原,下营城西无水处,击鼓狂呼,一是给城上的北汉军加油助威,二是吓唬宋军。宋军不知对方来历,惊慌自乱。

赵匡胤实在没有办法,北汉天会十三年(公元 969年)五月,赵匡胤下令撤军。因事出仓促,宋军丢下军粮茶布数十万,宋军撤走后,刘继元出城把这些宝贝全都打包运进城。北汉连年用军,财政状况极其糟糕,得到这些东西,够刘继元吃上几年的。

如此相似的过程,刘继元自然想起外佬爷刘崇当年迫退柴荣的事情,心情大好:“赵匡胤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柴荣比你强多了,他都拿河东没办法,你又如何小瞧了人?”

到了天会十九年(公元 974年)的正月,刘继元下诏改元广运。当然这回刘继元长了记性,先通知契丹的“父皇帝”,然后才敢改元。这两年赵匡胤改变战略方向,主攻南线,刘继元才能喘出气,赵匡胤真要是天天缠着河东,估计刘继元早几年就得到汴梁报道去了。北汉广运三年(公元 976年)十月,宋朝大皇帝赵某不明不白的崩于万岁殿,他的宝贝兄弟赵光义不明不白的即位。

赵光义继续奉行“先南后北”的战略,这时江南只剩下吴越的钱俶和泉州的陈洪进,都比较好对付,钱俶已经被宋朝吓破了胆,二年后,把老祖钱鏐辛苦半辈子打来的基业打包送给赵太宗,当然不给也可以,只是麻烦赵光义出兵练练钱俶,早晚还是个亡字。至于陈洪进,比钱鏐还油滑水灵,泉州区区弹丸地,给陈洪进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和赵光义过不去,只好交出泉州,到汴梁养老。

放眼中原,幽燕以北是契丹,泽潞以南是宋朝,中间只剩下一个不伦不类的北汉小朝廷。自宋朝建国以来,先后灭掉荆南、湖南、蜀、南汉、南唐、吴越、泉州,唯独河东在契丹扶持下顽强生存了近三十年。在宋朝周边各政权中,北汉 “命”最硬,当然也最好,因为有个契丹干爹给刘家的撑起了保护伞。最后灭掉河东,是柴荣、王朴二十多年前就制定好的战略,赵氏兄弟只不过是执行人而已。赵光义一代雄主,自然不能放过刘继元,不然,所谓统一只能成为后人笑柄。

北汉广运六年(宋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 979年)正月,宋太宗赵光义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召良将,起雄兵,遣使分告各国北伐事。以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帅,总率三军,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四将各为一路,分攻太原四面。再派云州观察使郭进驻守石岭关(今山西忻县南),防御南下的契丹援军,另使阁门使田仁朗、供奉官刘绪做为后勤总接应。

刘继元得信,巨大的恐惧涌上心头,知道赵光义此次不象是玩虚的,隐隐感觉不安,再遣人向契丹求救。契丹皇帝耶律贤很讨厌赵光义闹出这么大动静,派人来问赵光义:“南朝伐汉,打的甚么旗号?”赵光义回答的堂堂正正:“河东久讳王命,肆行不道,虐治万民。为天下计,为黎庶计,朕当自讨之,以谢天下!若北朝能识天命,两家欢喜如初始,如果北朝救汉,则南北失和,唯有死战!”

二月,赵光义下诏亲征,留右仆射沈伦守东京,大驾北行,不夷平河东,赵光义看样子是不会罢休的。同时,契丹援军南府宰相耶律沙部、冀王耶律挞烈部、南院大王耶律斜轸部、枢密副使耶律抹只部南行救汉。

三月,宋军郭进部在白马岭(今山西盂县东北)大败契丹军,耶律挞烈战死阵上,耶律沙也险些成为刀下鬼,正危急时,耶律斜轸赶到,万箭齐射宋军,宋军被射退,耶律沙、耶律抹只勉强逃生。

败报传进太原城中,刘继元惊哭:“休矣!奈何?!”奈何?没奈何了。宋军数十万虎狼兵将太原城围个水泄不通,鸟飞不过。同时宋军分部攻取太原周边州县,解晖部克隆州(今山西祁县东观)、折御卿部克岚州(今山西岚县),其他诸州县,也多被宋军攻下。

四月,赵光义亲幸太原,先射信入城,劝刘继元早降,刘继元这时还不甘心受死,继续死守。赵光义大愤,督军急攻,赵光义这时还有点千古一帝的模样,被甲胄,持剑上阵,指挥诸路攻城。侍卫劝赵光义小心,赵光义说了很感动将士的话:“将士们不怕死,难道朕是怕死徒乎?!”众人一听,激动万分,狂呼冲城。

一时没攻下来,赵光义命数万弓箭手蹲在陈前,举弩向城齐发,齐向太原城上射箭,北汉军吓的都躲起来,宋军太猖狂了,受不了。即使如此,宋军还是没有破城。这场太原之战打的极为艰苦卓绝,刘继元不服输,甚至花钱收购宋军射上城的箭,每箭十个大钱,刘继元收集了一百多万支箭,准备反射宋军。

打了一个多月,赵光义不想再等下去,亲赴西南营中,于夜间大发将士攻城。宋军涌前攀云梯而上,城下鼓角齐鸣,声势惊天动地。经过一夜苦战,于黎明时分,宋军攻下羊马城。北汉宣徽使范超槌城来降,可宋军以为范超要找他们打架,一刀砍死。刘继元闻得范超出降,诛死范超家小(冤乎哉!),仍然不降。

赵光义又在城南指挥攻城,宋军已经北汉军折磨的近乎失去理智,大呼: “皇帝待我何厚,今日死于此,无憾!”山呼海啸般冲击南城。刘继恩在城中听城外嘶喊大作,吓的魂飞魄散。北汉前左仆射马峰正抱病在家,想来想去,知道这次无论如何都逃不过去了。让人抬他入宫见刘继元,痛哭相劝:“陛下!天数已定,太原不过今日,必陷于宋。覆巢之下无完卵。再犹豫不决,宋军一入,刀兵无情。陛下为太原百姓计,为刘氏血脉计,请速纳降。”

刘继元想来想去,他清楚,再打下去,等宋军破城,杀红眼了的宋军绝不会放过自己,与其殉国,不如投降吧,至少还能活命。当日夜,刘继元写好降表,派客省使李勋出城见赵光义,表示愿意投降。赵光义大喜,率文武登太原北城,开始喝庆功酒。天刚放亮,刘继元就带着河东文武素衣白帽来到北城,跪拜请降。

赵光义好言相劝,就算赵光义想杀刘继元,这时也绝不是动手的时候,大不了回汴梁,再送刘继元一瓶牵机酒。刘继元也害怕赵光义下杀手,干脆把罪过都推过别人身上,伏地痛哭请罪:“陛下幸太原之日,臣即欲来降,奈何大军中的亡命人怕死,强迫臣于陛下战。”赵光义大怒立命侍从察拿这些宋军中的“败类”,皆斩于城下。

北汉广运六年(公元 979年)五月,北汉灭亡。从公元 951年刘崇在太原称帝,到刘继元出降,历二十九年。赵光义封刘继元为右卫上将军、彭城郡公,带回汴梁养起来。赵光义留户部郎中刘保勋知太原府,大驾发还汴梁。走前赵光义“阴贼险狠”的毛病再次发作,命毁掉太原旧城,移治榆次。

古城太原自公元前 497年建城,历经千年沧桑,自古就是天下重镇,北国名都。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身影:刘琨、高欢、高洋、李世民、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等,一代代历史人物在这里崛起,走向大历史的舞台,在历史的天空中谱写了一段段让人难忘的历史篇章,有巧夺天工之作,也有涂鸦之作(比如石敬瑭这个三流画家)。

历史在公元 979年的这一天凝固,古城太原的风流被历史的狂风吹的无影无踪,虽然新太原随后崛起,但却掩饰不了太原城的道道伤痕,赵光义,一代风流人物,做出如此不风流的愚事。他不仅害死了一代词宗李煜,还扼杀了一代名都太原,虽其有功,亦不能掩其罪之大也。

在五代十国中,北汉最后一个建国,也是最后一个亡国。当代李存勖在太原如何风流,那时的太原,那时的五代十国,何其风流,公卿如云从,名将似雨落,让人惊叹历史的造化。

一切都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后,动荡于中华大地的藩镇之乱,中经五代十国的扩大,到了赵光义手里,结束了。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