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调兵遣将,封锁道路
崇祯十七年,十月十三日,临清关,东昌府,济南府失守的消息,如雪片似的传到了徐州城。
虽然这个时候,太子朱慈烺已经登基,并确定了年号为弘光。
但新帝年号,一般在次年启用,故而今年仍然以崇祯为年号。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为公元1644年。
而这一年,在大明的国土上,一共有四个年号。
分别是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爱新觉罗福临元年;大顺永昌元年李自成年号;大西天命三年张献忠年号。
清军南下的消息,早在数日前,韩烈就接到消息。
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黄得功坐拥三万人马,还有坚城临清关在手,手下将领兵马,竟然没有抵抗就投降了。
“果然,相比起拥有天命眷顾的势力和人,没有命运眷顾的人,即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有可能徒劳啊。”
得知临清关三万人马投降,黄得功不知所踪的消息。
韩烈也不由发出了一声叹息。
很显然这个时代,是有天命存在的。
后金建奴就是被天命眷顾的人,凭借不到一百万人的种族,他们却仅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统一了中原。
就连不可一世的李自成,张献忠这样在大明朝,围追堵截耗费十余年之力,都打不死的小强。
在建奴入关之后,仅仅一年时间,拥兵百万,年仅四十岁出头的李自成,就兵败九宫山,死于几个巡山小卒之手。
坐拥巴蜀天险之地的张献忠,帐下更是拥有两蹶名王的名将李定国,孙可望这样大将的大西军,也在建奴兵马面前土崩瓦解。
包括当时明明拥有江南民心的南明朝廷,江北四镇加上南都,江浙三十万大军,还有长江天险的情况下。
却被多铎率领的十万人马,杀得血流成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甚至,左良玉这个大明最强‘藩镇’,号称拥有八十万大军的强大势力,竟然毫无抵抗,便投降了建奴。
这一桩桩,一件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就是在明末发生的。
以至于建奴鞑子,后来在史书上吹嘘自已‘女真不满万,满万则无敌。’
可实际的情况,却是入关后的建奴兵马,基本与明军没有发生什么大战。
江北四镇,高杰死后,李成栋等人在徐州投降,刘泽清,刘良佐在淮安,凤阳投降。
黄得功率领的兵马,在庐州,芜湖惨遭背刺,几乎没有做出太多反抗,就因为黄得功战死,所部人马尽数投降。
清军入关之后,唯一一次大战,就是发生在河南的怀庆府。
这场大战实际还算不上多大规模,因为怀庆之战,只是大顺军制将军刘芳亮手下一名果毅将军,率领的一万人马。
全歼了清军的梅勒额真,署怀庆总兵金玉和,率领的一万多地方驻守部队。
杀死了副将常鼎、参将陈国才诸将,从而引发了建奴高层的怒火。
故而史学上有一个说法,怀庆之战,在一定时间,改变了建奴战略部署。
因为当时建奴朝廷布局是两路南下,英亲王阿济格攻打山西和陕西,豫亲王多铎攻打山东,夺取中原。
进而两路大军继续南下,一路打湖广,一路打江淮。
但因为怀庆之战的失败,建奴摄政王多尔衮,以及朝廷高层官吏,迅速调整了战略部署。
让多铎收拢兵马,暂缓攻打山东,转而与阿济格汇合,先取河南,会攻陕西,夺取长安,逼迫李自成逃亡湖广,最终兵败九宫山。
而这个空间段,足足持续了半年之久。
可当时的南明朝堂在做什么呢?
答案是他们在内斗,而《南明史》也清楚的记载了朝廷的内讧。
故而后人在看到这段历史时,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那就是‘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
但凡这段时期,南明君臣能够上下一心,收复山东控制权,联合李自成的兵马,对建奴展开一些反击。
也不至于弘光政权,建立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
可以说结合明末历史,南明朝堂上的种种操作,也难怪后人都会大骂亡国者,东林党人也。
事实上东林党人最大的祸害,不是他们贪赃枉法,不是他们结党营私,而是他们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国家生死。
一味的争权夺势,只要是不符合自已利益的国家政策,他们就反对。
凡是竞争对手提出的对策,不论好坏,他们就反对。
总之,不论对错,只要我不高兴,我就反对。
这就是朝堂之上现状,这样的朝廷,要是不亡,那才是怪事了。
相比起建奴后金朝堂,虽然也有内斗。
但是他们君臣上下,在大事面前,却是上下一心,一致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