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血溅宫殿的大学士
洪武门内,内阁衙门内。
内阁大学士办公议政所在,随着韩烈的诗词,在南都传颂开来。
首辅范景文,也看到了韩烈的诗篇。
“这个韩庆之啊,想不到还有这样的才情,他不考科举,却考武举,倒是有些本末倒置了。”
如今范景文在内阁衙门,与李邦华二人,明显处于夹缝之中。
虽然倪元璐,与二人私交不错。
但高弘图,史可法,姜曰广,王铎四人,作为内阁成员,与首辅范景文,次辅李邦华,难免有权利之争。
毕竟眼下局势混乱,针对“联虏平寇”“联寇平虏”的朝廷战略部署,内阁就分成了两派。
就在京师为官的范景文,李邦华,倪元璐三人认为,联虏平寇的危害,远比联寇平虏危害更大。
首先三人对于建奴的情况,更为了解,认为这些野蛮的女真人,就是才狼虎豹,一旦入关,那就是洪水猛兽。
而久在南都为官的史可法,高弘图显然没有这个认识。
在他们看来辽东弹丸之地,建奴区区百万人口,十万人马,如何与大明亿万人口,百万大军抗衡?
只要借建奴之手,把李自成赶出燕京,大明收复京师可待。
甚至让李自成与建奴两败俱伤,如此大明完全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史可法等人的观点,站在当时的南都来说,以及江南官员来说,那可是高瞻远瞩的计策。
毕竟他们没有上帝视角,又对建奴的情况,并不了解,产生建奴很弱的错觉,完全能够理解。
同样继承了帝位,还继承了历史上朱由崧弘光年号的朱慈烺。
也是态度鲜明支持史可法的联虏平寇策略。
以至于范景文,李邦华两位首辅、次辅,反倒在朝堂有些孤立无援。
倪元璐这个人做人做事,向来公平公正,虽然他认可二人观点,但却不偏不倚,加上他又是东林一派的身份。
两边都亲近他,这倒让他反而过得最惬意。
“唉,韩庆之若在朝,局面也不至于如此啊。”李邦华近来因为朝政之事,彻夜难眠,加上他身体本来就不好。
早年去年年底,他主动辞去保定总督一职,就是因为身患重病。
但先帝崇祯不舍他离任,派御医为他诊治数月,才有所康复。
可这次南下,一路颠簸,加上如今朝局混乱,让他心里憔悴,身体已经是一日不如一日。
现在的李邦华已经七十岁,古稀之年的他,也算是长寿。
到了这个年纪,他并不惧生老病死,只是想到先帝重托,他颇有些愧疚与无奈。
实际上他是十分反对,韩烈去官离朝的,为此他多次上书,请求朱慈烺下诏,恢复韩烈大将军职务。
并且与太师刘文炳,太保巩永固进言,让二人为大将军韩烈说情。
奈何登基之后的朱慈烺,早已经放飞自我,刘文炳和巩永固二人,现在空有三公头衔,却没有执政权利。
大明朝的三公,就是荣誉头衔,是没有参政大权,只享受正一品待遇和荣誉。
包括太傅周奎,也只能靠天天陪在皇帝身边,然后启用身边的‘五犬’,以及投靠他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来把持朝政。
“咳咳咳……”
一句话刚说完,李邦华便发出一阵剧烈的咳嗽声,甚至嘴角都溢出一丝血迹。
“孟暗兄,你这身体,吃不消的话,就好好在家休养吧。”
范景文看着李邦华那骨瘦如柴的身形,连忙给他倒了一杯温茶。
“国事艰难,有负陛下所托啊。”李邦华喝了口温茶,润了润喉咙的他,在范景文的搀扶下,在椅子上坐了下来。
“陛下年少,如今身边都是一群奸佞小人,国事堪忧,老朽如何能够安心休息?”
“老朽这身体啊,时日无多了,趁还有一口气,我一定要再次劝谏陛下,这天下离开了老朽,大明不会有什么损失。”
“可要是没有大将军在,这天下啊,迟早必倾覆。”
李邦华说到这里时,因为情绪的激动,面色潮红的他,再次发出一阵剧烈的咳嗽声。
“孟暗兄,忠心体国,让人敬佩,吾当与你一道,前往养心殿劝谏陛下。”
受到李邦华的影响,范景文也是慨然而起,扶着李邦华,便走出了内阁衙门,朝着紫禁城走去。
内阁衙门内,各衙署内的倪元璐等人,得知消息时,无不是表情各异。
“李孟暗不愧是国之铮臣,可惜了。”
高弘图听到消息,并没有起身离开衙署,而是走到窗前,看着皇宫方向,发出了一声轻叹。
“李阁老一心为公,让人钦佩啊。”
这是姜曰广接到消息,发出的无声叹息。
身为东林集团的人,无论是高弘图,还是姜曰广,包括史可法,他们三人被誉为南中三相。
可实际在弘光一朝,他们无论做人做事,都是在不断地妥协,谁也没有表现出杀身成仁的勇气,也没有展现出过硬的手腕。
从历史的片段来看,东晋南迁时,局面无疑比南明要糟糕。
即便是南宋赵构,也要比南明的局面危机重重。
可东晋和南宋,都在江南延续了百年国祚。
偏偏局面最好,无论是天时,地利,人和都远胜东晋,南宋的南明,却仅仅维持了一年,整个江南就彻底沦陷。
哪怕是后来的隆武,永历也都迅速瓦解。
这里面就不得不旧事重提,那就是大明文官集团,尤其是江南东林集团,自私自利,只顾自家利益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