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大结局(1 / 2)

葬元 武猎 11345 字 2024-02-18
🎁美女直播

百官朝拜已毕,接着就是四个内藩诸侯国的朝贡使,依次上前朝贺,宣读贺表。

首先,是梁国朝贡使。

“微臣大唐梁国朝贡使周纲,叩见高明光世……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微臣纲,代梁王殿下,伏请陛下圣安,祝我大唐国泰民安,千秋万年!”

“梁国上朝廷黄金一万两、象牙百斤、安息香百斤、胡椒三百斤……”

皇帝的声音犹如从云端传来:“梁王可好?”

周纲恭敬万分地回道:“回陛下话,梁王甚好,谢陛下垂怜。梁王殿下说,明年元旦,敢请亲自来长安入朝觐见。”

“好。”李洛微微点头,“准梁王所请。说起来,梁王也是朕之故人,倒是多年未见了。”

接下来,宋国、卫国、理国朝贡使依次上殿朝贺,送上贡品。

殿内殿外的满朝文武,看着内藩朝贡使恭恭敬敬的样子,不禁都是与有荣焉。

之后,礼部尚书宣读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梁理宋卫四国,以大唐公爵之国,封藩海外,教化夷狄,光大诸夏,有功于朝……乃加梁王、理王、宋王、卫王为太保,特进光禄大夫,检校司徒。”

“谢陛下!”四大诸侯国朝贡使一起下拜谢恩。

太保是一品勋官、特进光禄大夫是一品散官、检校司徒是一品赠衔。这三者都是很难得的,三者兼得就更难了。

就是大唐第一重臣的文天祥,也只有太师勋官和太尉职官,而没有特进散官和检校赠官。

接下来,就是六个外藩使臣了。

内藩代表叫朝贡使,外藩代表叫使臣,称呼都不同。

就是他们的自称,也和内藩朝贡使不同。

“下国朱罗国使臣罗摩戈,拜见大唐皇帝陛下……”

自称下国,而不是大唐某国。

朱罗国使臣按照之前的《洛阳和议》,奉献了约定好的贡品。包括耕牛五万头,黄金一百希尔(每希尔900克),名贵特产九种。

雅达瓦等国使臣也按照《洛阳和议》敬献了礼单。

大唐又多了二三十万头耕牛。

这把不算,洪武五年《洛阳和议》约定的六国战败赔款,这次也交割兑现了。

六国王室忍着心痛,备齐了一万希尔的黄金,十万希尔的白银,送到长安。五十万石粮食,也运到了南洋唐军军港。

礼部官员当殿代表皇帝下令,要求兵部释放八万多天竺战俘,完成大唐在《洛阳和议》中的承诺。

唐廷上下所有的官员都心中喜悦。

户部惊喜大量的耕牛到手。

财部惊喜大量的赔款到账,还有五十万石粮食。

兵部喜的是,再也不用管战俘了……

六国使臣都是高种姓白人,要说他们心中没有羞愤,那当然是绝无可能。可是面对如此强大的大唐,为了生存,他们也只能伏低做小,恭恭敬敬。

藩国朝贺的流程结束,就轮到政事堂的贺表了。

林必举亲自出列奏道:“太子太师、徐国公、政事堂中相臣林必举,谨奏高明光世……皇帝陛下!”

“盖洪武六年,我大唐开疆拓土,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迁都长安,臣谨代天下臣民,为陛下贺……洪武六年,大唐治下各族百姓,凡一万万五千万口,完税一万万三千余万。历代开国,未有今日之盛哉!”

“天佑华夏,爰有大唐。陛下承先唐之遗风,奋汉家之余烈,奉天承运百战创基,经天纬地必有神助……挥斥万钧,吐息云动,犹以圣德哺育万民,以圣道治理天下,蔚然更新万象,俯察而草木生,仰望而盛世降,千古伟业,叹为观止,莫能先也……”

“今我大唐,东极伊洲,西囊里海,南收千岛,北括冰原。疆土茫茫,不辩牛马,立霸业而开万里王图……版图之大,江山之远,教化之美,黎民之众,远迈前朝……悠悠春秋之为语,亦难书陛下丰功伟绩也……”

林必举慷慨激扬的说完,就轮到军师府文天祥了。

文天祥展表念道:“太师、鲁国公、上柱国、军师府东阁太尉臣文天祥,谨奏高明光世……皇帝陛下!”

“洪武六年,王师西征,复北庭、安西,收波斯泰半、河中;收大漠、北海。我大唐兵锋,武极八荒,操戈万里……”

“今,百万大军兵强马壮,士气如虹,武道昌盛,布武于天下,扬威于四海,六合之内,谁与争锋……”

“以此百战精兵,唯王命是从。诏命一下,如臂指使,为王前驱,军心如铁,万死不悔哉……”

接着御史大夫龚侃上贺表:“……神目如电,监察天下,丑类无所遁形。洪武六年,三级铜簋接报三千六百余,查实三千一百余,惩办官吏七百八十余,惩办民间奸民两千四百余,惩办奸商五百余,惩办军警一百余。罚没财产二十七万余,奖励二十五万余。比之洪武五年,减少一半。”

“可见我大唐吏治日益清明,官道有成,宦修蔚然之风,其势日盛。而民间风气,也正气大兴,教化灿然,立竿见影。纵十品村正叛道失贞,亦能查而办知,绝难幸免。即便乡野奸民,也难逃理教之网,侥幸何易。”

“而理教卫道之士,遍布朝野,不计其数。城乡之间,罔不肃然……自三代以来,吏治教化之美,莫过于今日矣……”

天师府大天师郑思肖上贺表道:“……《大道论》、《道德经》重印六十万册,流传天下。洪武六年,天道信士,占民近半,我道家正法,蔚为大观。是以正本清源,而民智既开,人道始彰,德操穆穆,古风淳淳,可谓藏士于民也。”

“洪武六年,天下各州郡县,新设道庙道观八百七十余座,乡村道社不可胜数。在籍道官五万两千余。减少佛寺六百余座,自愿还俗的僧人一万两千余。我大唐天道如东升之日,而释家夕阳西下,此消彼长,大势所趋……”

四大一品衙门上完贺表之后,就是九部十三寺司的尚书和寺卿上贺表。

工部新搞了什么工程,发明了多少物件;财部进了多少钱;户部统计的人口增加了多少,警部抓了多少罪犯……矿务司挖了多少矿,专卖司赚了多少钱……都一一汇报一遍,向皇帝祝贺。

元旦贺礼当然只是个形式,有些类似年度部门工作汇报。元旦贺礼足足进行了一个时辰才结束。

这还没完。

接下来,天子换了祭服,卤簿起驾,率领百官出朱雀门,到皇城天坛祭祀昊天和厚土,再祭祀各大道宫,最后又祭祀太庙。

直到下午申时三刻,才回到大内去掉祭服,再换了衮服。

然后天子下令,酉时一刻,宫中大宴。凡五品以上京官极其家眷,包括十国使团,皆可入宫宴饮。

元旦大宴虽然很是丰盛,可其实多是礼仪,真要想享受美食美酒,其实也没有那个闲情逸致。

足足折腾了一天,大唐君臣才结束了元旦大朝整个仪式。

……

元旦大朝虽然很是隆重,可其实不讨论政事。

直到正月初九,官员元旦休沐结束,才召开了洪武七年的第一次常朝。

这开年第一次常朝非常重要,乃是要定下洪武七年的朝廷大政方针,决定主要财政预算。

常朝当然在大明宫宣政殿。

此时,小太子李征已经回到长安。李洛为了让他熟悉政务,也让他参加了常朝。

李洛穿着常朝用的通天冠服,端坐在宝座上侃侃而谈。

“……洪武七年,朝廷大事,首在兴农。我大唐十二个太仓,只剩下区区数百石存粮,要是发生大灾荒,这可怎么得了?这两年,也就是昊天照应,老君保佑,不然,大唐的粮食危机就更加严峻。”

“民心是什么?民心就是粮食。朝廷的底气是什么?还是粮食。粮食多了,农税就多,商税更多。我大唐三十九个州,两个都护府,很多地方还吃不饱饭。能吃饱饭的,也就是光复早的州。”

“这推行南殷副食庄稼之事,乃是朝廷今年大政,务必要落到实处,监督到实处。还有,学宫和大学的农道学院,要想法子培养改良稻种,增加亩产。我大唐平均亩产不到两石,灾年还不少,粮食怎么能富足呢?”

“什么时候,十二个太仓的粮食储备达到两千万石,朝廷才能取消《限酒令》。不然,《限酒令》就一日不可放松……”

李洛第一件事,就是大谈粮食。

粮食可谓成了如今大唐帝后最大的心病。

一亿多人口,只有几百万的粮食储备,两人怎么能放心?

可是,粮食危机直到后世还是世界性难题。东方大国到了二十世纪末,才基本解决粮食问题。而东边的一个小国,到二十一世纪还需要东方大国接济粮食。

在高产粮种和现代化肥面世之前,提高亩产其实非常困难。而纯粹靠人力畜力种植的落后生产方式,也绝无可能通过仅仅增加耕地的方式来解决粮食危机。

一个农夫就是累死,一年又能种多少地?

可高产粮种和化肥技术含量很高,李洛想都不要想。在政策的引导下,需要很漫长的时间,才可能掌握这两大技术。

李洛认为,只有他把粮食危机基本解决了,他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千古圣君。解决不了这个,这个圣君的含金量就要大打折扣。

所以,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解决粮食危机的一个办法,就是抢占更多的土地,为将来大量增长的人口准备生存空间。

“第二件事,就是远航北殷洲。皇后新制的地图,你们很多人都看过了,北殷洲的位置,很多人也应该知道。”

“这个地方,土地肥沃,得天得厚,乃是天下最好的一块土地之一。这块土地,大唐一定要拿在手里。还有华夏洋之南的大洋洲,也要拿在手里。”

“总有一天,本土的人口越越来越多,多到耕地难以养活,又不能破坏环境增加耕地。怎么办?只有往北殷洲和大洋洲移民了。”

“三十年后,大唐要在北殷和大洋洲分封二十个亲藩诸侯,以为大唐海外屏障,让诸夏之光远照异域,犹如不落之日。”

“军师府做个方案,派海军探索北殷洲。等到时机成熟,就可慢慢移民了……”

皇帝一边说,司录寺官员一边当殿记载。涉及到的衙门,其主官就一一出列领命。

“眼下,《宋史》、《元据书》、《辽金西夏史》的编修都上了轨道,史料也都搜集完备,修起来不过水到渠成的事。所以,朕决定从今年开修《洪武大典》!”

“财部首期拨款一百万银圆,筹备《洪武大典》事宜。以文天祥为《洪武大典》总裁官,以姚隧为副总裁官……洪武十七年之前,务必完工。”

今年是洪武七年,要到洪武十七年完工,那就是要修整整十年!

可见《洪武大典》会是何等恢弘的文治大典。

文天祥还兼着《宋史》总裁官的差事,可《宋史》开修以来,最重要的史料已经完备,基本论调也已经确立,其实不需要文天祥亲自做什么了。

“谢陛下!”

文天祥和姚隧一起出列谢恩。

又说完几件大政,就是调整财政预算了。

李洛把此事交给了崔秀宁。

崔秀宁道:“洪武七年,军费开支肯定没么多了。地方教化经费(教育费),再增加一百万银圆;医道学宫拨款,增加五十万;真道学宫,增加经费五十万;天师府增加五十万;大唐学宫、长安大学、洛阳大学、军医大学增加拨款三十万。”

“各地慈恩院,增加拨款一百万;环卫寺,增加拨款一百万;工部匠造司增加拨款五十万……”

“这些预算调整,财部拟出条陈细案,五日内报政事堂,八日内呈陛下御览。”

财部尚书出列道:“微臣谨遵懿旨!”

最后,李洛又说起一件可大可小的事:“十月初一大唐国庆,长安要举办国庆大典。昭告天下,各州各军蹴鞠队、马球队、棋手,于九月十八抵京,参加入围赛。”

“这三种赛事最后夺冠决赛,就在皇城广场举办!”

……

阳春三月,关中草长莺飞,山明水秀。长安出城踏青的人,络绎不绝。天街上的环城公交马车,车水马龙一般。

只要付五文铜钱,就能从东城坐到西城。

东商城的院门外,今日不知道为何,多了很多不同寻常的人。这些人或远或近的散在巨大的东商城门口,既不进去购物,也并不散去。

似乎,有什么不可说的事情。

不一时,一群人从东商城出来。为首的是一对气度尊贵的男女,一看就是出身不凡。

男子英俊,女子绝美。他们的身后,还跟着几个孩子。个个粉妆玉琢,犹如金童玉女,好不羡煞人。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带了十几个护卫。这十几个护卫个个身材高大雄壮,威风鼎鼎,不但带刀背弓,衣中似乎还带着其他兵器。

这是哪家的贵人?

见到两人而又不识的长安百姓,都在心中猜测。

很快,这对男女和一群孩子就上了马车,被十几个护卫簇拥着出城。

他们一动,商城附近的大量“闲散汉子”,也都不远不近的跟了上去。

要是不细心观察,很难发现这么多人其实就是为了这对男女才出现在这里。

又有几个目击者能猜到,这对男女就是天下最尊贵的人?

马车上,崔秀宁对李洛说道:“这个东商城,人气还真旺,商品也真是多。我逛来逛去,都不想出城踏青了。”

李洛一笑,“当了皇帝也难啊,出宫逛个商城,看个碑林,出城踏个青,都那么麻烦,明哨暗哨的保护戒严,一举一动都有侍卫和特务盯着。”

崔秀宁摇摇头,“谁说不是?就算以后当了太上皇和皇太后,恐怕出宫也很难自由自在的闲逛。”

两人不知道的是,他们上车时,又有一对男女从东商城出来,手中都提着购买的东西。

女子相貌甜美,正当妙龄。男子二十四五,相貌堂堂,高大魁梧。

男子在看到李洛的同时,就站立不动,拉住身边的女子。

可是女子却定定望着不远处上车的尊贵男子,目中露出惊讶之色。

“夫君萨玛,为何拉着妾身?”女子问道,她盯着远去的马车,目光有些焦急。

“娘子。”男子小声说道,“你不要告诉任何人,这就是陛下和娘娘。陛下和娘娘不想大伙知道,我也不能上前叩拜,心中有数就成。”

这男子,就是娶亲之后带着娇妻和妹妹回到长安的赵庆。

“什么?这位将军就是陛下?他就是陛下?”苦菜子压着嗓子讶然说道。

赵庆也诧异了,他听娘子的语气,竟然是见过陛下的,难道也是在瀛州?

不可能。

陛下根本没有和他们的船一起回来。苦菜子在船上见过陛下的可能几乎没有。

“娘子,你见过陛下?”赵庆小声问。

苦菜子怅然若失的收回目光,“夫君,侬记得妾身从姑苏带回长安的米袋么?”

“记得。”赵庆笑道,“两个米袋,却被你巴巴带到长安。”

苦菜子很认真地说道:“这两个米袋,就是陛下亲自送的。”

什么?

赵庆难以置信的看着文菜,“侬说什么?陛下赐的?怎么可能?侬,侬当年真的认识陛下?”

苦菜子陷入回忆当中,“……是那个将军,临走时送了两袋米,才让妾身一家人活命,熬过最艰难的日子。那位将军的模样,妾身一辈子都忘不掉,日日祈祷他平安。每当日子艰苦的时候,我看到米袋,就感到有了力气。”

赵庆叹息道:“想不到啊,想不到娘子竟然这么早就见过陛下了,真是福气。”

“只是妾身万万想不到,当年那个在我家烤火的将军,就是今日的陛下。”苦菜子轻轻说道,含着泪花笑了。

(正文完)

千度千科词条:唐道祖

本词条与李洛、洪武皇帝同义。

一、人物简档

出生日期:3954年二月初二。

崩逝日期:4029年三月初七。

籍贯:雍州陇西郡狄道县。

民族:华夏族·汉属

朝代:后唐(天唐)

职业:唐国公—唐王—皇帝—太上皇。封建世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史称“千古圣君”,“洪武大帝”,“太阳皇”。

在位:3981年—3983(唐王);3983年—4018年(洪武皇帝)

庙号:道祖

谥号:大正伟业高明光世神道俊德开天立极文成武运大仁至圣孝皇帝。

陵号:道陵

代表作:《洪武诗集》、《洪武文选》、《洪武御制碑帖》等

主要功绩:驱除蒙元,恢复华夏,建立后唐;开疆拓土数万里,规模空前绝后;推行均田令,改土为流;推行简体文字,普及教育;发展真道、医道、匠道,开启民智;开创洪武之治,开启大公盛世;奠定以道治天下的格局,使得民风纯良,吏治清明;洪武大移民,开发东北、西域、草原、北殷洲、大洋洲;修建长安、洛阳、西苑、唐陵山城;兴修水利,保护自然环境,大兴绿治;修《洪武大典》……唐道祖是封建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史称“千古圣君”,“洪武大帝”,“太阳皇”。

二、生平梗概(请参考《后唐史·道祖本纪》)

李洛(3954年—4029年),籍贯雍州陇西狄道县,前唐宗室后裔(陇西李氏),字中正,后唐王朝开国皇帝。

李洛出生时,金与西夏皆已被蒙古所灭,陇西李氏已彻底衰微。时值蒙元鞭挞天下,华夏沦亡在即,李洛年少立志,心怀恢复祖业,与其妻崔秀宁(文明懿德皇后)流落东州,遇金国皇室代王颜铎(唐义宗)。

李洛与颜铎结为父子,得颜铎旧部誓死效力,编练乡勇,开发海州以为基业。后来,李洛忍辱负重入仕元廷,转移流民,积极筹划反元兴复大业。

3981年,李洛以唐国公之名举起义旗,收复江南,与萧梁、赵宋结盟反元,基本恢复了南方。3983年,李洛打败结盟攻唐的梁、大理、宋三国联军,统一了南方,在江陵称帝,国号唐,年号洪武,李洛就是唐道祖。

唐道祖称帝之后,发动了三次北伐,将蒙元彻底赶出华夏,恢复了汉家大业。

唐道祖称帝之后……(此处省去万余字)洪武36年十月初一(4018年),64岁的唐道祖禅位,退居太上皇,但朝廷重大军政要务,仍需太上皇同意。4029年,唐道祖驾崩于长安太极宫,庙号道祖,葬唐陵山城道陵。

三、家庭成员

父:李秀成(唐仁祖)

母:梁氏(太穆皇后)

义父:颜铎

皇后:崔秀宁(文明懿德皇后)

妃嫔(无)

妹妹:李沅(洛宁长公主),下嫁杨汉明

长子:李征(唐成宗)

次子:越王李律(鸷越王)

三子:吴王李衍

四子:赵王李循

长女:李微(长安公主),下嫁林相如

次女(养女):李徆(襄阳公主),下嫁江贤

幼女:李徥(临安公主),下嫁崔琇

千度千科词条:王四郎

一、人物简档

一、人物简档(参考《元史·王四郎传》)

出生日期:3955年四月初七。

逝世日期:4022年二月十五。

籍贯:益州成都郡

民族:华夏族·汉属

字号:字敏山,号忘川先生。

朝代:元(西元王朝)

职业:尚书令,辅政大臣,权臣

爵位:蜀国公,莱茵郡王(追封)

谥号:文正

代表作:《忘川堂话》、《西土札记》等

主要成就:蒙汉共治;推行剃发易服,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厉行禁海,分裂教会;执掌西元朝政二十年,排斥异己,结党营私。用阴谋手段瓦解西方百姓的抗元斗争,巩固了蒙汉贵族对西方的统治。

现代西方各国,很多人斥其为“魔鬼宰相”,认为王四郎是西方原生文化的毁灭者。但西方学术界对其的争议仍然很大,很多学者也认为他是东方化的先行者,是一个有历史贡献的政治家。

二、生平梗概

王四郎字敏山,号忘川,籍贯益州成都,西元宰相,权臣,把持西元朝政凡二十年。在相位期间,王四郎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彻底奠定了西元王朝蒙汉共治的局面。

元成宗大德13年(4001年),不到四十岁的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尔崩于西都(巴黎)泰安宫。因为前太子夭折,仅存的年仅五岁的幼子察罕继位,年号康乾,是为元文宗。

尚书右仆射王四郎,因受元成宗多年信重,得以托孤为顾命大臣,与蒙古大臣阿歹不花、古尔泰、汉臣汪清臣共同辅佐幼主,时称“四大辅臣”。

而阿歹不花为首辅大臣,四郎次之,古尔泰再次之,汪清臣甘陪末座。

然而阿歹不花为人耿直,不到一年就被王四郎抓住把柄构陷,以“阴结宗王,欺凌幼主,心存谋逆”为名,在太皇太后阔阔真的支持下,联合古尔泰和汪清臣罢阿歹不花,遂为首辅。

王四郎深得太皇太后阔阔真信重,以此挟幼主,内恃汉臣,外仗汉军,结党营私,把持了元廷大权。

康乾三年,次辅古尔泰力主东征,夺回唐军占领的西域地区。王四郎虽然反对,但没有阻止古尔泰。

康乾五年,元军在波斯盐漠之西被唐军大败,死伤八余万,第一次东征不但没有收复失地,还损失惨重。王四郎乘机追究古尔泰的罪责,以“冒失贪功,东征大败”为由,议古尔泰之罪,革除辅政大臣之职。

康乾七年,汪清臣薨。王四郎得以独揽大权,事事以太皇太后和幼主为名,可号令莫不出于己。

康乾九年,镇压十字教起义,平晋王之乱,叙功加太师,特进,权重朝野。

王四郎专权时期,对外实行保守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只保持陆上丝绸之路和唐朝通商,封锁海上商路,在海岸遍修堡垒,此次来消极应对控制海权的唐王朝。为了防止西方百姓出海逃离,王四郎推行禁海政策,不但片板不得下海,还将海边百姓内迁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