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秦二世皇帝三年(公元前 207年)十月,“流氓无赖”出身的沛公刘邦率军攻入秦都咸阳,秦王赢子婴素车白马,奉绶来降,秦朝灭亡。后来项羽撕毁事前约定,把刘邦发配到汉中,封汉王。刘邦被封汉王的这一年(公元前 206年)也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汉帝国的开始之年,虽然这年刘邦没有称帝。
刘邦不甘心坐死异乡,以韩信为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东向击项羽,四年夷强楚,统一天下。刘邦定都长安,国号大汉。经过七十多年的生聚教训,汉朝国力强大,汉武帝刘彻神武雄略,北击匈奴,彻底解除了匈奴这个北面梦魇,大汉帝国扬威四海。汉西域副校尉陈汤力斩匈奴郅支单于,送头长安,上书汉元帝刘奭:“臣等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是后,大汉帝国铁骑纵横,悬铃塞外,海内有水井处,孰敢不宾?有汉一朝,临御华夏四百年,威深德厚。后来汉朝的国号便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汉族”!由于汉朝对历史的影响实在太大,所以后来凡是刘姓建立的朝代,多以汉朝为名,除了不孝子孙刘寄奴。当然此后建立的好几个刘姓汉朝中,许多都不是汉族所建,头一个就是匈奴后裔五部大都督刘渊,第二个就是五代时河东节度使刘知远。
刘知远是沙陀人,晋出帝石重贵被耶律德光俘虏北上,中原空虚,刘知远趁乱南下入汴梁,建立汉朝,史称后汉。可惜刘知远命短,一年以后就崩了,他的不孝子刘承祐擅杀功臣,最终将邺都的郭威逼反,刘承祐被杀。不久后郭威建立周朝,后汉仅仅存在四年就烟消云散。
如果仅从五代的角度来看后汉,后汉确实如昙花一现,其他四代中最短的后晋和后周都存在了十年。但如果从血统传承的角度来看,这个汉朝存在时间 “长达”三十三年,因为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随后在太原延续汉朝香火,年号还是后汉的乾祐,史称刘崇为北汉。虽然《新五代史》称为东汉,但因为在广东还有一个南汉,所以为了方便称呼,一般都称为北汉。
刘崇,生于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 894年)。说起来可笑,五代十国时许多开国帝王在青少年时代都染上偷盗的恶习,朱温偷锅,王建偷驴,杨行密手脚也不干净。郭威虽然没偷过东西,但喜欢赌博,还任性杀人。刘崇情况不比郭威好多少,刘崇“少无赖,好陆博意钱之戏”,想靠赌博发家致富,可惜技术没学到家,蚀本买卖干了不少。
后来赌不下去了,只好黥面入伍,做个喽罗兵,混口饭吃。不过相对于其他从军队底层爬出来的帝王,刘崇的人生道路比较平坦,因为他有一个非常有出息的大哥刘知远。刘知远和晋高祖石敬瑭同在唐明宗李嗣源麾下用事,在河东军和梁军德胜大战之时,刘知远救过石敬瑭一命。石敬瑭称帝后,让刘知远守河东重镇。因为刘知远的原因,特例提拔刘崇为都指挥使。
史上没详称刘崇哪一年入伍,刘知远在晋天福六年(公元 941年)做河东节度使,这时刘崇已经四十七岁了。即使刘崇三十岁参军,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都没混出个模样,可见刘崇能力实在不怎么样。
当然,也有可能刘崇没钱买通上级军官,或者刘知远不想让兄弟过早出头。说到好运气,刘崇还不如石敬瑭,如果不是石爷攀上了李嗣源这条高枝,也不会混的多好。没办法,有时候就得“认命”,有关系不用,过期作废。从古至今,关系学都是一门显学,关系就是财富,尤其是在中国。
晋天福十二年(公元 947年)二月,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大汉,随后起兵南下入汴梁,和时间赛跑。为了安全起见,留兄弟刘崇守太原。继位后拜刘崇为河东节度使,加同平章事,也就是以宰相衔领大镇节度,这在五代十国时期在极为普遍。刘知远挂了以后,刘崇在汉朝的地位一下就从“大汉皇弟”变成了“大汉皇叔”,简称“刘皇叔”。
刘崇一直没有入朝执政,而且刘知远虽说对这个兄弟不错,但也知道历史上以叔废侄的故事屡见不鲜,所以也不敢放刘崇进汴梁,呆在太原老老实实做你的节度使。刘崇和朝中几位当道大佬杨邠、王章、史弘肇、郭威等人交情一般,尤其是郭威,两人关系非常糟糕,刘崇知道郭威的能耐,总感觉这个郭雀儿将来对自己的威胁最大。
汉乾祐二年(公元 949年)七月,郭崇平定李守贞等人叛乱,回到京师,刘承祐厚加犒封,郭威一时风头无两。刘崇吃起了干醋,便问节度判官郑珙:“皇帝年轻不懂事,四权臣用事,我担心几人于我不利,你有什么好主意没有?”郑珙看问题很透彻:“幼主权臣最容易出事,天下不久必乱。主公雄据河东,此出天子地也。河东易守难攻,主公当收租赋,征雄兵,以为自守计!譬如引箭,此时不发,等到别人杀过来,再拉弓就来不及了。”刘崇大喜:“好主意!就按你说的办。”开始在河东刮地皮,搜罗了不少钱,充作军资,广募河东豪杰,日夜操练,以备不时之需。
形势发展果如郑珙所料,刘承祐发动乾祐之变,汴梁城中血雨腥风,郭威狂哭而起,起兵邺都,中原大乱。乾祐三年(公元 950年)十一月,刘承祐死于汴梁城外,郭威成了汴梁城中的实际统治者。
消息传来,刘崇大为悲愤:“郭威敢弑君,大逆不道,吾将董统六军,南下讨贼,我们刘家的天下,怎么能让郭雀儿夺去!”准备起兵讨伐郭威。这时,探马把郭威准备迎立刘崇所生子、武宁军节度使刘赟之事报入太原,刘赟也不动动大脑,郭威能甘心把到手的果子再送给刘崇?大喜:“哈哈,我儿子做了皇帝,老子就是太上皇了,郭雀儿到底还有点人味。”
太原府少尹李骧早就看出郭威那点花花肠子,劝刘崇不要轻信:“郭威,当世奸雄也,此举不过是要拿武宁军少公子当个垫背的,主公不要上了郭威的当。主公不如提锐旅下太行,控孟津(今河南孟津),以观中原形势。如果郭威真立了武宁,主公再收兵不迟。”刘崇却不是这样想的:“万一我出兵激怒了郭威,给我儿子下黑手,岂不是画蛇添足?”大骂李骧:“狗杀才!你想害我儿子?!”喝左右斩李骧。
李骧哪里想到刘崇居然如此弱智,给这等奴才卖命简直是污辱自己的智商,仰天大哭:“想我李骧也是一时才俊,怎么与蠢物共计天下事,请速斩我。我尚有老妻,不忍凄凉独活于世,愿与之同死!”刘崇真是疯了,狞笑:“那就成全你吧。”将李骧夫妇斩于太原市。
郭威做事就是稳当,知道他当皇帝最大的威胁就来自于河东,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就是从河东发家的,虽然刘崇没多大能耐,但也不得不防。写信给刘崇:“因武宁军贵公子是高祖皇帝嗣子,所以朝议推立,请刘公勿疑。威脸上刺雀,形象不雅,自古哪有雕青天子?威诚汉忠臣也。”
刘崇相信了郭威的鬼话,在太原城中坐起了“太上皇”的美梦。其实刘赟已经入嗣刘知远,即使当了皇帝,也是为刘知远传香火。当然刘赟毕竟是自己生的,刘赟称帝后,自己就从“大汉皇叔”升级为“大汉皇父”了,确实诱人。
可惜刘崇“大汉皇父”的美梦永远不会实现了,汉乾祐三年(公元 950年)十二月,郭威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发动兵变,废掉刘赟,还兵汴梁,自立为帝,国号大周。刘崇一下子就懵了,知道“大汉皇父”做不了,只好低三下四的去求郭威把刘赟放回来,骨肉连心啊,自家的孩子只有自家心疼。周广顺元年(公元 951年)正月十六日,噩耗传来:废帝湘阴公刘赟已“薨”于宋州(今河南商丘)。
刘崇哭天抢地,老泪纵横,大骂郭威:“郭威害死我儿,宜其无后乎!”这时刘崇才想到李骧对他说的那番话,悔不听李骧良言,为了表示一下歉疚之情,为李骧立祠(马后炮有什么用?)。
假设一下,如果刘崇真听李骧之计,出兵南下,郭威还会不会杀刘赟自立?肯定会,但同时会有所顾忌,毕竟郭威在汴梁的根基尚浅,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治集团,郭威因为“汉大臣不即推尊之,故未敢即立”,所以郭威可能会拖延称帝时间。但这个时间段就是刘崇极为难得的战略缓冲空间,出兵南下,和郭威争天下,毕竟刘知远的影响还在。等郭威把一切麻烦都解决了,刘崇也只好坐在太原城中哭鼻子了。
刘崇和郭威彻底撕破了脸皮,决计和郭威对抗到底。刘赟被杀的这一天,刘崇在太原称帝,国号大汉,年号仍称乾祐四年(公元 951年)。以节度判官郑珙、观察判官赵华为宰相,二儿子刘承钧为太原尹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刘承钧暗中肯定要笑的,刘赟真要回太原,储君的位子自己肯定捞不到。兄弟亲情并不能影响到人对权力的爱慕,父子天性所出,该杀的照样杀,兄弟又算得什么?人性,从来都是这样自私。
和五代同时并存的十国中,有九个是在南方建国,只有北汉孤零零的悬处北方。虽然北汉脱胎于五代天下第一重镇河东,五代有三个朝代出身河东,但刘崇实在不怎么幸运,他所遇上的对手郭威以及后来的柴荣,其能力和综合素质远远强于李存勖所面对的朱友贞,石敬瑭所面对的李从珂,而刘知远根本就没有对手。
刘崇虽然做了皇帝,但根本高兴不起来,顾谓将相们长叹:“本来汉家轮不着我为帝,只是高祖皇帝手创天下,一旦为郭威所夺,不得已而为之。朕孤守河东十二州,何其窘也,朕到底算是什么样的天子?你们算是什么样的宰辅节度?朕手头也没多少钱,所以待卿必然少薄,卿等勿怨朕。”刘崇说的也辛酸,众人默默无语。
北汉建国仓促,而且地盘不大,只有十二州之地,财政情况比较差。刘崇每月只发给宰相奉禄一百贯钱,节度使更可怜,只有区区三十贯钱。以宋朝为例,宋朝是以“钱(铜钱)”为流通货币,一般来说,在北宋初期一两白银能兑换一贯铜钱(粗算一下,一贯钱折合差不多现在 450元),北汉宰相月工资差不多四万五千元,节度使一万三千多。这样的“高薪”放在老百姓身上,肯定笑死。但宰相节度使们要同时养活七姑八婆一大家人,还要贪图享受,上下打点,这些钱明显不够用。
这帮爷出来混,自然就是要捞钱的,看到刘崇身上没多少油水可刮,只好把贼手伸向民间,史称北汉“国中少廉吏”。这伙贪官如果知道后世骂他们贪财,肯定一肚子委屈:“皇帝没钱给我们,我们只能自谋出路,千万怪不得我们!”
北汉总户数不过四万,人口不过三十万,却要养活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后来刘崇还贿赂契丹,岁馈重金,河东百姓深尽其苦。也难怪柴荣北伐河东时,百姓纷纷向周军血泪控诉刘氏暴政,愿意帮助周军消灭刘氏,以解恨气,可见刘崇的经济窘迫到了什么程度。
刘崇称帝是被郭威逼出来的(当然郭威称帝也是被刘承祐逼出来的),所以立国伊始,就要找郭威算账,以报亡国杀子之仇。不过刘崇也知道靠自己那点家底,实在不能把郭威怎么着。北汉居处周朝和契丹之间,所以刘崇别无选择,只能全盘倒向契丹。
二
正好契丹皇帝耶律阮(耶律兀欲)知道中原政局动荡,想趁乱捞一把,让西南路招讨使潘聿撚写信给刘承钧问问情况。刘崇大喜,知道机会来了,便让刘承钧写信告诉耶律阮:“本朝沦亡,绍袭帝位,欲循晋室故事,求援北朝。”为了能规复故国,刘崇不惜做石敬瑭第二,要给自己找个“父亲”。耶律阮兴奋的乱蹦,一是因为即将多出一个孝子贤孙,二是能混水摸鱼,何乐不为?
没等到耶律阮有所表示,刘崇已经开始找郭威寻仇去了。北汉乾祐四年(公元 951年)二月,刘崇大发境内精锐,由长子刘承钧率军南下,先攻晋州(今山西临汾)。周建雄军节度使王晏知道来者不善,干脆固守不战。刘承钧没和周军打过什么交道,觉得王晏是个胆小鬼,督军攻城,可惜王晏有点本事,北汉兵屡攻不下,还折了几千弟兄。
刘承钧无奈,只好翻过吕梁山,转攻隰州(今山西隰县)。周朝隰州刺史许迁真是好客,听说河东军来了,忙派步军都指挥使耿继业带兵在长寿村(在隰县下李乡)迎接河东的客人。耿继业没等北汉兵准备战斗准备,迎头就是一通猛击,北汉军大败。
刘承钧大不服气:“有这样招待客人的吗?”麾师攻城。连攻了几次,都没有得手,北汉兵死伤惨重,眼看粮草吃的差不多了,再呆下去没准被许迁给吃了,只好撤回河东。
郭威的手下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刘崇忙向契丹求救。耶律阮正等着刘崇呢。契丹当然愿意帮忙,不过条件比较苛刻:北汉必须每年送给契丹十万贯钱。刘崇也确实没多少钱,但为了能在契丹和周朝的夹缝中生存下来,不答应也得答应,反正老百姓有的是钱!否则再和契丹翻了脸,刘崇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同时对付南北强敌。干脆豁出去老脸,派郑珙带着厚礼出使契丹,表示愿意认耶律阮为叔父(太小气了,不如直接认干爹吧),请叔父大人快来救救侄儿吧。
耶律阮之所以愿意帮刘崇,主要考虑周朝实力太强,万一郭威倾国之兵来收复幽燕十六州,自己恐怕难以招架。正好有刘崇这个战略缓冲,并且刘崇可以做为契丹的侧翼,在符合契丹战略利益时,给郭威制造麻烦,让郭威没有闲心来关心十六州。
北汉乾祐四年(公元 951年)六月,契丹皇帝耶律阮派燕王耶律述轧去太原,册命刘崇为大汉神武皇帝,刘崇北向拜叔父,同时更名为刘旻。耶律阮既然认下了这门亲戚,总得有所表示吧,让耶律述轧带去了九龙玉带和一匹上等黄骝马。
当年石敬瑭老不要脸,拜比自己小十一岁的耶律德光做义父,刘崇虽然只是认了个叔父,但年龄差距更大,刘崇比“叔父”耶律阮大了足足二十三岁。
如果石敬瑭地下有灵,肯定会笑坏肚子的:“哈,这个刘崇,让我如何感谢你好涅,有你这个垫背的,我就不被人骂了。”可惜后人只记住了石敬瑭这个儿皇帝,没多少人知道刘崇这个侄皇帝,当然还有人会记得赵构这个大金国的侄皇帝。
石敬瑭没白认干爹,耶律德光必须帮他灭掉李从珂,刘崇当然也不会白认干叔叔,天下没这样的傻子。耶律阮自然也得出兵帮助刘崇灭掉郭威。随后刘崇就便中书侍郎卫融去契丹国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一是替自己拜谢“义叔”,二请契丹出兵灭周。
北汉乾祐四年(公元 951年)九月,刘崇准备南下攻周,屡请契丹出兵。耶律阮本想出兵,可群臣不想管闲事,耶律阮被大臣耶律盆都做掉了,契丹文武改奉耶律德光的长子耶律述律为帝,改名耶律璟。
契丹政权更迭的消息传到太原,刘崇可不管这些,他只需要契丹帮他消灭郭威,耶律璟上台后,刘崇照样拜耶律璟为叔父。而刘崇的“新任叔父”耶律璟这一年只有 21岁,而刘崇已经 55岁了,刘崇越来越不要脸了,耶律璟足够给自己当孙子了,结果却成了自己的叔父。要是大哥刘知远知道,不死也得给气死。
耶律璟按照事先约定,北汉乾祐四年(公元 951年)十月,派彰国军节度使萧禹厥领五万慓悍契丹军会同刘崇,南出阴地关(今山西霍邑北),再攻晋州(今山西临汾)。此时周建雄军节度使王晏已经调任武宁军节度使,新任节度王彦超还没有来到,守城的是周晋州巡检使王万敢、龙捷都指挥使史彦超。汉辽联军仗着人多势众,狂攻晋州不止,一路被打掉,下一路跟上去玩命。但王万敢用兵有方,联军一直打到十二月,还是没有得手。
老天爷看到刘崇这么辛苦,想让刘崇回家休息休息。天降大雪,一直下了十多天,北军冻死冻伤无数。萧禹厥也想家了,契丹军也冻伤不少,连夜撤军回去了。刘崇还赖着不走,这时周朝援军已经赶到,北汉军已经冻傻了,经不过周军招呼,溃散而逃,周军一直送到霍邑才收兵回去。刘崇坐在太原城中的火炉子边大骂这鬼天气:“早不下,晚不下,朕什么出兵什么时候捣乱,可恶!”
吃过几场大败仗,刘崇总算领教到郭威的厉害了,知道郭威在一天,他别想占到郭威半点便宜,只好呆着太原城慢慢盘算吧,希望郭威早点死,当然也希望自己能多活几年。
刘崇一边在河东积蓄实力,一边盼星星盼月亮般的等待郭威的死讯。北汉乾祐七年(公元 954年)正月,好消息传到太原:郭威病死,皇养子晋王柴荣嗣位。
刘崇激动的差点哭出来:“逆贼!该死久矣!”,刘崇知道自己的机会又来了,不顾自己已经六十岁高龄,带着三万大军,会同契丹武定军节度使杨衮所部万人,以北汉头号大将张元徽为前锋,汉辽联军过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黑压压朝潞州(今山西长治)扑来,兵锋所及,见者心惊。
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刚开始也没拿刘崇当个人物,提兵屯于太平驿(今山西襄垣西南),想和刘崇掰掰腕子。北汉大将张元徽诈败诱周军深入,大败周军,折了千把弟兄。李筠大骇,逃回潞州固守不战,急急向汴梁发出求救信号。
刚刚继立大周皇帝的柴荣,雄武过人,早有一统四海之意,本就想刘崇开刀。既然刘崇送上门了,那就会会吧,北汉乾祐七年(周显德元年,公元 954 年)二月,柴荣亲率周师北上。
刘崇听说周军援兵正在北上,觉得与其让两路周军会合后再打,不如先敲掉援军,然后再取潞州不迟。刘崇的这个思路其实是正确的,他断定李筠不会抄自己的后路,而且自己以逸待劳,等这路周军过来时,一举可擒其将。
只是可惜,刘崇即将要遇到的对手是史称五代第一明君的柴荣,而且此时刘崇并不知道周军带队的居然是柴荣,放心南来。汉军南下,周军北上,汉乾祐七年(公元 954年)三月,两军终于在高平(今山西高平)狭路相逢。这时刘崇才知道柴荣来了,刘崇笑道:“来就来吧,小子,今天让你知道老爷的厉害。”
北汉军和周军先尝试性的交了手,北汉利稍有不利,刘崇命退至巴公原,布列三军,等待柴荣过来。刘崇看到周军人数不多,大喜,督军前攻。杨衮劝他: “柴荣善用兵,陛下宜慎之。”刘崇不听。这时南风大起,刘崇刚要下令,枢密学士王得中苦劝:“风势北向,我军逆风,如何作战?请陛下稳守勿战,以待时机。”刘崇大怒:“老措大!少在这里蛊惑军心,朕今日必擒郭家小儿,再说废话,朕手中剑可认不得你!”
刘崇举剑大喝:“杀!”北汉军见皇帝下了令,由张元徽率领,逆风进击周军右阵樊爱能、何徽部。刘崇眼光不错,看上了这两个饭桶,樊受能和何徽见北汉军冲他们杀过来,狂呼乱叫,四散奔逃。周军右阵中多数投降北汉,形势在这里发生逆转,对柴荣非常不利。柴荣知道生死一线间,拔剑喝令将士冒矢前攻,大将赵匡胤纵马杀入阵中,周军士气大振,海啸而出,两军惨烈厮杀。
张元徽在乱阵中来回冲杀,没想到战马突然扑倒于地,张元徽摔了下来。周军见有利好,乱刀齐下,张元徽惨叫而亡。北汉军全仗着张元徽鼓舞士气。张元徽阵亡,北汉军大乱,被周军近乎全歼。杨衮见要坏事,不想死在这里,拔腿溜了。
刘崇见败局已定,知道现在除了逃跑没有第二个选择,带着余下的百余个骑兵抄雕窠岭小路狂奔。天晚夜凄迷,不知方向,抓了一个当地村民带路,不知道这个村民不是周军间谍,竟然把刘崇一行带入了晋州。天亮才发现不对,刘崇吓的魂都飞了,杀掉向导,转向北走,好容易逃到太原城中。
刘崇惊魂未定,放声大哭:“苍天奈何助贼乎!朕欲规复旧山河,还我汉家基业,今势如此,朕有何面目见高祖皇帝于地下?!”还没等刘崇缓过劲来,柴荣就已经杀到了太原城下,出军四处攻城掠地,北汉大半州县均为周军所得。刘崇只好再赌一把,知道如果这次再输了,九族性命从此休矣!
三
契丹皇帝耶律璟为了本国利益,绝不能让柴荣灭了河东,再出兵来救太原。周军史彦超部在忻州(今山西忻县)胡来,带着二十个弟兄就想扫掉契丹骑兵,结果战死阵上,李筠逃回。随后大雨连旬而下,周军屡攻太原不得志,柴荣见一时半会拿刘崇没奈何,也只好收兵回去。
刘崇侥幸保住了性命,但却因连年征战,加上年龄大了,忧愤成疾,病倒了。刘崇知道这回真没救了,便把军政大权交给次子刘承钧,刘承钧监国。刘崇心情极坏,经常痛哭,渐告不治。北汉乾祐七年(公元 954年)十一月,刘崇死于太原,年整六十岁。刘承钧毫无意外的继位,尊可怜的父亲为世祖神武皇帝(既不神也不武),并遣使向契丹告哀。这回不在耶律璟面前装孙子了,改称儿子,耶律璟也不客气,常呼刘承钧为儿皇帝(辈分也太乱了)。
后史对刘崇的评价非常差,薛居正就不客气的把刘崇骂了一顿:“刘崇以亡国之余,窃伪王之号,多见其不知量也。”从五代传承的角度,北汉确实是“伪朝”,但我们应该多站在失败者的角度看问题,哪怕这只是廉价的同情。
刘崇这辈子其实也挺不容易,长子被杀,国家被人所夺,刘崇不可能投降郭威,只能选择一条不归路。但向契丹称侄称儿,一个近六十岁的老者,却要做二十出头小青年的儿子,于情于理实在说不过去。刘崇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如此糟贱自己的人格,契丹人贪图的是厚利,而不是虚名。刘崇每年送给契丹的十万贯钱,不算多,但这已经能买动契丹人。称臣纳贡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何必再出卖人格?人活一辈子,活着图利,死后图名,被后人指着尸骨臭骂,是做人的最大失败,刘崇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都是个得不到多少同情的失败者。
刘承钧和老爹出身市井不同,刘承钧有些文学素质,为人也谦恭,待人也和逊,深得好评。刘承钧知道自己的生存环境,为了对抗周朝这个世仇,也只能全面倒向契丹,在契丹的卵翼下生存。刘家的几位皇帝中,刘知远的军事能力最出色,刘崇能力一般,刘承祐就更不用说了。
刘承钧虽然在军事能力还不如刘崇,但却还是个合格的守成之主。即位后, “勤于为政、爱民礼士”,史家评价“境内粗安”。由于刚继位,为了在艰难的形势上顽强生存下来,刘承钧不可能把精力用在“灭周兴汉”上,先恐固自己的统治基础最要紧。刘崇和郭威有私仇,但他们都已经不在了,刘承钧和柴荣根本就没见过面,“国仇家恨”的程度不如刘崇,所以刘承钧最大的愿望就能守住河东,把家业平安的传给儿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刘承钧觉得这几年自己在河东的统治比较稳固,也想弄出点属于自己的特色。比如年号,乾祐年号还是十年前老大伯刘知远定的,没想到这个年号居然有四个皇帝在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大奇迹。不过刘承钧早就瞧不上这篇老黄历了,哪年哪月的破旗?就象隔夜馍一般,吃起来味道就是不一样,换个吧。
北汉乾祐十年(公元 957年)正月,刘承钧下诏,改汉乾祐十年为汉天会元年,并大赦天下(其实就河东那块地面)。用卫融为中书侍郎,段常为枢密使,蔚进主掌亲军。段常本名恒,宋朝史家为避宋真宗赵恒名讳,强行为段恒改了名。易恒为常的例子还有一个,汉文帝名刘恒,汉朝人也强行把北岳恒山改为常山,五代楚国学士拓跋恒也因为赵恒的缘故,“改名”拓跋常。在封建时代,皇帝的名讳是必须要避的,不然就是不大敬,古人经常改名字,避圣讳是一个很常见的原因。
刘承钧这时还没有亲生儿子,只有两个养子,大的叫刘继恩,小的叫刘继元。说到这两位小王爷,来历非常有意思。刘继恩和刘继元同时刘承钧的外甥,但他们同母不同父,刘继恩本姓薛,刘继元本姓何。
刘继恩的生父薛钊本是个军营小卒,后来被刘知远看上,做了侄女婿,一步青云而上。薛钊平生好酒,经常大醉,有次喝醉了,拔剑朝老婆刘氏就刺。刘氏反应机敏,脱掉外衣逃去。薛钊这时酒也醒了,害怕刘知远和刘崇要拿他开罪,抹了脖子。刘崇见小外孙可怜,便让刘承钧养起来,改名刘继恩。后来刘氏又改嫁给姓何的,生下一个儿子,没多久老何也死了,刘崇又发善心,再把这个小外孙过给刘承钧做养子,改名刘继元。
刘承钧让大外甥刘继恩做太原尹,太原是北汉国都,做太原尹实际上就等于确定了刘继恩的皇储地位。刘承钧虽然被困在太原做“孤家寡人”,但并非对柴荣没有想法,刘承钧密使人去金陵和成都,连结孟昶和李璟,做为外应,因为他们最大的敌人都是柴荣,所以合纵战略是少不了的。
虽然柴荣曾经大败过父亲,但那是旧历,不算数,刘承钧想给柴荣号号脉。正好此时柴荣再次率周军主力南下和李璟争夺淮南,同时周隰州(今山西隰县)刺史孙议得病暴死,刘承钧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便于北汉天会二年(公元 958年)二月,发兵攻隰州。周建雄军节度使杨廷璋见刘承钧偷奸取巧,气不过,派都监李谦博火速去守隰州。李谦博赶在北汉军来之前进入隰州,开始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