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左徒生于楚乃楚之幸也。
【公元1074年秋,苏轼调任密州,在密州他又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几次参加科举不第的温庭筠已经有些气馁。
他看着巨幕,心酸不已。
现今文人擅诗而贬词,没想到这后世之人对词的评价也可以如此高。
只可惜如今众人依旧看不起词作。
他对词还算擅长,可却无法以此作为自己的本钱。
前段时间樊川先生夸了他的诗,干脆让樊川先生帮忙引荐一番。
【词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到宋进入全盛时期,在苏轼之前在词作方面最有名的有两位,一位是晚唐时期的温庭筠,一位是宋初的柳永。】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紧紧盯着巨幕,生怕错过幕中女子的任何一个字。
晚唐宋初,只要女子提及此二人所处年代,那她就可以把范围缩小,大概知道唐之江山还有多少年了。
先时女子提到一零五六年,算来距今不足四百年。
武则天默了半晌,紧紧握住了自己的拳头。
朝代更替似乎是过不去的坎,可她偏不信这个邪!
在担忧后患的同时,她也没忘了关注着周围的人。
到底是谁让她武周无名?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柳永眼前一亮。
她就知道女子要提及自己。
听女子此意,当不会贬低词作,对自己也是赞赏偏多吧。
前途有望矣。
【这两位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仕途坎坷。那都不是一般的坎坷,温庭筠几次考试几次落第,最后当了个六品国子监助教还被罢官流放了。】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温庭筠傻了,他确实觉得自己一生坎坷,可没想到会坎坷至此。
他一直心怀希望,每次考试都觉得自己一定能中。
如今看来,心伤的日子还在后头。
不知女子能不能多说些,也好让他能想想法子。
【而柳永同样也是屡次落第,在公元1034年,也就是景佑元年才暮年及第。】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柳永略一盘算,那可不就是自己四十岁的时候吗?
也就是六年之后。
他负手而立,仿佛透过巨幕遥望青天。
那么多年都过来了,区区六年,他还等得。
能及第,他已满足了。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一三零四年,暮年。
如此说来,唐灭宋兴的时间又得往前推了。
要强大半生的武则天如今心中却有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那是来自于对未来无法掌控的恐惧。
【他们二人在词史上的地位都很高,温庭筠被称为“花间鼻祖”,而花间词派是历史上第一个词派,后来的婉约派就是发端于此。】
【柳永的词则是对花间词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在题材的开拓方面给了苏轼很大的影响。】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题材的开拓,何意?
不过转念一想他就明白了,在以前,众人作词皆以爱恨情仇、自然山水为题,自己则喜欢写一些世俗女子和市井生活,难不成苏轼也有跟自己相似的经历?
但是先前看那所谓预告,并未看到苏轼有去那烟花之地,且他一路做官,与自己终是不同。
【在以前,词最初被称为“曲子词”,顾名思义它是要配合曲调而唱出来的,经过柳永和苏轼的努力,词成为像诗一样的独立文学体裁。】
晏殊不认同地摇了摇头。
词宜雅也。
柳词虽好,却太俗。
虽是拓宽了词的题材,可写那些烟花女子之趣,不如不拓。
不知这苏轼能不能写出点新东西来。
他怎么想也觉得不合适,若让他将朝堂之事诉诸于词, 实乃怪哉。
晏殊想不出来,只能频频摇头。
【其中苏轼改革词风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以诗为词”。】
【他想诗可以写的词为什么不可以写呢?于是他把诗的写作方法、题材、风格等引用到词当中,突破了词是作为因为音乐附属物的“艳词”的局面。】
柳永一怔。
许多人都爱说他的词艳俗,即便自己写了像《望海潮》那样的词作依旧被人看不起。
原以为词便像他永远低人一等,竟还可以改变吗?
他开始期待起这位叫苏轼的后生的作品来了。
谢谢大家的支持~
大家看看我的预收《给历史人物直播同人文》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