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陶渊明(小修)
公元1099年,北宋元符二年。
儋州。
已经立秋了,可儋州的天气依旧给人一种炎夏之感。
许是怕扰了苏轼,自从上次巨幕后,来拜访他的人都少了些,反而许多岛上的人时常来找苏过,一时间苏过倒是繁忙起来。
“父亲,这是花大娘拿来的肉,说是新杀的,拿给父亲您尝尝味道。”
苏轼看了看他手上的脸盆大的一块肉皱了皱眉,正要说话,却听苏过说:“父亲放心,我每日都帮着他家那孩子辅导课业,还往他家堂里塞了银子,不会白占人便宜的,咱们也改善改善伙食。”
他们家中虽有些拮据,可时常受人接济着,再者自己也有些积蓄,虽不似那些豪门大家,但总也是吃穿不愁的,比那些岛上的民众的生活条件还是好上许多,自然不可能占人便宜。
苏轼很满意他的做法,微微颔首道:“嗯,你看着办就行了。”
“大抵这几日巨幕又要来了,不如酿点酒,届时吾二人喝点新酒以观巨幕?”
苏过摇头,“大夫说了,您最好是别喝酒了。”
“胡说,不饮酒如何与五柳先生对话?”
“可……”苏过有些为难地看着他,实在纠结。
一方面他知道自己父亲已经年迈,自己当尽量满足,但另一方面又想听了大夫的话让父亲的身子能好些,到底能多些岁月,可这大抵不是父亲想要的。
苏轼似乎是知道他在想什么,笑道:“你这时常愁眉苦脸的,可真是半点没随了我。”
“怎会如此,儿子是父亲的儿子,自然是随着父亲的。”
苏过被教训,有些歉疚,自己心中有什么心事如何能在父亲面前表露出来白白惹父亲担心?
“既父亲想喝,也行,但一日只能和一杯。”
这次苏轼倒是应得快,笑说:“一杯足矣。”
东晋。
陶渊明上回邀着邻里醉了一场,昏昏沉沉了两日,错过了不少人来拜访。
其后又有许多人来拜访他,能接待的他都接待了,让他去做官的一律回绝。
有酒有菊,还做什么官?
当初那想要做官的心性早已被磨平了。
这一日,颜延之又来。
他终于出门迎了客。
“元亮,有了好酒怎能独醉?”
陶渊明邀他在院中石桌前笑道:“你在我这处留下的酒钱早已花光了,还想喝酒哪有那等好事?”
颜延之当然知道他是在说笑,哈哈笑了两声,说道:“原是嫌没钱。”
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钱袋,“来,上壶好酒!”
陶渊明如今又不缺银子,没搭理他,转身从院中挖了坛好酒出来,“先时酿的桃花醉,少了谁也不能少了你的。”
颜延之眼前一亮,趁着未醉说道:“先时那巨幕现出,吾思谢灵运当有一席,未料不曾说他,倒先说了你了。”
“延年该是老糊涂了。”
陶渊明倒酒笑道,“此女所言悲情文人是也,他谢灵运如何担得起此二字?如我陶潜酿酒总被人抢食这才叫悲情。”
颜延之顿了片刻哈哈大笑起来,“我瞧你也确实悲情,种几根豆子也种不活,不如你隔壁的大娘。”
葛大娘似是听到了,从那头院中看着二人笑道:“陶先生,又与人喝酒呢,可要来点下酒的豆子。”
“甚好,劳大娘装一碟子。”
陶渊明忙取了酒壶,去换了一碟豆子。
怎么看都是亏本的买卖,可他时常如此,颜延之也习惯了,并未多言。
很快,两人就在一片菊香之中有了微醺之意。
【hello,大家好,这里是热爱古代文化的三月,我们又见面啦,感谢大家的支持!】
“来了来了,陶先生,说你来了!”
四周本还安静着,不知何时就聚集了几个村民,干脆坐在一处嗑着豆子看巨幕了,本还要下地的锄头也搁在了一边。
那葛大娘正好将陶渊明送的酒招待了众人,陶渊明也给众人添上一壶,霎时更热闹了。
【真的非常感谢家人们的支持,我的视频播放量都第一名了,感谢大家,虽然评论和弹幕都比较少,但是我已经满足啦。】
【大家的评论我都有看,我看很多人都在说唐朝文人,放心,大唐盛世,文化的高峰,少不了他们的。提前预告一下吧,下次就是唐朝文人,敬请期待。】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作为皇太子掌权不过几日,颁布的政令已经让许多人信服。
玄武门之事他早有预料,后来巨幕一出倒是给了他不少的便利。
唐朝后来会有“安史之乱”,此乃大祸,而此时自己上位等同江山易主,那大祸或许就不会发生了。
虽然这只是李世民等人的猜测,但确实是对他们有利的。
李世民又颁布了一项利民之策,避讳之事古来有之,可若世、民二字皆要避,那委实麻烦,干脆就不让他们因一字而避,只不同用二字即可。
“大唐盛世。”
在心中想了想这个形容,李世民还算满意,有他带领,自然能领出一个盛世。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终于等到了!
下次终于要说唐朝了,大概也会提到她吧。
她表面不动声色,只吩咐两日后去神宫祈福。
虽然祭祀大典刚过,但她还想更安心些。
希望列祖列宗保佑她能扭转局势,让大唐延绵万年。
【今天呢,依旧是我们的悲情文人系列,《古代悲情文人之陶渊明》。】
【说起陶渊明,还得说一下陶渊明所处的那个时代。】
【我们之前讲曹植的时候说过,曹丕称帝后建立魏,而后司马氏专权灭了刘蜀,后来司马炎即位建立晋朝,随即灭了东吴,进入了一个统一王朝时期。】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闻此言,天下哗然。
没有人不想天下统一,因为没有人想要一直打仗。
但是所有人都没想到,如今势头正盛的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没能得到天下,反而是司马家走到了最后。
众人把视线都投向了河内郡,很多人都知道司马懿,可几乎从未有人将他放在心上,就连曹操也因为自己手下人才济济而对他多有忽视。
邺城。
曹操拳头一紧,“司马家留不得。”
“父亲,如今形式不算太坏。”
曹丕劝道,司马懿在他们手上,而现在刘备、孙权应当也盯着,此时大概众人都想对司马懿动手,可是只要他们一动手,那刘备、孙权那边肯定会把矛头对准他们曹家,届时又是一件于他们名声无益之事。
曹操揉了揉自己发胀的额头,事情更复杂了。
他一向是个不拘小节之人,可想到自己没几年好活,他得为子桓他们多考虑考虑。
他死了一了百了,恶名却是留给了整个曹氏。
夺天下容易,守天下难,以往他还不觉得。
在他看来,不服,打服便是,可是如今这一招却是不太合适了。
“依你看,该当如何?”
近来,曹操把许多事情都交给了曹丕,他不是不知道自己这个儿子的能力,但是有能力是一回事,能否治国又是另一回事。
“静观其变,守好地牢与河内郡,若有异动。”
曹丕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这事情是他早已想好的,当初去地牢见司马懿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
总之不能再像父亲往常那样说杀就不管不顾地杀了,如今悄悄动手,就算有人怀疑他们也会有人怀疑孙权、刘备二人。
但这只是下策,毕竟,现如今天下人大多不是站在他们这边的。
葭萌。
刘备众人也被这 惊天之语雷了个外焦里嫩。
他们一直把曹氏当做最大的敌人,到头来,他们三个争破头让河内郡那群家伙得了好?
“这,该当如何?”
刘备下意识地问道。
现如今益州这边至关重要,刘表那边已经松口了,想来不久他们就能入主益州。
可现在那点喜悦却减了大半。
刘备在心里盘算了一下时间,算算时辰,孔明应该也快到了。
庞统说:“如今最好的法子,只怕还是静观其变,河内郡是他曹操的地盘,自己后院起了火,以他的性子,忍不了多久。”
一想也是,多亏了巨幕,只怕曹操会先于他们动手。
他们都这样想,本就想置身事外暂时休养生息的孙权就更不会有所动作了。
一时间,三方达成了一种诡异的平衡。
【但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西晋就因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而走向了灭亡,自此天下再次分裂,五胡十六国在北方战乱不休,司马睿南迁建立东晋,然后这个东晋不断地内乱,就一百来年又被灭了,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而陶渊明就活跃于东晋,逝于南北朝初期。】
闻得此言,陶渊明和颜延之二人皆是一怔。
两人甚至都没功夫去想陶渊明到底逝于何时。
这世道如何他们是最清楚不过的,四处都乱作一团。
东晋当指如今晋廷,上次巨幕来时他们就已然知晓。
如今距离元皇帝建立政权已然过去九十多年,那按女子所说,晋将亡也。
这事情他们心中早已经猜到,可如今亲耳听到还是难以接受,可又觉得好像理应如此。
院外的一众村民虽也安静了些但也没人悲伤哭泣,这样的乱世,谁掌权于他们而言似乎并无不同。
他们甚至希冀于改朝换代后能有一个好的君主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但是谁都清楚,没有战争和流血,这样的日子不可能来临,左右他们都苦,不如过一日算一日。
“来。”
陶渊明难得地主动为颜延之倒上一杯酒。
两人年纪相差较大,但却还算聊得来。
颜延之除了觉得陶渊明的诗文水平一般,倒是感觉他哪哪都不错,谁知今日女子就是夸他的诗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