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喜讯不断返回京城(2 / 2)

🎁美女直播

韩烈起身对着李元忠叮嘱道:“姐夫啊,后天上午,烦请您带上大姐和外甥到这里来聚一聚,许久未见姐姐和外甥,甚是想念呢。”

“今天我方才刚刚进城,这两天必然俗事缠身,实在是分身乏术,难以抽出时间来好生招待你们一家人了,还望姐夫多多谅解呀!”

听到韩烈的这番话,李元忠微笑点头,表示自已完全能够理解,并回应道:“庆之不必挂怀,我定会向春娘说明情况的,你尽管先去处理那些繁忙的要事便是。”

随后,韩烈留下大队人马,仅率领五十余亲卫骑兵,与孙思克、刘楗等几位将领一同离开了大营,径直朝着大将军府策马疾驰而去。

不多时便抵达了大将军府。

此时,参军府的长史黄毓祺,连同众多幕僚们早已恭候多时,一见韩烈归来,他们立即齐声高呼:“恭迎大将军回府!”

“诸公不必多礼,回府叙话便是。”

韩烈不在京城的时候,大将军府上所有来来往往的公文信函,皆是由这位长史黄毓祺亲自带领着各曹主事官吏负责接收、整理,并及时传递给远在外地的韩烈知晓。

不仅如此,朝廷中的大小事务,每天也都会经由参军府派出的信使以书面形式详细地向韩烈进行汇报。

现如今韩烈在南都和徐州都有大将军参军府,形成了南北两套行政班子。

徐州的参军府以贾开宗为首,南都的以黄毓祺为主,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韩烈的大将军府,坐落在洪武门外宫城一角,这座府邸是原忻城伯赵之龙的府邸。

分为前后左右四座院落格局,大将军参军府,在左院落办公。

进入前院大门,韩烈让随行的董小宛前往后院,他则与一众署官来到参军府,听取了黄毓祺,以及六曹主事的汇报。

“诸公辛苦了,这一年来,大家任劳任怨,工作卓有成效,吾心甚慰。”

“黄长史,你是礼部的侍郎,为国举才,是你的责任。”

“诸公的品性才华,完全可以胜任更重要的职务,你不妨向吏部和内阁,呈上一封举贤令。”

“让诸公能够兼任六部各府院的官衔嘛。”

“这样即可为国举才,又能回馈主公的辛苦所得,咱们既要做好工作,也不能像牛马一样,没有身份地位的提升,又何来积极性呢?”

“我韩烈向来唯才是举,举贤不避亲,诸公只要尽心尽责,把工作做好了,我不敢保证大家荣华富贵,但至少可以为诸公入朝为官铺平道路,从而谋取一个光辉灿烂、前途无量的大好前程。”

韩烈这话倒不是画大饼,事实上原参军府的几位六曹主事,就比如先前的兵曹主事顾炎武,还有吏曹主事孙枝蔚以及礼曹主事杜濬等等一干人等。

就去年的时候,他们被调任到各个军队之中去担任监军使一职。

经过这一年多来的历练与努力,如今他们当中官阶最低的也已然跃升至正五品。

而那些升迁速度较快的佼佼者们,更是已经身居从三品这样令人瞩目的要职。

但是留在参军府的主事们,如今却仅仅只是从七品的小小幕僚而已。

特别是当韩烈这位大将军不在幕府期间,他们手中所掌握的权力也就局限于大将军府这么一块儿小小的地方罢了。

不过好在唯有长史黄毓祺与众不同,他除了担任参军府长史之外,还兼任了礼部右侍郎这一要职,其官阶可是高达正三品。

“卑职等在此衷心感谢大将军对我等的大力提携和关爱之情啊!”

户曹主事余怀为首的六曹主事等人,在听到韩烈的许诺时,一个个激动不已,赶忙站起身来,毕恭毕敬地向韩烈行礼拜谢。

毕竟对于他们而言,如果真能以大将军参军府主事的身份兼任朝堂官职,最起码也是个正六品的主事吧。

相较于现如今自已所担任的这个参军府主事来说,尽管二者在官职名称方面毫无二致,但在品阶之上却是足足相差了整整三个品级呢!

结束了参军府会议后,韩烈刚准备前往内阁衙门,拜访各大大学士。

锦衣卫指挥同知,兼任北镇抚司谢山,赶来了汇报。

“上车,我们路上聊。”韩烈在谢山行礼之后,招手让他上了马车。

在京城出行,韩烈习惯乘坐马车,目的是为了低调。

京城之中,文武百官众多,即便是韩烈,公开场合向来表现都是谦和恭敬,毕竟人言可畏。

“主公,关于京城散布您谣言,造谣您有不臣之心,欺君罔上,擅权**之人,经过北镇抚司的调查。”

“抓捕了一百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被建奴收买的牙人,只有二十余人是建奴潜伏的奸细。”

“现在这些人都已经被抓捕,并取得了确切的证据。”

“不过这事影响不小,都察院的言官,为了扬名立万,借机上奏,不但上奏弹劾您,这些人您看怎么处理?”

奸细和散布谣言的人,锦衣卫缉捕审讯处置都没有问题。

但是都察院的御史言官,他们弹劾韩烈,谢山虽然有监视权,却没有抓捕权。

“抓强监视,只要在法理之中,你们不得抓捕处置,不可越权。”

韩烈思虑之下,对谢山做出了指示。

“另外,要防范建奴派出刺客,确保朝廷官吏的生命安全。”

“这事不容忽视,要是出现意外,拿你是问。”

“卑职明白,锦衣卫的校尉,力士不说把京城布控的水泄不通,但也绝对不会让敌人有机可乘。”

谢山正色的回道。

车马缓缓前行,韩烈与谢山一路交谈,直至马车抵达内阁衙门外,谢山这才悄然下车离去。

内阁衙门内,一众大学士虽然知道韩烈今日回京的消息。

但他们毕竟是当朝宰相,身份地位摆在那里,自然不需要亲自出迎韩烈。

“我等见过梁国公。”

韩烈进入内阁衙门大厅之时,闻讯的内阁首辅倪元璐,带领史可法,孙传庭,路振飞,曾樱,吕大器,姜曰广,张慎言等一众大学士,上前见礼问候。

作为内阁大学士,倪元璐等人的品阶,要么是从一品,要么是正一品,他们的官阶,再称呼韩烈为大将军,则是属于降低了韩烈的身份。

征虏大将军在明朝是正二品武官,与左右都督同品阶。

国公爵位,则是属于超品,故而朝中大臣,尊称韩烈梁国公,才是敬重之意。

“诸位都是宰辅有礼了。”韩烈微笑颔首,拱手向众人回礼之余,率先走向倪元璐关心的说道。

“首辅大人,听说最近身体欠佳,您老是国家柱石,切不可过份操劳啊。”

“有劳国公挂念,如今好了不少。”

倪元璐年岁在内阁之中,并不算年龄最大的,但身为内阁首辅,中极殿大学士,统领朝政的他,身上责任重大,这一年来也是苍老了不少。

“那就好,那就好,请入座叙话。”韩烈见他精神面貌还不错,也知道他所言不虚,遂拉着他的手,在左上首而坐。

“史阁老,伯雅先生,都入座吧。”

紧接着韩烈看向史可法和孙传庭等人,依次而坐。

内阁衙门之内,倪元璐和姜曰广二人属于中立派。

史可法和张慎言二人又都是亲近韩烈的关系,所以对于韩烈的主张,也是一贯支持。

另外几人,如兵部尚书孙传庭,礼部尚书路振飞,工部尚书曾樱,吏部尚书吕大器四人,则是韩烈在朝中的代言人,也是韩烈的忠实铁杆。

也正是有四人在朝,加上史可法和张慎言的支持,韩烈即便不在内阁任职,一言一行,却能够左右朝堂局势。

“诸位阁老,秋收在即,今年的江南地区,据我所知,收成都不错。”

“不知财政情况如何?可否支撑北伐中原,收复京城的军费呢?”

抿了一口茶的韩烈,面露微笑的看着众人,直接问出了他现在最关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