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1 / 2)

🎁美女直播

第38章

那时喝的不是酒,是愁。

【在开篇吼了一声之后,陶渊明就反问自己“田园将芜胡不归?”

自己的田地都快要荒废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这里是真的荒废了吗?也不一定是吧,毕竟家中还有人,只是一句反问式的感叹而已。】

【而后从“既自以心为形役”一直到“觉今是而昨非”主要就可以概括为后一句,以前为了生计违背本心去做官,那都是错的,现在就是迷途知返。】

【最后几句咱们可以看看视频中的这个动画形象,“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巨幕中,男子站于一叶小舟之上。

风儿吹着,水里荡起涟漪,仿佛小船也在轻轻摇晃,男子的长衫在风中扬着,他静静望着前方,眼里也充满了希望。

众人都看得出来这场景是画的,但是他们都不明白为何画出来的景物还会动。

女子也说了,这似乎是叫动画。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在绘画上也有些造诣,像女子这样的画,若是画出来着实简单,只是墨笔勾型平铺色彩即可,只是如何能让画动起来呢?

那所谓动画仔细一观,此动非真动,像是吹了一阵又重复再吹。

苏轼总觉得自己察觉到了什么,却又无法探明,只能皱眉苦思。

清,乾隆年间。

乾隆看着那画面觉得着实有趣,问道:“这是皮影戏?为何可以如此流畅?”

这样的问题谁又能回答得了他?

“快,去宣郎世宁来,朕看这幕中的画像是他们西洋那边的玩意儿。”

【“风”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很常用的意象,它搭配不同的词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比如刘邦《大风歌》中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就把时局的风云变幻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气势非常足!】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哈哈哈,大风起兮云飞扬!”

刘邦大笑,“妙句也。”

刘邦从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走到今日,还是第一次有人夸他的诗作,虽说这句子他如今并未写,但他认为是他能写出来的。

可笑过之后,他心中涌现出一股不好的预感。

时局的风云变幻,如今大局已定,他马上就要登基称帝,难道之后还会不太平?

不过似乎也没那般重要,毕竟他大汉朝后面还有好多帝王,这些小问题他定能轻易解决。

【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将风拟人化,表现了风的大而狂,反映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的动荡不堪。】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安史之乱,别让他知道这个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哪个不孝子的时期,否则别说是无法继承皇位,能让之活下来就是他李世民心慈手软。

动荡不堪,到底有多动荡?

此女除了谈及三国与魏晋南北朝还未如此评价哪个朝代,不会这安史之乱后,他大唐就变成宋了吧?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再次听到此女提及安史之乱,武则天突然想起先时女子提到安禄山为杨玉环作胡旋舞,这安史二字会不会是姓?

可这史字还未有迹象,说不定有其他含义。

此女说过,下次就是说唐朝文人,按她猜测不是这杜甫,大概就是李白了。

届时就能知道这安史之乱到底是何情况了。

按杜审言的年纪来看,或许他那孙子和李白同一时代也未尝可知,那……

李隆基!

公元744年,天宝三年。

现在最慌的还是李隆基,此女总拿李白和杜甫放到一处。

这杜甫他似乎听过。

若真如此,那什么安史之乱……当与安禄山脱不了干系,那史不就是史思明了?

“三郎?怎么了?”

杨玉环发现自从这巨幕出现后,三郎对她似乎淡了不少,虽说三郎一直说绝不会变,可变了就是变了。

她现在只能倚仗他,没有其他办法,于是只能小心陪着。

“无事,朕想起来还有点事,爱妃你先自己歇息,晚些时候朕再来看你。”

看了一眼杨玉环楚楚可怜的样子,李隆基还是没有留下来。

他快步出了后宫,召人询问杜甫此人。

若他没记错,这杜甫真是当世之人,那他要做些准备了。

而另一边,杜甫却为此十分疑惑。

“茅屋为秋风所破?”

自己竟借此等竟像来讽刺现实?

如今四处虽不说人人丰衣足食,倒也还算太平,当不至于有人为间破屋子而伤感才是。

未来的自己该是遭遇了何事才会如此?

【而同样是将自然拟人化,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就显得温柔许多了,它不是那个摧毁房屋的幕后黑手,而只是一把被大自然握住的剪刀,裁剪出了无数的柳叶,也裁剪出了整个春天。】

李白 听着女子的话,心中愈发思念自己这位已故的老友。

他虽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贺知章对他的知遇之恩,他永不能忘。

东晋。

“这位贺知章此诗句倒是妙!”

陶渊明 念道,只不知整首诗如何。

虽说与他的诗句味道有所不同,可如女子所言,仿佛整个春天都在眼前了,是极好的。

颜延之不置可否。

如此清新的诗句,倒是与谢灵运的诗句有些相似。

而另一处,谢灵运确实也很喜欢这一句诗。

他历来热爱山水,这样的描写他从未试过,如今一见倒是有种耳目一新之感。

或许自己也当多尝试一些不同的写法。

【而咱们这里陶渊明所表现出来的自然不是狂风,而是一种消散疲乏的拂面清风。衣袂飘飘,就跟得道成仙了似的。】

“诶,别说,仿佛那一刻我还真就感觉自己马上要‘抟扶摇直上九万里’了!”

陶渊明笑道。

一旁邻人道:“人姑娘说了,是清风,上不去。”

众人又都嬉笑起来,有酒有邻为伴,仿佛方才的担心焦虑都已烟消云散。

【其后“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已经迫不及待了,向人打听了前方的路,又可恨这归途路上的时间过得太慢,快点到家就好了!】

【从下一段开始就写他回家的场景,“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俗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看到自己那简陋的屋子,开心地就跑过去了。】

【这个时候的陶渊明已经四十岁了,一个四十岁的男人像个小孩儿一样载欣载奔,可想而知他对于回家这件事情是有多么地高兴。】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李煜闻言竟是落下泪来。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若是能让他回自己家去,哪怕让他睡狗窝又有何关系?

四十岁又如何?

哪怕是八十岁,只要能让他回家他估计也要高兴地跳起来。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陶渊明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虽然他的孩子一个个的好像都不怎么争气,为此他还写了《责子》责怪自己的儿子不思进取,但本意还是激励。】

东晋。

陶渊明摇摇头,自嘲笑道:“养子不如饮酒。”

“我看啊,陶先生是一切都不如饮酒!”

“哈哈哈……”

话虽如此说,但天下哪有不希望自己子女成材的父母,对此事陶渊明还是有些担忧的。

见他如此,颜延之道:“若元亮你放心,不若让阿舒和阿宣同我回去,让他二人去历练历练?”

“当真?”

“骗你作甚?”

颜延之道,“只是我可不会纵着孩子,你只别心疼就行。”

陶渊明摆摆手,“自然还是要看他们自己的意思。”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这几句就把陶渊明最喜欢的几样东西给表现了出来。】

【首先是“松”,从《礼记》说礼如“如松柏之有心也。”

开始,松就经常用来形容人的品格,最著名的就是《论语》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松于是慢慢成为文人士大夫最爱的表现人忠贞不屈品格的意象之一,后世许多文人也曾写过相关诗句。】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父亲是最爱松的了,是吗?”

苏过贴心地为苏轼斟着掺了水的酒,问道。

苏轼曾经种过许多的松树,他还曾写过“手植青松三万栽”的诗句,虽说是夸张之语,具体种过多少他自己也不记得了。

但爱松那样的质量却是做不得假的。

【陶渊明的诗句中也时常提到松,大家感兴趣可以下去看看。】

【而菊就更是他的心中所好了。其实菊在我们现在来说并不是那么受欢迎,因为它代表着逝去、代表着缅怀,家中的老年人可能还会用不吉利这样的话来形容菊花。】

【在魏晋时期菊花就是一种可食用、药用的普通植物,也作为秋日饮酒时的观赏物,但是陶渊明首次赋予了它以人的高洁的隐逸的特征。】

1042年,庆历二年。

洪州分宁县。

二十六岁的周敦颐现在只是一个小小主簿。

之前女子就提到过他喜欢莲花,他是真的很喜欢莲花,而且那“出淤泥而不染”一句写得非常妙,如此高洁是菊所不能替代的。

【一直到后来,喜欢菊花的人也不多,宋代的周敦颐也在《爱莲说》里说过,“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有闻,也不是不闻,所以也是有人喜欢的,只是少。】

【等到了明朝时,“菊”才被黄凤池编入《梅竹兰菊四谱》,自此梅兰竹菊被合称为花中四君子。】

周敦颐诧异,为何是梅兰竹菊?

莲不好?

【虽然“四君子”之名出自绘画界,但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他们的身影。】

【不过就菊来说,除了隐逸品格,它也有其他特殊的寓意,比如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曾经写过一首《不第后赋菊》,将菊又赋予了英雄品质。】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等到秋天重阳节来临,菊花盛开,别的花就凋零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盛放的菊花香气扑鼻弥漫整个长安,城内四处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此诗句一出,众人都惊呆了。

东晋。

陶渊明怔愣,在他看来,菊就是陪着他隐逸在这山野之间的能给他以宁静的一种随风摇曳的温柔植物。

可听此诗竟还觉得这黄巢的描述一点也不假,它也是菊花。

如黄金一般,又带着香味。

等它开败,许多的花早已经谢了。

“好诗,好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