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历末年,山西布政司的人口记载高达五百万,大名府周边各府州人口,也有三百六十万。
河南的人口更是高达千万。
但在洪承畴主政三地后,总人口只有八百万余万。
人口的锐减,在农耕文明时代,无疑代表着生产力下降,经济衰退。
但是凡事有利自然有弊。
明末天灾人祸不断,大明各地贪官污吏横行,苛捐杂税繁重,土地兼并严重,人口越多,饥民也就越多,农民的土地也就越少。
这就导致了天灾人祸不断。
但自今年开始,也就是公元1646年以来,持续了几十年的小冰河周期开始减弱,北方的干旱和冰冷灾害减少。
加上地方官吏遭到整顿,人口减少,各地土地自然也就多了出来。
洪承畴利用这个机会,重新丈量土地,分配给百姓耕种,废除了明朝的三饷赋税。
加上气候的回暖,自然灾害的减少,北方三省的生产和经济,短短的大半年时间,就得到一定的复苏。
整个粮食产量,在人口锐减一半的情况下,不减反增,竟然达到崇祯初年生产总值。
这一点,虽然是洪承畴的施政功劳,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满清天命。
关于小冰河时期天灾,从万历年间开始到崇祯末年一直存在记载。
而到了顺治入关之后,逐年减弱,这个天文现象是存在的。
这点就好比东汉初年的光武帝刘秀,有着大魔导师的天眷之子说法,多少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崇祯年间的天灾,是不争的事实,固然有人祸的原因,但要是没有遇上小冰河时期的天灾,李自成和张献忠也不可能轻易死灰复燃。
崇祯皇帝也不至于,这么容易亡国。
也正是这个奇异的自然现象,造就了天命所归的说法。
“洪大人,自入秋以来,我们潜伏在山东,徐州各地的探子,陆续汇报了一个情况,明军人马正在各地抢收粮食。”
“而且运河之上,往来运输的船只也增加了不少。”
“下官推测这是明军在储备钱粮,怕是要展开新一轮军事行动。”
时任满洲正黄旗都统,河南巡抚的谭泰,在接到各地探子汇报的情况后,第一时间来到洪承畴的总督府。
“过两天就是重阳节了,重阳过后,秋收结束,寒冬将至。”
“冬季虽然寒冷,但也是征战的最佳时机,明军这一年来,一直在大力发展农耕,休养生息。”
“韩烈此人志向不小,所图甚大,我们派出前往南都散布谣言的密探,不但没有造谣中伤他,反而损失殆尽。”
“由此可见,此人已经牢牢把持住了南明的军政大权。”
“现在要想击败他,也只有在战场之上了。”
“眼下豫亲王在京城辅政,征南大军一分为二。”
“博洛贝勒出任征南大将军,率军十万屯驻在睢阳城。”
“尼堪贝勒出任定远大将军,率军十万屯驻在大名府。”
“你我手中的汉军营,虽然有五万人马,但分散在各地,开封只有李际遇的两万人马可用。”
“一旦战争打响,我料明军必然会三路齐出。”
洪承畴这话一出,谭泰迟疑的问道。
“洪大人此言怎讲?何谓三路齐出?”
洪承畴缓缓起身,走到挂在墙壁上的地图前,抬手指着地图上的三个地名说道。
“睢阳,开封,东昌三地,必然是明军主攻方向。”
“睢阳为佯攻,开封为主攻,东昌牵制,此为三路齐出。”
“如今我们的虚实,明军必然了如指掌。”
“我若是韩烈,必然调动山东各路兵马,在黄河南岸虚张声势,牵制大名府的我军主力之一。”
“其次,派一军佯攻睢阳,拖住睢阳我军令一主力。”
“然后派重兵攻打开封,开封易攻难守,一旦拿下开封,就可以把我军两大主力一分为二。”
“从而集中兵力切断睢阳钱粮运输,逼迫睢阳守军突围,进而围歼之。”
“当初朝廷陈兵方案,我是不赞成的,奈何豫亲王态度坚决,回京时又抽调了十万人马回京。”
“这就导致开封兵力不足,成为防守薄弱点。”
谭泰闻言皱眉说道。
“洪大人既然看出问题,难道就没有破解之法?”
“下官以及河南的五万汉军人马,都愿意听命洪大人调遣。”
“博洛贝勒和尼堪贝勒,与下官关系不错,下官可以从中协调,三方配合作战,建立一条攻守防线,未必没有取胜契机。”
“谭大人所言深的我心啊。”洪承畴感慨的笑道。
“大清有谭大人这样的忠直之臣,何愁不能荡平天下呢?”
“还请谭大人随我上书朝廷,请调亲王前来开封坐镇,居中指挥。”
“然后调动河南各路兵马,巩固开封防御。”
“由谭大人前往睢阳和大名府,协调三路攻防配合。”
“只要我们牢牢守住睢阳、开封,东昌,与明军打一场消耗战,明军必定不攻自破。”
“到时候我们寻找到战机,一举拿下徐州、兖州,则可以拿下山东,一旦占领山东,徐州。”
“江淮将会无险可守,江北之地,将不复为南明所有。”
“然后关中大军下湖广,两路齐头并进,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虽然去年阿济格战死铜陵,年初豪格战死襄阳,损失了二十万大军。
但对于满清朝廷来说,因为巩固了关中西北之地,以及河南河北、等北方大地。
所以并没有伤筋动骨。
加上洪承畴的招抚政策执行到位,多铎手中执掌的三十万征南大军,逐渐成为一支精兵。
睢阳十万,大名府十万,多铎带回十万兵马回京。
如今陕甘宁总督孟乔芳,在关中拥有十万大军,又有满清郡王坐镇长安,西北各府州逐渐安定。
吴三桂,蔡士英拥兵十万坐镇四川。
眼下满清朝廷的兵力,从入关前的二十万,已经暴涨到六七十万。
单论兵力和占领的地域面积,比之如今的南明只多不少。
这也是韩烈为何选择向朱由榔示弱的原因。
让朱由榔,沐天波牵制蜀地的平西王吴三桂,四川总督蔡士英,从而暂时缓解了西南方向的压力。
关中的满清兵马,有袁宗第,党守素率领的忠烈营镇守襄阳。
加上湖广总督陈子龙,湖广都司营李来亨所部的人马协助,韩烈也不必担心湖广的防御问题。
九月二十三日,秋收后的第一场秋雨,席卷了江北各地,整个山东行省,乃至徐州、凤阳等地,因为这场秋雨,一夜之间气温陡降。
前几天还是艳阳高照,气候还处于炎热状态,随着这场秋雨到来,气温下降了十度,为了御寒,人人都穿上秋衣。
原本计划的出兵日期,因为这场秋雨,也被迫推迟了几日。
徐州城南大将军府内。
韩烈坐在参军署厅大堂上,听取了参军长史贾开宗,参军主薄刘楗,参军从事姚启圣等人汇报工作。
“大将军,如今万事俱备,只待天气放晴,各军即可开拔。”
贾开宗心情愉悦的笑道。
经过大半个月的筹备,徐州府如今已经屯驻了三百万石粮食,足够三十万大军半年所需。
钱财九百万两,作为军费开支。
各各军的甲胄兵器,人手都储备了三套,秋冬的保暖冬衣,也是人手两件,包括抵御雨雪天气的斗笠,雨具都人手配备了一件。
神机火枪,红夷大炮,臼炮的弹药,在十万人的基础上,平均配备了一百发。
而且铸造局还在继续生产之中,完全可以做到源源不断的提供。
“大将军,卑职有一事不明,不知当问不当问?”姚启圣看着手中的军事部署,有些迟疑的说道。
“有话但讲无妨。”韩烈颔首笑道,北伐中原在即,他同样充满了振奋。
“是。”姚启圣拱手一拜,身材瘦小的他,相貌也颇为不雅,但这厮的头脑却是聪明的很,胆气更是十足。
“既然明知清军在开封兵力最为薄弱,为何我军要强攻睢阳,而不是从曹州出击考城,先破开封,把敌人一分为二。”
“然后再围攻睢阳之敌,而是要先强攻睢阳呢?”
没错,眼下韩烈对外的战略部署,就是强攻睢阳,而不是如姚启圣所言,亦或者洪承畴猜测的那般,攻打开城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