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2 / 2)

这到底是不是封神 固有结界科学化 3983 字 2024-02-19

如果再往西,那么穿过季氏这个边境大封国的地盘,彻底进入羌方的国土的话,那么分封在这里的贵族就需要差不多3月左右的准备时间才能对他们执行军事行动。

前后需要花费半年甚至一年,也就是耽误一年的农业收成,这就是统治的极限。而问题就是这里,如果子受分封的是容易威慑的小贵族,那么他们将分散边境的武力和土地,造成羌人可以随意挑一个来集中攻击,一旦,羌人胜利次数稍微多一点,他们对于大商的敬畏之心就会荡然无存。

而如果变成和季氏一样的完整封国,这些类似塞王的边境诸侯确实可以打得蛮子屁滚尿流,但是,也意味着如果他们叛变,将有很强的据地而守,甚至勾结羌人的能力。

最终变成类似周一样的,一个新的听封不听调的半独立王国,那样,子受处理起来会非常的麻烦。

相反,将边界控制在季氏这边就不一样了,首先季氏在这一波之后,基本上完全依赖于商军的庇护,而且他们做出了完整的投靠诚意和决策,就意味着商王完全控制了这片边境封国。

而利用牺牲自己的信誉,吸引来羌方的更多的部落,然后通过借助季氏的关系网和周围的小贵族,将这些羌人全部消耗掉,这样的话,羌人大约需要10年左右的功夫才能重新生养聚集起来。

而那个时候,晚商时期的寒冷季就临近尾声了,也就临近武王伐商的历史时间点,寒冷季濒临结束,天气转暖,周开始积蓄更多的力量,而自己也快要到50岁上下,估摸着体能的衰竭会进一步加剧,很难再穿戴重甲突击。

那个时候,主要的军事决策就得倾向于彻底将周处理掉,当然,好消息是那个时候,吕尚超过70岁,伯邑考也超过65岁,而自己只有五十岁左右,那么使用司马懿耗死孔明的方式,就能把吕尚和伯邑考活活耗死。

然后呢?然后新继位的君王过于平庸,根本无法抵御大商的咄咄之势,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姬周必须再次在立贤和立嫡之间做出选择,选择立嫡长,那么就再也没有姬周的说法了。

而选择立贤,那么姬考的几个儿子就会互相争斗起来,让周国再一次的分裂,所以,那个时候,以吕尚的年纪和姬周最佳的选择,就只能是选择兄终弟及,兼具立贤和立嫡的选择,下一任就是周旦。

然而,这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子受最终必然会兵临城下,让旦在坐稳位置之前,以武力强迫姬周彻底臣服,然后直接立姬棠子为周侯,改为姬姓,继承姬周宗庙,再以姬旦为摄政。

对于姬周来说,面对彻底大势已去的状态,姬棠子的存在,让整个事情有了一层遮羞布,而姬旦为摄政,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剩下的权利,也会安抚姬周的诸侯。

从而让子受避免彻底的陷入治安战当中,让别的历史线上没有任何提示的新的诸侯国崛起,说白了,这就是吕尚和子受的思考方式的不同,对于子受来说,只有彻底将姬周灭亡,变成子周才能放心,而吕尚则认为子受以小宗代大宗就可以满足。

他选择代宗的目的不是直接篡夺周的权力,那根本不靠谱也不稳定,而且这种计谋策划的时候,有大量的不稳定的因素在里面,比如说过继得不得承认,比如说万一控制不住怎么办?亦或者如果让幼子过去,被对面用同样的方式给“悲伤淹没”怎么办等等。

所以,最佳的办法就是让姬考所有的儿子完蛋,让姬旦继位,然后趁着主少国疑的时候,军事手段快速闪击斩首,逼迫姬周签订城下之盟,将姬棠子强行扶植为周侯,再以姬旦为摄政。

这样一来,如果他们让姬棠子完蛋,也没有用,因为姬棠还活着,随时可以让新的儿子来继位,更可能招来商的再次军事打击,而要抵御商的这种快速斩首打击,就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上,那就是姬周上下一心的情况下。

而在这种时候,姬周几乎不可能维持长期的统一,换句话说,子受就是以姬棠子建立了一个傀儡政府,一个完全依赖于商的傀儡,姬周所有的怨念都在这个傀儡政府身上。

而这个傀儡的摄政是姬旦,换句话说,如果姬旦想要保住性命的话,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唯一能做的正确抉择就是——成为这个傀儡政府的摄政,而这会让他成为众矢之的。

意味着,如果姬周要反抗,就无法拥立疑似大商控制的傀儡的姬旦,必须另选他人,那人选就真的是太多了,姬发、姬考、姬昌都是多子多孙的代表,而且他们的妻族还十分的复杂和庞大,到时候,各自拥立各自,宛如明朝灭亡之后的南明。

那真的就给商军一个逐个击破的场面,而且这样做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彻底破坏姬氏在姬周的民心基础,诸姬为了各自大义和权位在姬周的地盘上打仗——明面上好像是商王的图谋破裂了,他们就算成功驱逐了姬棠子也一样。

因为,如果剥离出这一层利益关系,形容一下这个场面就是:你的敌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领土上,用他们自己的兵力和国力进行了一场惨烈的战争。

而不是和商在商的国境上打仗,这意味着,不管是后续商军介入或者是不介入,不管事态怎么发展,战火焚烧的都是周的领土,还有他们的民心。

当周的小诸侯和国人都容忍到了极限的时候,接受商的统治就没有那么的......难以接受了,换句话说,就彻底避免了商王来打治安战的情况。

而到了那个时候,温暖季开始,商王朝有了充沛的人力和物力,可以逐步推动周的关中开发,在姬氏几代人的努力的基础上引入大商的水利技术和农业技术,进一步将关中沃土开发出来。

世人都是短视的,他们不会记得姬氏几代人筚路蓝缕的开拓,只记得商人统治之后,关中沃土被开拓出来,生活变得好转,这样很快商就能彻底吞并周地,建立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封国。

而不是利用小宗代大宗这样风险极大的手段,获得一个名义上的封国。

吕尚认为子受想要一个平稳的过渡,一个平稳而温和的吞并方式,而根本没想过子受是要彻底的肢解周,从根本的民心上瓦解姬氏的统治,彻底将周国搅乱,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周的三代贤王政治必须在他这一代彻底的落幕上的。

而这一切的前置条件就是,子受必须控制季氏和西进的通道,不然,姬周乱起来,四方蛮子,特别是羌人蛮子乘虚而入就乐子搞大了。

而控制了季氏这边,就能羌人打陇右的时候,商军就从南边出兵,直接冲进汉中平原,大肆劫掠屠戮,逼迫羌人不得不回援。

而如果姬周内部稍微有了一些割据而守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商军就会收缩防线,固收季氏一带,让羌人抢不到任何东西,不得不选择相对好捏的柿子,去骚扰姬周的边境。

在这反复的战火拉锯和内部争斗分歧上,再加上姬棠子这样的傀儡国君的存在,会让姬周长期处于激烈的内斗和内乱当中,姬氏嫡系会憎恨商王的这种做法,无法接受让一个庶女的儿子当周侯,继承周的宗庙。

但是,对于姬氏庶系来说,就不一样了,更别说那些连姓氏都不是姬的分支,他们一开始或许还能维持惯性,然而,最终战火当中,这些利益损失最大的群体,就会彻底厌倦这种反复的,毫无希望的争斗——因为稍微有点可能性,商军就会对呼声最高的姬氏诸侯以雷霆打击——所谓拉拢或者说中立大多数,然后挑一两个少数暴揍就是子受对付周的军事策略。

极大的缓解,商以纯粹的武力征服周的压力和消耗,彼消此涨下,以姬棠鼓励农耕和管理温室积累下来的善名,让她监国,在之后进行关中开发,收服周国民心就很有用途了。

那么子受这套计划是从哪里学的呢?不由得看向了世界两大搅屎棍,你说对吧?牛牛还有鹰酱。

这种诱导内部分裂,扶植傀儡的做法是跟牛牛学的,你只需要把周不当成自己的国家,而是当成殖民地来看就没问题了。

而军事手段快速斩首,推动政变,将目标国家基建和秩序基础彻底烧光的手段,则是鹰酱的拿手好戏,只需要在这套做法之后,补上鹰酱最欠缺的部分,就是把目标烧成一片白地之后的建设。

此乃世界4000年来对外扩张和控制无法直接统治的地盘的精华啊,现代国家都顶不住这么一套联合打击,以这些奴隶制时代的贵族能想出来破解方案,或者说抵御住这种打击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但是,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的环节,不能出一点的差错,其他部分的容错性都非常的高,可以通过利用羌方这把刀来随意的调整,可是唯独有两个战场是必须完美的取得胜利和成果,只要稍微有一点点的失误,整个计划就可能崩盘。

第一个关键点就是现在,季氏必须严格的控制在手里,并且羌方必须消耗到10年内不能给子受造成任何威胁的状态,如果羌方不能消耗到尾,那么季氏这个累赘就背上了。

如果季氏不能控制在位,就没有办法利用季氏来调控羌方的主攻方向,导致子受根本不敢冒着关中完全沦陷于蛮子之手的风险来执行这套姬周拆解计划。

而第二个关键点,就是灭周之战必须顺利,如果拖的时间太长,以商的力量很难维持长时间的缠斗和投射,也就没有办法斩首,并扶持一个傀儡政权来吸引火力。

而灭周之战,就必须快速,猛烈,目标单一,忽略大部分的姬周贵族的势力,直奔主题,给他们留下大量的姬氏贵族势力在之后和傀儡政权互相争斗内战,彻底烧光姬周的统治基础。

只要完成这两个关键环节,剩下的过程,那就真的是抠脚都能让姬周万劫不复,彻底让子受解决掉,自己在位的时候的一切危机,可以安心的享受生活,不用担心牧野之战的场面。

嗯,至于说子孙后代,那是子孙后代的事情,自己人都寄了,只要没在活着的时候就国破家亡那就OK了,反正他是享受到了,死了就死了呗,就算最后王朝灭亡也无所谓。

反正商王朝到现在几百年了,已经远远超出了王朝周期律的时间,就算是儿子那代就灭亡,以商王子受的历史记录的年纪和寿命来说,自己又给续了一百多年已经仁至义尽了。

如果儿子也是长寿体质的话,那么孙子那代灭亡的话,你非要说的话,东汉刘秀都没给汉续到这么长呢,介于迁都南方的原因,估摸着日后史书会将商分为两个王朝时期,比如南北商什么的。

至于说什么千年的王朝,永世不灭的王国,那是真的想的太多了,举个例子吧,明朝从朱棣到堡宗真的就25年不到而已。

如果不是于谦的话,估摸着明朝可能代数多一点,但是还真的不见得有他子受的商王朝续得长呢,历史上的子受到牧野兵败的时候,已经是快70岁还活蹦乱跳的,如果注意养生,再用小玉说的延寿药延续一次寿命,起码可以活到90,别说儿子,孙子都能熬死几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