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战略分歧
如何想办法送姬发上天这个问题,吕尚和姬考合计了很长时间,这并不简单,特别是要让自己不要有任何嫌疑在里面,而且,姬发被商王囚禁,如果子受真的是这个主意的话,定然会十分注重不要让姬发在姬棠儿子出生之前就死了。
在排除了不太靠谱的派遣死士刺客直接冲进去摘掉姬发脑袋和看上去靠谱,但是让吕尚否了的,借子受这把刀或者子受手下人的刀除掉姬发的方案之后,可选的部分就不那么多了。
用吕尚的话说就是,借刀杀人是对那些智谋不足的人用的,而对于子受这样的心术大师来说,借来的刀能不能杀人,杀的是谁是人都不好说,所以,务必不要用这种方式。
实际上,吕尚更倾向于那个一看就不靠谱的,派一个人冲进去摘掉姬发脑袋的计划,毕竟越是简单粗暴,就越是不容易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出岔子,可是,越是简单粗暴的计划,对于执行者的能力要求就越高,而显然,他们没有这么厉害的刺客。
因此,两人合计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拿出一个完美的计划,目前在下毒、买通内应和策划意外之间有所迟疑,当然,他们都没想过这种事情让子受看不出来,只要明面上不会被查出来就行了。
然而,他们也根本想不到的是,子受其实根本没打算让姬发过继自己的儿子,而且更倾向于姬旦这样的年幼的姬氏嫡系,而且整个计划是建立在军事上击溃姬周之后的。
直白说,子受清楚的知道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就别想拿到,他可以对付子启,逐步分割,甚至如果子启没有挖坟这个事情曝光的话,他也会对子启做这样的事情,那是因为商军可以在战场上拿下齐国,区别只是代价的问题。
即便如此,最后不还是在齐国打了一仗么?子受会在小国和小目标上采取以政治手段为主,以军事手段为辅,以减少军力消耗和粮草开支,但是,在对付周这样的强大的对手的时候,却完全的不同,他会以军事手段为主,政治手段为辅。
简单说,过继姬棠子,以小宗代大宗的目的是快速平稳军事上征服之后的周,而不是替代这种军事手段。
他清楚的知道,如果不能在军事上拿下,而是直接用小宗代大宗,姬周的贵族又不是傻子,他们不会服从一个奶娃娃的,如果留着姬发活着,那么就是一个威胁,不留姬发活着,姬旦更可能被姬周贵族拥立起来。
这不符合子受的目的和利益,他和吕尚在这个事情上的根本分歧就是,吕尚认为周在逐步变得强大,威胁到商,所以,一个动乱分裂的姬周是商王希望看到的结果。
而子受却认为周是商的生死大敌,一个被彻底灭亡或者被彻底替代的周,才是他想要的,这个分歧就来自于他对于之后历史的认知上。
如果子受只是一个商王,不知道武王伐商的事情,不知道周最终灭亡了商王朝,那么以一个商王的角度和利益来看,显然,让姬周分裂,从而无法对商造成威胁是最合理,也是性价比最高的结果。
毕竟,正常人不会对一个还没有变成实际威胁的敌人有过于严重到非死不可的敌意,尤其是商周相距将近1500里,根本不可能建立直接统治的情况下,更是不可能对于这样的一块土地有这种志在必得的想法。
而吕尚也是基于这种分析得出的结论,因为子受之前的做法都让他意识到这位商王可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利益至上者,也是一个战略方面的大师,他不会做出这种不理智的决定,所以,商王的一切战略决策最终都是会基于一个理智的分析结果而来。
哪怕无数人都说子受是个癫王,吕尚也这么认为,他更是清楚的认为商王子受根本不是发癫,而是他的想法太过于高端,以至于底下的人无法去理解和执行,导致不少行为看上去是在发癫。
当然,也有不少是真的在发癫,可是仔细分析之后,吕尚也认为这些也是子受深思熟虑的结果,只是他受限制于长于深宫之内的限制,对于民间不甚了解而犯下的错误,其根本的施政策略也是相当高明和精准的,就是单纯的不合时宜而已。
正所谓最了解你的人,就是你的敌人,反过来说,你最了解的也是你的敌人,吕尚对于商王子受这个大敌是深入的了解分析了一番,并且花费了不少心力。
可是,也正因为这种了解,让他万万没想到,子受对于成周的敌意和恶意完全不是来自于任何理性的分析,而是直接来自于历史的警示结果,这就使得吕尚从这一刻开始,就彻底的和商王的计划脱了节。
在吕尚策划除掉姬发的时候,子受也在计划着除掉季氏,季氏夫人猜的没错,商王当然是不怀好意来的,他确实准备除掉季氏,但是不是她想的那种方式。
要除掉季氏,就不能自己直接进去灭了他们,而是需要摆出一幅尽心极力救援的样子,而且也不能将季氏的城池占领下来,相反,子受准备在这一次真的救助她们,然后带兵返回。至于说理由嘛,一群孤儿寡母,度过了这场危机之后,还能在边境地坚持多久?
所以,他们必然寻求新的庇护者或者靠那些姻亲关系的贵族相互照顾,如果商王真的是直接打道回府的话,那么确实有这种可能性。
这个时代的人还是很重视这种姻亲关系和誓言的,比如说赵氏孤儿这种就是典型的例子,只要商王真的打完就走,或者对于季氏有敌意,那么出一个季氏孤儿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子受不会这么做。
他会在完成之后,在附近择一小城暂且驻扎,而是这些蛮子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打得走的,他带的兵力不多,换句话说,他营造出来了一个“安全”的假象,给了那些贵族们一个甩锅的心理慰藉。
如果真的一走了之,被誓言逼到墙角的周边贵族是肯定会出手帮助的,现在季氏城中的援兵就是这么来的,但是,如果有另外一个强力援助,那么这些贵族就可以有理由不派遣援助。
就好像商王带队来了之后,季氏的其他援军就停了,没人再派了,有的是真心认为商军主力到了,不需要来救了,有的则是干脆松了口气,不用承担见死不救的恶名——你看,商王都到了,季氏都脱险了,还救什么救啊?
那么一群孤儿寡母在遇到第二次的袭击的时候,这个时候所有的贵族都因为商王在这里而没有第一时间派遣援军,而商军也因为各种原因,而迟到了一小会儿,那么问题来了,季氏还能顶得住吗?
这次他们可是连未及冠的少年和女人都拉出来上了城墙,再来一次,那就真的灭灯了。你问,这一波打完,为什么还要蛮子来撞铁壁?
这个问题嘛,总是有一些蛮子抢到了商军的精锐装备,试图来试一试身手呢?他姬周有狗,难道我子商就没狗可以用了吗?这不合理对吧。
不过,一切的前提都必须建立在,把面前这些不属于两家当中任何一家的外来野狗给打跑才行,不然真的让季氏城落入蛮子手里,子受感觉还是挺麻烦的,尤其是这还不是羌族的大部落集群进攻,提前就在洪峰的浪潮之前就丢了前线的堤坝,那真正的高峰来的时候,岂不是要打沫都守卫战,甚至东狩临淄?
黎明时分,蛮子依然在城里烧杀不停,季氏也集中了最后的精锐在内城拼死抵抗,在此时,商军出阵了,商军精锐甲士头上带着枭盔,身穿镶铜厚皮甲,一手盾牌,一手步戈排列成整齐的队伍,跟在各自的战车后面。
枭盔是一种铜制的头盔,铸造成一只猫头鹰脸的样子,护耳是羽翼,鼻梁中间垂下的是喙,额头上是两个圆圆的像是眼睛的凸起物,看上去就好像是半张猫头鹰脸。
商人以玄鸟为图腾,盔甲图腾上多见雕鸮的形状,头盔也不例外,至于说身上的皮甲则是用犀牛皮鞣制捶打折叠之后的皮革制成,看上去有点像是背心的样子,正面的躯干上会用铜片或者别的东西进一步加固。
这些盔甲需要数名皮革匠人制成之后,再由自己家妻女用粗大的青铜针和反复搓揉结实的粗麻线细心的缝纫起来,因为是给自己家的男人缝制的,质量相当过硬,就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制作和非常花钱。
木盾上雕刻着鬼神的面容,用青铜装饰点缀,手里的步戈上可能装饰着少量的玉石之类的点缀,这些都是武士阶层和贵族们的传家武器,并非是后世的制式兵器。
所以,看上去每一把武器和盾牌都各有特色,你甚至可以从兵甲上分出来的是商人的哪一只部队里面的哪个贵族家系的,只要看盾牌鬼面和玉饰的位置就行了。
在步卒队伍前面是商军战车,这些战车两翼和战车上持戈者的长戈上都装饰着漂亮的青蓝色鸟羽,这是代表商王直系部队,最为精锐的战车部队。
以鸟羽装饰的高速战车,比起普通的战车来说更快也更加的轻便,并且坚固和冲击力完全不比普通战车差,当然,如此之多的优点,那么它就只有一个缺点了,那就是更贵。
这种高速的代价就是它在车轴上有一个青铜铸造的精美的轴套,比起直接木头轴干磨来说,要顺畅得多,至于说滚珠轴承这种东西不是他们该有的配置,下一个!
而且车轮上镶嵌有青铜钉加固,车轴的位置向外延伸出大约一尺长的青铜利刃,并且车厢体的鸟羽装饰下也有一些尖刺向外的铜钉。
可以说是这玩意碾进人群的效果,那是非常的赞,至于说前面的两匹战马也都是凑的同色战马,并且战马的胸口也挂着厚皮革制造的马铠,足以抵御普通的石头箭矢的打击,马头上也有皮质眼罩和头盔,并且镶嵌装饰着大量的兽角、璎珞等装饰物。
战车是贵族的门面,也是一个贵族家族的底气,别看只来了五十辆,哪怕是子受作为商王,这种精致的战车也不能拿出来太多,大概属于是他自己的,也就是除去商八大氏族和子氏分支的,仅仅属于是子受个人的武力,大概只有150辆这样的战车,把普通战车再凑一凑,勉强凑到三百就凑不动了。
算上子氏分支的,大概可以凑到五百,只有把商的八大氏族全算上,才能凑出天子六师,近1800乘的规模。
由于这些装备是如此的特殊鲜明,以至于留守大营的羌人看见打头的五十辆装饰墨蓝色鸟羽的战车还有高高竖起的旗帜上的铜制玄鸟头的时候,人都傻了——商军来援是他们想得到的,但是,商王直属嫡系精锐杀过来是真的没想到的。
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他们想不想的时间了,因为最前面的装饰着大量的玉雕和更为精美的鹰隼鸟羽的商王车架开始冲锋了。
战车逐步提速,后面的步卒也从三鼓一整队的整齐步行变成跟随在战车后面小跑的长队,然后变成近乎于散沙一样的聚集在战车后面的小团队——没办法,这时代的军事素养就这样了。
“咻咻!”在战车上的贵族车长向着羌人营地射出箭矢,他们自幼学习弓箭射术,并且使用的也是上等的好弓,完全不是羌人手里的粗制滥造的弓箭可以比拟的,这时代的军事贵族的射术远远超出蛮子猎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