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前的留下的那些人有点用。”何止是有点用啊,这种带走贵族和奴隶,放走武士,还给他们分战利品和土地的行为,现在东夷都彻底乱套了。
武士们当然不肯把那些属于贵族家族的东西交回去了,那些封君被俘虏的还好说,还能理直气壮的说,等封君回来,我还给他本人,毕竟我封君的封君不是我的封君,更别说我封君的亲戚了。
但是,那些封君躲在城里,而周边小邑被攻破的,就尴尬无比了,武士和国人、小贵族和武士阶层杀成一团,更别说祭祀阶层和军事贵族阶层更是杀成一团,因为子受没有放走一个祭祀,全带走了,而军事贵族却放走了一些,并且将这些祭祀贵族的土地和家产分给他们。
这种二桃杀三士的毒计,简直让东夷人彻底混乱起来,尤其是东夷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只是一大群散乱部落的混合体。
得了大部落土地的小部落俘虏,当然不肯交出来,而被削弱的大部落又反过来吸引着那些分到了武器的小部落的觊觎,相比根本打不过,还可能分到战利品的商军来说,那些平时欺压自己的大部落贵族更可恨。
这就导致了,子受回师的路上,全是膳食壶浆的“自己人”。
“东夷人皆盼王道久也!”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的会师的恶来赞叹道,“此皆为大王之德也!”
“缺德的德吗?”宵练吐槽道。
这些东夷人根本没有开始的桀骜不驯,特别是那些得了甜头的部落,甚至主动带着商军去找那些大部落的麻烦,之前被商军裹挟着的快乐实在是太快乐。
你说商军烧村烧田,可是这和我们这些野人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时代的平民是什么生活状态?只有窝棚,全家最多凑一条裤子出来的,商军对于他们的祸害远远小于对于那些富有贵族的——毕竟,他们除了自己外,还有什么可抢的。
可是商军这次明显不准备抢他们回去做奴隶,那自然也就没有多少反抗心理,更别说子受再把贵族的地分给他们,还给他们自保的武器。
所以,回师的时候,宛如走在王畿里面一样安全。
任何试图偷袭商军的,不出一天,就被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东夷武士甚至小贵族偷偷摸摸的报过来了,而子受也皆赏之。
甚至让东夷人来看押东夷俘虏,并且遵循让贵族看野人俘虏,野人看贵族俘虏这样子,根本没人能逃跑,然后在快要离开的时候,除了可以顺利带走的人外,剩下的多余的战俘——皆释之。
“大王何故如此妇人之仁?”蜚蠊皱起眉头看着那些欢天喜地,拿着商军不要的破烂回家的俘虏,还有那些分了其他东夷部落土地和带不走的牲畜的家伙。
“妇人之仁?宵练,他说我妇人之仁诶!”子受都乐了,他妈放在战国时期,是个人都得盛赞一句“君实绝仁无德也!”。
“最毒妇人心的那种仁吗?”宵练故作天真的反问。
“算了,我不和你解释,反正你也听不明白,总之,这些人现在笑的欢,回去之后,他们没一个人笑得出来。”
让奴隶看守贵族俘虏,让贵族看守武士和野人俘虏,你觉得战俘营是什么场面,而现在,他们被释放了,而且双方都拿着商军不想要的破烂武器装备的时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更别说,子受放了他们,给了一点牲畜,而且还是按照这个时代的标准给的,贵族多给,武士少给,国人和野人几乎不给。
再加上,东夷的村落被烧了,田也被烧了,虽然分了一些带不走的破烂,可是大头的收获还是商军带走了,以这个时代的物资储备来看……
至于说那些分掉的财富和土地,还有带着商军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快活无比的小部落,等到这些战俘回到他们所属的大部落之后,场面可能就非常的壮观了。
“你成长得很快嘛,这么快就掌握了孙子兵法里面的攻心为上的法子了。”
“不是我成长得快,而是养分太充沛了。”漫长的战争史,让子受哪怕是看电视和看小说都能学会一大堆在古代是将门世家藏起来的兵法理论和战法,只是在一般情况下,根本想不起来或者用不到所以不在意。
而到了这里,三天两头车人的生活,他就好像是一个学习了古今中外绝大部分的兵法基础的将军,在实战当中,一一尝试和摸索,但凡人不是太蠢,敌人不是太强,本钱不至于太少,都会成长为名将。
“但是,我不打算把这个整理出来传下去。”因为锤蛮夷,大部分时候用不到多少兵法,如果子受提前把这种兵法传下去,除了变相杀人盈野外,没有任何作用。
“我宁可他们相信,真的是圣王仁德,王师仁义,所到之处,百姓膳食壶浆,而不是权谋兵术所致,这样后世的王侯哪怕装样子,也得装一装,装一装仁义的样子,总比什么都不装的好。”
子受的看法和墨子差不多,虽然墨子本人不太认可神鬼这种东西,但是他却提出了明鬼这一篇,因为在他眼里,除了神鬼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约束诸侯乱战,哪怕这种约束再微弱,也能让诸侯有点顾忌。
同理,子受也是一样的,他知道这些是兵法策略,而后人的聪明人也知道,但是,哪怕只能骗到几个傻子装一装仁义,那也可以活命无数。
“不管怎么说,即便是以当代而论,我们也在数年之内,不用担忧东夷了,而淮夷也动不得,那么……”子受看向西岐的方向,那么等到休养生息之后,下一个就是你了,姬昌,你准备好了吗?
“咳咳!”姬昌剧烈的咳嗽起来,手掌微微抖动着,他比子受年纪大不少,甚至子受和他儿子姬发的年纪都差不多大,对于姬昌来说,长期的励精图治和绞尽脑汁与子受这样的青壮比拼耐力和斗智斗勇,早就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
“君上,储君之举,不可再拖延了,必须即刻派伯邑考出使大邑商,否则,萧墙之祸就在眼前!”广成子严肃开口说道。
“我知道了,令姬考(封于伯邑)即刻带队出发,出使大商,以为和睦,令姬发入宫。”姬发和姬昌在王宫里面谈了什么,只有广成子知道,伯邑考听说之后,也只是略微有些忧心,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思。
或许在商还可能有立贤还是立长的纠结,但是,在成周,只有立嫡长没有立贤的说法,所以,只要他没死或者犯大错,就不用担心继承的问题,相比忧心姬发,不如再仔细斟酌这一路的安排。
如果姬发要做点什么,只能是在路上了,在沫都他不敢,因为一旦败露,商王可是有一个大借口,伯邑考虽不如姬发多智,但是他也不蠢,两兄弟争是一回事,以姬发之智,如果是在沫都谋害自己的话,那么反而是给商王送福利,他没这么蠢。
【PS】
爆裂的魔幻历史:
三代之时,夏为禅让,商周皆为立储,商君立嫡长,而有灵王、厉王之祸;周伯昌(姬昌)立贤,则有西坡之乱,兄弟睨于墙。
而今大秦,上承商君之法,下平六国诸侯,功盖三皇,德超五帝,不论立嫡长抑或立贤能皆不可取,再有劝立储之举,夷灭三族!——《秦书》
后世认为秦皇政不立储君,其理由来自于商周两代,商代帝辛立嫡子为储君,然嫡长非贤,导致有三世而亡祸乱;而周伯姬昌选择立贤能姬发为储君,则有西坡之乱,长子考引商军攻之,此后方有以晋代周,小宗替大宗之事发生。
于是,秦认为这两种方案都不行,秦选择不立储君,坐观诸子之能,择其适合者继位,方有六代明君,然,秦皇一朝突然身亡,帝国即刻崩溃。后世,吸取这三代教训,最后才完全确定嫡长制度,一直到皇权消失,不再变化。
【PS2】
这是两章的量,所以四舍五入是三更,给票!
第四十章 寡人之疾
班师回朝,胜利凯旋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如果还有一车又一车的战利品和奴隶跟着回来,那更是高兴的事情,两份开心的事情叠加在一起,该有多美好啊?
然后子受就看见了不太美好的事情,自己地盘上的村落也在冒黑烟,蛮夷可不是现代国家一样泾渭分明,而是犬牙交错的,这个时代又没有国境线更加没有巡边部队。
就算是有,偷渡越境的也多的是,何况说根本没有的时代,所以,那些小股的部落迁移到商的地盘上,到处劫掠也是很正常的。
尤其是子受抽调了不少的人手去打仗的时候,当然,这也多亏了他对于周边蛮夷的祸害,让他们正常的农业生活很难维持,不得不在春耕的时候来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