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张献忠的义子,陈子龙成就
豪格与阿济格之间的矛盾,更是由来已久。
二人都是性格莽撞之人,阿济格仗着叔叔这个长辈身份,在豪格少年时代,就没少欺负他。
长大之后,因为豪格生母地位不高。
阿济格的母亲却是老奴努尔哈赤的大妃,可没有嘲笑豪格出身。
甚至前年皇位继承之争时,阿济格就公开叫嚣,说豪格母亲不过是一个奴隶,奴隶的儿子不配做大清的皇帝。
满洲女真人可是有严格的身份等级的。
豪格身为皇帝的庶长子,生母出身低微,他不做皇帝,作为皇子王爷,顶多就是待遇不如嫡长子。
但要是想要做皇帝,这个出身被人攻讦,却是难免的。
而豪格的短板,也正是这一点。
其母出身海西女真乌喇纳喇氏,同属女真三大部族,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期间,海西女真各部,与建州女真有功多次血战。
而豪格的母族一家,最后更是被努尔哈赤覆灭,而在那场覆灭之战中,礼亲王代善先后杀了豪格的外祖父和舅舅全族。
也就是在此之后,豪格的母亲乌喇纳喇氏,嫁给了皇台极。
并且为皇太子生下了豪格,以及一个夭折的弟弟和一个妹妹。
但那个时候的皇台极,还是后金贝勒,等到努尔哈赤死后,皇台极继承后金汗位。
豪格母亲的确已经去世,并且因为母族覆灭,连追封都没有获得。
即便是在生前,一度受到皇台极宠爱,生下长子和次子,包括一个公主。
可作为战败方,在女真那就是奴隶出身。
加上母族乌喇纳一族全族覆灭,豪格这个庶长子,也就失去了母族一方的势力支持。
这一点也是豪格争夺皇位失败的致命弱点。
别说在游牧民族那样的部落,即便是在中原王朝之中,外戚势力一直都是左右朝堂关键势力。
豪格性格缺陷严重,又没有母族支持,而且他还十分讨厌汉人,认为汉人过于软弱可欺,这就导致朝中的汉人文官,也都十分反感他。
也正是有这么多致命缺点,最终导致豪格不但失去皇位,还被幽禁问罪,落得个英年早逝。
“主子,英亲王毕竟是我大清亲王,他为国捐躯,不可侮辱。”
一旁的启心郎,护军统领索尼,是满洲正黄旗人,对于执掌镶黄旗旗主的豪格来说,他属于旗下奴才。
这也是他支持豪格的原因。
奴才不支持主子,难道要背主吗?
同样,鳌拜也是满洲镶黄旗人,这也是他支持豪格的关键。
不过豪格死后,两黄旗被顺治帝掌握。
这也是索尼和鳌拜,最后成为康熙辅政大臣的重要原因。
因为他们是顺治福临的奴才,辅佐少主登基,再正常不过。
康熙初年的四大辅臣,除了鳌拜和索尼外,遏必隆也是镶黄旗的人。
只有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而且还是多尔衮晚年的亲信之一。
但是这厮,却因为第一个告发多尔衮谋反之人,从而为顺治帝清算多尔衮找到借口,从而获得重用。
而这个时候,这几个人,都在豪格的军中。
遏必隆现在还只是一名甲喇章京,相当于明军五品千总。
而苏克萨哈则只是一名牛录额真。
二人都不过二十多岁的稚嫩年纪,只有索尼年龄最大,已经四十岁,而鳌拜也才三十岁上下的的年龄。
对于索尼的话,豪格还是听得进去。
原因索尼跟随他多年,其次索尼家族势力很强大。
他的叔父希福可是弘文院大学士,名副其实的朝中实权派人物之一。
而索尼之父赫舍里硕色,也是哈达部第一批追随皇台极的女真部落。
虽然如今硕色早逝,但赫舍里一族在朝中的实力,依旧不可小觑。
希福的几个儿子,都是两黄旗的统领,执掌皇宫禁卫,那是皇太后和皇后的一等侍卫。
包括索尼的长子噶布喇,如今也都在紫禁城担任侍卫。
历史上的噶布喇可是妥妥的国丈,康熙的第一任皇后,以及平妃都是噶布喇的女儿。
著名的康熙废太子胤礽,就是他的孙子。
而康熙时期最有名的大臣索额图,就是索尼的第三子,也就是噶布喇的三弟。
可以说索尼这个家族,在顺治和康熙两朝,称之为第一外戚勋贵,也是名副其实的。
在索尼的劝说下,豪格收敛了幸灾乐祸的态度,看着地上的星讷说道。
“起来吧,以后你就留在本王帐下,好好当差。”
“喳!”星讷这才磕头应道。
“鳌拜,都类立即点起满蒙汉两黄旗人马,随我奔赴武昌。”
虽然在人情世故上,豪格确实莽撞轻慢,但在军事上,他的能力丝毫不亚于阿济格,甚至勇武上还要墙上三分。
攻下成都,射杀张献忠后,豪格收降了十万降兵。
不过这些人马,豪格并没有收到麾下,而是交给了汉军都统蔡士英,祖大寿等人统率。
随着朝廷圣旨下达,蔡士英出任四川总督,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川封疆大吏。
豪格也就没有在成都逗留,而是率领旧部两黄旗的三万人马,从汉中直插郧阳,日夜兼程奔赴武昌而来。
然而,这个时候,张献忠余部势力,经过一个多月的休养生息,却在长江边上的泸州死灰复燃。
位于长江北岸的泸州,隶属四川布政司,下辖江安、纳溪、合江三县。
附郭江安县在长江北岸,纳溪和合江位于南岸。
十一月十六日,也就是豪格离开成都前夕。
原张献忠膝下义子,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在合江歃血为盟,打出为父报仇,抵抗建奴的旗号。
“诸位兄弟,父皇建国大西,不幸崩于军中,你我兄弟当勠力同心,扛起父皇的旗号。”
“为兄不才,年长几岁,还望诸位兄弟能够支持我,代掌国主一事,诸位兄弟皆可为大将军,不知诸位兄弟以为如何?”
三十出头年纪的孙可望,少年时代就被张献忠收为义子,为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立下赫赫战功。
更是在张献忠立国后,与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三人封为四将军。
并且为四将军之首。
孙可望身为大西政权的平东将军,无论是身份地位,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且孙可望相貌堂堂,心机深沉,善于察言观色,平日里不但张献忠对他信赖有加。
大西政权的一众将领,对这位义子之首,也是颇为敬畏。
如今张献忠已死,子嗣也都死在了乱军之中。
孙可望从成都败退之后,一路收拢了五千溃兵。
加上李定国几人,也收拢了几千溃兵,现在合江城中,有上万人马。
这么多人马,肯定是需要一个领头羊的,不然各自为战,就算不被清军剿灭,也会四分五裂。
孙可望召集兄弟几个,自荐代理大西国主,让几位兄弟做大将军。
这事倒也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大哥继承父皇遗志,反清报仇,臣弟没有意见。”面色坚毅,目光如炬的李定国,权衡利弊之下,率先表态支持。
“但是如今我们兵微将寡,若是再自称皇帝,建奴那边倒是无所谓,可大明那边,势必也会把我们视作敌寇。”
“臣弟建议,大哥自称大西王,号召云贵川的大明人马,共同抗清。”
“如此必可大涨我军声势,也可以减小大明的敌意,为我们壮大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李定国为人果敢勇武,性格耿直,在军中颇有人望,而且颇有政治头脑。
为此,常常让孙可望颇为忌惮,对于他提出的建议,孙可望虽然心中不喜,但却不得不承认,他说的很有道理。
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是自称了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