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发赏吗?”
“发!”说好的发赏就发,子受拄着剑站在边上,看着这些瘦骨如柴的奴隶将粮食一担又一担的挑来缴纳。
“贵、贵人,可以折成豆子杂粮吗?”捧着发下来的赏粮的奴隶战战兢兢的问道,“给他换”子受点点头,把这些比较精细的粮食换成豆子杂粮和野菜,确实可以多吃几顿饱饭。
至于说交换的比例,那肯定不是正常的比例了,在这个交换当中,子受还能再赚一笔,他去外面交换这些东西的话,可以再多换一些来,换句话说,支出的赏金还减少了。
至于说奴隶?他们没有任何抱怨,一个个都感恩戴德的用各种容器装着自己换来菲薄奖赏走了。
“以后,这种方式多多推广一下,让其他贵族也看一看。”子受在奴隶制的基础上,又往前推了一小节,看见了这样的结果之后,贵族们亩产不能稳定在一石的就会考虑要不要这么做了,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子受把沫都周围的水利工程修完的基础上。
换句话说,属于是奴隶和干活的野人都在本能的按照过去的习惯在粗放式的农业生产,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换成在其他没有水利系统的地方,这么做就是单纯是在消耗奴隶了,因为那个产量就真的不是努力可以达到的。
“都统计好了?”
“算好了,平均亩产在一石零七斗左右,个别产量低的也有八斗左右的产出”就黍米这种上化肥都最多150斤的玩意儿来说,商代这个产量已经是很给面子了,在往上达到现代的350公斤的产量,得上良种、化肥和现代农业的田间管理。
“也就是大约130斤左右的产量?”商代的130斤,现代的75斤,不到30公斤的亩产——闻者伤心,见者落泪的程度——难怪的四时田猎,捕鱼,采集才能勉强够吃饭。
当然,短到50天就能收获的好处,也让这30公斤其实是相当不错的产出了,因为在盛夏的时候种下就能快速收获,然后种植90~120天左右的粟米,并且黍极为耐寒和耐贫瘠,最适合在禁苑种植。
在不能育苗的时候,就用他们这些耐寒、耐旱和耐贫瘠的作物来见缝插针,因为本身就耐贫瘠还长得快,就意味着,产量肯定不会乐观到哪里去。
“那么粟米呢?”“粟米好一点,大约有一石半的产量”好吧,换成现代的斤两大约有100斤左右。
“坡地上还种了豆子和大麦,不过,它们还没成熟”这些东西生长速度较慢,但是,相对的产量较高,也可以达到200斤以上的产值。也就是说,把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算进去,搞极限生产的话,一整年全轮作下来,一亩地最大可以产出450斤的各种食物——然后就得放荒轮休。
导致实际上,这个武士的75亩地其中只有40亩地在耕作,其他在轮休。考虑实际确实要运作七十五亩才够,所以,实际的封地要超过150亩到200亩,也就是一个标准的唐代中小地主的土地数量,才能靠剥削佃农维持自备兵甲和口粮的出征作战。
那么,子受在估算了沫都周围直属商王领地的熟地数量之后,就快速计算出来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面,他可以快速成型且不造成太大的财政压力的军队的最大数字。
如果超过,就意味着这里面确实有人在举债度日,靠战利品一波回血,而之前的战利品太少,导致相当一部分武士会破产。
“5万军卒,如果全是武士的话,考虑高一层的贵族,更好的装备和更大的投入,还有更多的家族成员的话......一万五千人......啧!”
几年内短线补员的极限了。因为之前的数万商军那是建立在之前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积累上的,有大约一万五千人是刚刚好够养活自己和兵甲的。
还有大约1万人是家族破落,靠变卖资产苟延残喘的,只要等到打赢了仗,有了战利品分红或者得到了封地,又能活过来的;还有大约5000~6000人是新晋的武士,他们虽然分的战利品和土地不多,但是处于上升期,可以找别人借钱,当然,装备也很糟糕,基本上是规定的下限水平。
这样加起来,商军就有4.5万的常备军力,这里是指商王可以马上拉出来车人的,加上王族自己的土地和自己的家将以及王师,那么总体来讲,商王可以拉出6万到7万的兵力车人——然而,只要一次车人没有得到很好的战利品,在下一次,兵力就会神秘的蒸发掉五分之一左右的数量。
因为这部分的武士破产变成奴隶了,这就是商这个奴隶制国家能够支持的最大限度的兵力,而现在子受强化了土地产值的话,原本要破产的那一部分就有一些可以维持现状,这意味着他可以扩充一些兵力。
“还是得开荒才行,而且那些分了土地的国人和众人,也需要一些时间来积累财富和资源,从而训练成武士,啧......”
“然后我现在的人数缺口是大约1万8千到两万,这么算的话,应该会更快的回复起来。”然而由于有太多的不确定的因素,这也仅仅是一个最粗劣的估算,实际上,人不会从地里长出来。
小孩子长成年,奴隶兵晋升,还有因为有更大的产能,所以一部分原本无法购置武器装备的国人和众人可以有钱购置武器装备,把自己训练为新的武士等等,都需要相当的时间,还受到青铜产量和皮甲产量等的影响。
“麻烦啊!”被一大堆的数字绕的头疼的子受晃晃脑袋,外面的奴隶已经交完了粮食,正如同他和苏邔说的,以后,都不需要武士提着刀剑去找他们要粮食,这些家伙会主动且自觉的把粮食送来。
收粮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尤其是禁苑的面积还不小,商王禁苑有多大呢?周三千里,也就是绕一圈大约是3000里左右的路程,这意味着收获的时候,肯定是一批一批的,靠近摘星楼的,金光密集的地方因为积温足够而先成熟,外面的则要延迟几天成熟,最里面的甚至五十天就熟透了。
而且还有一些意外之喜,那就是金光镜的热量也吸引了动物和昆虫,比如说因为菜花和其他野花反季节开放,而被吸引来的蜜蜂,还有其他一些昆虫,甚至还有需要冬眠的蛇。
这些动物就变成了驻守的武士和奴隶猎杀的对象,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减少了在奴隶伙食方面的支出,而且蜂蜜和蜂蜡也是非常稀有的资源。
“不得捕杀狐狸、枭鸟与麻雀”这是子受下的命令,古人认为麻雀会偷粮食吃,而大肆捕杀,而实际上......它们虽然在成年之后,会偷吃粮食,然而,在繁殖期和喂食雏鸟的时候,更多还是选择蛋白质食物为主,也就是各种昆虫,它们吃掉的昆虫远超于它们会偷吃的粮食。
至于说狐狸和枭则是老鼠和野兔杀手,啮齿类动物才是破坏农作物的主力选手,子受觉得自己反正没有在禁苑养兔子和养鸡,那么不捕杀狐狸也就无所谓了,除了狐狸外,黄鼠狼等会捕杀老鼠和昆虫的动物也不得在禁苑猎杀。
至于说蛇就没办法了,毒蛇咬伤在这个时代是没法治疗的,所以,在冬季就趁着它们溜到这座温暖的摘星楼边上冬眠,一个个挖出来全杀了,蛇皮可以制造乐器和皮革,而蛇胆和蛇血送去小玉那边作为药材。
当然,不得人为捕杀麻雀,不代表商人驯养的猎鹰和枭鸟等猛禽不杀,所以,并不会出现麻雀泛滥的情况。在完成了一天的收粮工作之后,子受也得待在禁苑过夜,没办法,在这个年头,农业生产那可是重中之重,商王得盯着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由于有新粮入库,所以,晚上的伙食就可以开的好一点,用稍微去掉外皮的黍米团成团,加入红枣,一起闷熟就是相当奢侈的饭食。
呈现出软绵绵的淡黄色,点缀着干枣的褐红色,除了枣子外,还加了其他一些干果在里面,看上去卖相很不错,软糯甘甜,带着一丝丝红枣的香气。
除此之外,在宽大的荷叶上,还放着炙烤好的野猪肉和鸡肉,散发出油脂的味道,配料是姜末、蒜泥和葱丝做的酱料,毕竟配烧烤的孜然这会儿还在中亚,现代的辣椒还在美洲,胡椒这些还在东南亚和印度,丁香和肉蔻在南方,还没找到,花椒也是一样。
别说商代,到了汉代,花椒都很贵的,比如说皇后正殿“椒房殿”就是用花椒和泥做的涂料,温暖芬芳,虽然吧,在现代人看来,住在这种地方......总感觉自己下一分钟就得上烤架的味道。
而葱姜蒜就是子受目前最常用,也最常找到的香料,“哎~没有打通西域通路啊~”子受看着盘子里面的姜,叹息道,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伙食,还因为,这玩意儿可是......
“哦,可以卖给蛮子”反正姜这玩意儿产量还挺大的。
“来人,把这个也记下来,仲,把姜也加入对蛮子出口的物资当中”仲已经搞明白大部分子受的怪词了,比如说出口,比如说进口这样的奇怪东西。
“姜这东西也能交易吗?”这玩意儿都是大家房前屋后种一点自己吃的。“废话,记下来,以后找几片没用的荒地多种点!”姜可以去腥臊,对于那些蛮子最合适了,还有东夷的蛮子也需要,毕竟姜可是吃鱼的必需品之一,可惜东夷人家也种姜,这就很尴尬了。
“没有大蒜啊......”商代的蒜是独头蒜,也就是小蒜,所以说,子受的大蒜素的梦想直接破灭——没大蒜,只有青蒜你要不要?好吧,可能青蒜和小蒜也有这种东西,可是,那怎么提取就不知道了。
【PS】
词典爆裂:
进出口:
如同商人一词,来自于商代的商人,商人多以贸易为生且重利,当时的贸易以以物易物为主,以多积攒物资财富为上佳。其中最大的贸易就是用茶叶、大黄、生姜等产物交换周边的牛羊、皮革等物。
商人认为这些东西是来自于从他们嘴里省下来的,因而叫出口,以从自己口中节省而出的意思。
而贸易来的牛羊肉干粮食,又多为食用,因而又称之为进口,意思是这种行为用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
而用于交易的地方,因为当时多以牛羊粮食等为主,且在河边隔河交割,也称之为“口岸”,盖因“为口腹之需而设”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