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史可法提出要把陈长林带在身边,招赘入门时,韩烈没有反对,只是约谈了陈长林。
当时韩烈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你我相识与微末,你和老罗(罗平安),虎子(郭虎)都是我的兄弟。”
“留在我身边,我不会亏待你。”
“史阁老乃名门之后,又是当朝大学士,是我们值得信任的盟友,他看重你,说明你足够优秀。”
“无论你做什么选择,我都支持你。”
陈长林在淮安跟随史可法三个月,对于史可法的人格魅力,他也是由衷敬服。
但要是让他背叛韩烈,显然是不可能。
原本他是准备拒绝史可法的好意,但在听了韩烈的话后,他却突然决定,要留在史可法家中,做这个上门女婿。
至于他为什么会这么选择,他没有跟谁解释原因。
直到多年以后,他才说出实情,而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韩烈说史可法是他的盟友。
盟友就是合作伙伴,却没有从属关系,也可以因为利益结盟,也可能因为利益而背盟。
陈长林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不认为留在韩烈帐下,能够起到多大的重用。
相反,留在史可法帐下,他就可以把这个韩烈认为盟友的人,牢牢的拴在韩烈的身上。
不得不说,陈长林对于韩烈的知遇之恩,以及忠诚之心,苍天可鉴。
第一批入学讲武堂的军中将领,主要是神武军,神机军,万骑军三军的将领。
现阶段负责讲学的人,主要是万骑军总兵崔定国,副总兵张国柱,王遵坦,陈德。
万骑军虽然人数最少,但军中几员战将,都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
崔定国边军出身,陈德也是将门之子,张国柱是个野路子,但铁头将军的名号,却不是盖的。
人送外号张铁头,打仗勇猛,悍不畏死,这就是张国柱的作风。
王遵坦出身名门世家,其父做过前朝宰相,祖上世代为官,可他却做了将军。
一个文弱书生,却闯出了书生儒将的名号,可见他的能力与本事。
他们四人作为讲师,自然敢有异议。
除了他四人外,神武军主将张名振,李之芳二人,也是讲师成员。
张名振是文武双全,兵法韬略,样样精通,加上几十年的生活阅历,以及军中经验,他这个讲师自然是名副其实。
李之芳是举人出身,又是韩烈身边的参军出身,无论是军事指挥,还是军事理论,亦或者思想工作,更是无人能够出其右。
现在他是神武军右军参将,也是讲武堂的副山长,主管讲武堂一切事物。
韩烈这个山长,实际是个挂名之人,主要事务,还是李之芳在负责。
除了这些人外,宋应星,毕懋康,毕懋良,汤若望四人,也是讲武堂的讲师之一。
宋应星和汤若望主讲科学,比如天文地理知识。
毕懋康,毕懋良兄弟,主要讲解火器知识。
而二人的几个儿子,毕熙志,毕熙仲,毕登辅,毕登翰等人,还有一帮徒子徒孙,现在依旧还在微山湖各岛负责火器制造。
韩烈军中的火炮,神机火枪,炮弹,子弹都在微山湖之中生产制造。
目前微山湖各岛之中,拥有三万多人口,这些人一部分打渔为生,一部分以船只运输弹药,一部分负责火器局生产。
基本上可以维持自给自足状态,整个微山湖内各岛,俨然成为一座海上城市。
韩烈最近每两天,都会来讲武堂讲一个时辰的课。
他主要讲的不是兵法韬略,也不是指挥作战,而是思想课。
一间偌大的教室内,坐满了听课的学员,六十个座位没有一人缺席。
第一排坐着的学员,赫然是神机军主将罗平安,左营参将王进朝,。
前营参将姚成,右营参将李元忠,后营参将刘文昭。
还有左营游击将军秦光福,等各营游击十余人,千总四十多人。
基本上这堂课上的学员,都是神机军中的中高级将领。
韩烈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创办彭城书院,江淮讲武堂呢?
原因很简单,他需要培养自已的班底和嫡系。
只有拥有一支属于自已的班底,绝对忠心自已的嫡系人马,他才能真正的做到百折不挠。
哪怕是打了败仗,受了挫折,只要嫡系和老班底在,韩烈就可以卷土重来。
做到屡败屡战,最终走向胜利。
前秦淝水之战,前秦天王苻坚,统军八十万南征,淝水之战失败后,为何一蹶不振,庞大的王朝灰飞烟灭?
又如后汉三国官渡之战,袁绍百万大军,败与曹操之后,势力土崩瓦解?
再比如眼前的大顺闯王李自成,山海关一战,好不容易占领的燕京失守,仅仅不到一年身死国灭?
归根结底,就是他们没有稳固的班底和嫡系人马。
花费三五年时间,以思想教育武装起一支属于自已的班底,嫡系人马,对于如今才二十多岁的韩烈来说,那根本不是问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全体起立,欢迎大将军为我授课。”罗平安出身军户,这些年跟随韩烈,一步步做到总兵的位置,固然有努力和天赋加成。
但要没有韩烈的扶持,他这辈子也就只会是一个军户。
这就是一个人的气运,以及跟对人的成败。
后世有句自嘲的话,韩烈是认为有道理的。
那句话是这么说的,方向不对,努力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