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按兵不动,诱敌进攻
一连串的军报,让阿济格美好的心情,瞬间跌到谷底。
“回禀殿下,明军在城北黄浒河北岸停下了脚步。”
当最新的敌情,送到案头时,阿济格黑着脸,立马问道。
“黄浒河距离战场,还有多少路程?”
巴牙纛章京阿哈旦,立马回道:“还有二十多里。”
“不过黄浒河连通长江,河面宽阔,虽然可以横渡,但眼下即将进入隆冬,河水冰冷,渡河需要面临不小的风险。”
“嗯,你的意思是说,明军停下来,是因为黄浒河的原因?”
阿济格眉眼一挑,皱眉问道。
“河面上没有桥梁吗?”
“回禀殿下,黄浒河上有三座桥梁,都可以渡河。”
这会沈志祥在旁回道。
几人说话之间,又有斥候来报。
“回禀殿下,明军在黄浒河北岸扎营,并且派出人马,毁坏了黄浒河上的渡河桥梁。”
当这个消息传来,衙门大厅上的所有人,无不是一惊。
“殿下,看来明军意识到,我们急于求战,这是在等待我们主动进攻啊。”
沈志祥的脸色凝重,抬头看着阿济格。
“继续派人探查敌情,把军报送给平西王,让他带人上去查看敌营情况,看看是否可以趁明军立足未稳,抓到突袭机会。”
阿济格知道最坏的结果出现了,但现在他别无他法。
如今周边城池尽数被明军占领,他唯一的活路,就是击溃眼前的明军。
黄浒河北岸,一处耸立的山坡上,韩烈在吴六奇的和刘楗等人簇拥下,举起手中的千里镜,正在远远观看着南岸的情况。
而这时,神武军,神机军两军,也开始北岸开始扎营,亲卫营则在两军后方的山坡下开始安营。
站在山坡之上的韩烈,由高处往下方平原望去,除了空旷的平原地貌外,并没有发现敌人踪迹。
实际也是如此,因为此刻吴三桂率领的人马,还远在二十里外的东部平原上扎营。
千里镜虽然叫千里镜,但它真看不到二十里外的物体。
“启禀大将军,清军主力在繁昌城中扎营,主力摆放在东门城下,两翼山林之中,隐有伏兵踪迹。”
很快前方的斥候营千户王德,把打探到的敌情,向韩烈进行了汇报。
“我知道了,继续探查。”韩烈颔首之余,又对孙平吩咐道。
“你率一队斥候,向宁国府,太平府方向渗透,我现在需要知道后方情况,最好是与万骑军取得联系。”
“卑职遵命。”孙平拱手一拜,带着一个小队的斥候,很快便离营而去。
大军扎营之际,张名振,罗平安几个大将,随后也赶到了山坡上,韩烈的临时大帐。
“你们几个不在军前忙活,跑来我这做什么?我这里现在同样没有酒菜招待你们。”
见到张名振,罗平安,李之芳,宋奎光到来,韩烈笑着打趣了几人一句。
“大将军,可是冤枉末将等了,我们是来给大将军送鱼的。”
罗平安说话之间,拍了拍手,立即有两名士卒,抬了一筐新鲜的鱼进来。
“草鱼,鲤鱼,还有鲶鱼?”
韩烈看着这些活蹦乱跳的鱼儿,看着几人问道:“你们这是挖了老百姓的鱼塘?”
“大将军,这可是犯法的事情,咱们可不能干。”
罗平安立马否认说道:“是弟兄们在河岸边上,挖掘工事,阻断了几条灌水沟渠,从中抓到的鱼。”
“怕是有两三千斤鱼呢,够弟兄们吃一顿了。”
“哦,竟然还有这样的收获,这算是意外之喜了。”
韩烈高兴之余,随即让李师膺带人,把鱼抬下去,让伙夫房烹煮。
“大将军,我军在北岸,劳师动众,修筑工事,构筑炮台,万一清军不来进攻,岂不是白费力气?”
说完鱼的事情,张名振犹豫了一下,说出了心中的想法。
而这才是他们几个来的真正目的。
“你们尽管修筑工事,清军若是不来,那是我的事,与你们无关。”
韩烈态度坚定的回答之余,严肃的说道。
“但是,工事你们必须挖掘到位,前沿的壕沟,要能够做到陷马,纵横的环形工事,要能够相连起来。”
“后方的炮队,炮口要能够锁定河面,你们两个军,八万人马要形成三排攻击队形。”
“东西长十里,一字排开,彻底被这片平原地带封锁住,牢牢把敌军挡在黄浒河南岸。”
“末将等遵命。”张名振,罗平安几个连忙拱手应道。
“大将军,末将还有一事不明,请大将军解惑。”张名振作揖一拜,看着韩烈问道。
“有何不解?但说无妨。”韩烈表情轻松的说道。
“既然大将军,认为清军主力会掉头于我们决战,为何咱们先进繁昌,占据有利地形?”
“亦或者退守铜陵县城,依托城池与清军作战呢?”
张名振从池州出发时,就一直被这事所困惑。
他与李之芳和王辅臣都讨论过,但都没有明白韩烈的真正意图。
同样,罗平安和中军副将宋奎光,也讨论过这事。
在他们看来,无论是进驻繁昌,或者镇守铜陵,应该都能够达到与清军决战的目的。
而且还能占据更大的优势。
如今大军列阵原野平原地带,依托黄浒河根本挡不住敌人的进攻。
这么做的意义,等于把自已弱点,暴露在敌人面前。
韩烈一脸平静的抬起头,看着大家的目光,缓缓说道。
“首先,我并没有十足把握,敌人一定会掉头,与我们决战。”
“所以,我们必须向敌人逼近,才能迫使他们掉头,与我进行决战。”
“其次,铜陵虽然利于防守,但却根本挡不住敌军的突围。”
“如果我军驻防铜陵,清军若是无心决战,就可以分批绕城突围,很容易就突围离开。”
“我们根本拦不住,一支一心想要突围的精锐大军。”
“至于为何不先一步进驻繁昌,有两个原因,一是示敌以弱,二是把敌人牵制在这片区域。”
“你们看看这片区域,南面和西面都是连绵的山脉。”
“东面和北面是平原,水网密集,再往西走是长江,往南深入是更茂密的五华山山脉。”
“东面方向是芜湖,是太平府。”
“北面则是我们阵地,也是前往铜陵,南陵,青阳各县的必经之路。”
“只要封锁住黄浒河北岸阵地,清军想要突围出去,就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
“而黄浒河虽然不是天险,也无法阻挡清军渡河。”
“但是,你们别忘了,现在已经进入隆冬,往后的每一天,温度都会下降,河水的温度只会越来越低,但却不会结冰。”
“人马可以渡河不假,但冰冷刺骨的河水之中,走上一遍,不说要命,但对身体的伤害是巨大的。”
“试想,我们要是现在进驻繁昌,清军一旦攻城失利,会这么做?”
“他们必然退回芜湖和太平,亦或者转道宁国,两军就会陷入你追我赶的拉锯战中。”
“可这片平原地带,易攻难守,清军看到我们在这里拦截,定然会扑上来。”
“一旦大战打响,根本是停不下来的,他们只有硬着头皮,向我们猛攻。”
韩烈一番解释,可谓是把敌我双方态势,分析的丝丝入扣。
选择在繁昌与敌军决战,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一场决定生死的大战,不可能拍拍屁股,就能决定。
很快,三天时间过去。
神机军和神武军在黄浒河北岸,纵深五里,东西走向十几里的平原地形上,挖掘修筑了一条,足以抵挡大军冲锋的工事。
当然,亲卫营的两万五千士卒,也轮番参与到挖掘修筑工事之中。
从徽州,池州,广信,饶州各地征募的三万多民夫,沿途负责给韩烈的大军运输军需物资。
徽州知府金声,守备马应魁,副将楼挺,全权负责池州和徽州境内的护卫运输事宜。
衢州兵备道熊开元,衢州镇总兵王之仁,负责江西境内的护卫运输事宜。
目前的钱粮主要由浙江,以及福建和江西供应。
不过出征之前,韩烈曾下令,在池州和徽州囤积了两个月粮草所需。
虽然两地的粮草,在征战江西期间消耗大半,但却也给如今的战争所需,减轻了不少压力。
韩烈的大军迟迟不动,并且在北岸扎下营寨,摆出一副打算长久坚守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