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渡江北上,刘良佐跑路
离开南都之前,韩烈与范景文,倪元璐,高弘图,史可法,姜曰广,吕大器等人,进行了一番商议。
进一步商讨了迎驾之事。
倪元璐,姜曰广二人,以及礼部尚书王铎三人,北上济州迎驾。
范景文以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的身份,主持朝堂大局。
而关于韩烈提议的,设立应天和安庆巡抚,加强南直隶的管理提议,得到大家的认可。
虽然大家没有任命权,但拟定黄端伯暂代应天巡抚,黄道直暂代安庆巡抚,负责筹备工作,还是可以的。
其次,最重要的操江水师提督人选,陈子龙权知提督一职,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
夏允彝出任操江水师御史,同样以权知御史一职。
在古代权知是代掌某官职的意思。
因为韩烈,包括范景文等人,都没有权利和资格,直接任命七品以上的官吏。
必须由吏部考核通过,上报内阁商议,呈报皇帝阅览审批,再传达吏部,下达正式公文,亦或者皇帝直接下诏敕封。
这样的任命才符合程序,也才是名正言顺。
权知是一种折中办法,比如前线打仗,来不及汇报,亦或者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让某人临时代掌,这样也就不会耽误事情。
虽然是临时代掌,但在任期时间,权利是一样的。
在南都待了几天,韩烈的收获,显然不小,因为他拉拢了一批实干有才之人。
比如陈子龙,路振飞等人。
其次是吕大器,吴孟明,贺大成投靠他的人。
执掌南都防卫兵马大权的张国维,刘肇基二人,韩烈也特意召见拉拢过。
张国维是文臣,他是崇祯任命的江淮督师,领兵部侍郎,若是韩烈不在,他是有统率南直隶各府州兵马大权。
刘肇基是武将,虽然他是提督南京大校场军务总兵。
但论起权利来,他比张国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韩烈现在掌控了操江水师营,所以并没有想过染指大校场的营兵。
张国维又是一个正派之人,对于大明也是颇为忠心。
如今太子在,这样的人拉拢一下,肯定百利无一害。
但是,想要让他跟路振飞,陈子龙一般,与他同船共度,显然是不大可能。
而且韩烈现在也没有其它想法,现在已经掌控山东,再控制凤阳府,以及应天府,这对于他的朝中布局,继续掌控大权,基本已经足够。
所以他也没有必要,再去费力讨好张国维。
要知道韩烈对高弘图和史可法,也没有去拉拢,因为道理一样,费力不讨好。
四月十九日,韩烈率领中军骑兵营,从燕子矶乘坐操江水师的船只,与路振飞,黄毓祺等人。
包括北上迎驾的倪元璐,姜曰广,王铎等人,渡过长江,一路马不停蹄的回到凤阳城外。
滁州知州黄延才,虽然这次立了大功,但韩烈并没有奖赏他,而是让他继续留守滁州,做好迎候太子车驾事宜。
对此,黄延才也是心领神会。
办好了迎驾事宜,加上这次南京之行的功绩,等太子登基,他升职加官,也就水到渠成。
抵达凤阳城外营地,韩烈在杨衍,王希贤二人率队的迎接下,进入大帐。
而倪元璐的迎驾队伍,韩烈派陈德,率领一千骑兵,护卫他们从宿州,进入归德府,从成武过金乡,返回济州。
路振飞,归庄二人也进了迎驾队伍。
韩烈要启用路振飞,自然需要他在太子面前混个脸熟,这样下一步路振飞出任漕运总督一事,就会更加顺利。
朝堂上的风云变幻,马士英,阮大铖之流下狱,刘孔昭被抄家问斩。
福王朱由崧关押进宗人府,这些事情,目前扬州府的刘良佐,倒是听到了一些风声。
最近刘良佐颇有些惶恐不安,高杰率军攻打鱼台,连日未能有任何进展。
凤阳卜从善被朝廷兵马围困,危如累卵。
黄得功反水,马士英当初承诺,拥立福王登基,江北四镇封候拜将的许诺,不但成空,还成为他阴谋参与谋逆的罪证。
这如何不让刘良佐心中慌乱。
此时原徐州守备金声桓,也在扬州驻扎。
金声桓字虎臣,本是辽阳卫世袭军户。
早年曾投奔毛文龙,并拜毛文龙为义父,一度改名毛士桓。
毛文龙被杀之后,金声桓先后投奔东江总兵黄龙,皮岛总兵沈志祥。
也不知道这小子是不是克主,他投奔黄龙之后,黄龙战死,投奔沈志祥后,沈志祥战败,投降了建奴。
之后金声桓回到关内,跟随左良玉镇压农民起义。
于崇祯十六年升任徐州守备,授副总兵衔。
高杰率军杀入徐州后,金声桓被高杰打败,率领残兵退到扬州城驻扎。
刘良佐本就是护漕总兵,属于金声桓的上司。
为此,金声桓顺理成章,成为刘良佐的从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