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1 / 2)

🎁美女直播

第37章

陶渊明(小修)

744年,天宝三载。

自赐金放还以来,李白这微带愁苦的心从未真正放松。

然而他自诩豁达,却是忘了,自己在这太平之世,获得如此自由,那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甚好!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对于这两句话,古往今来都有不同的解释,咱们就按自己所理解的陶渊明去解释就可以,毕竟作文有法,但“法无定法”,万事万物的解释都是在客观的基础上依赖于主观的。】

杜甫十分赞同“法无定法”此句运用到作诗作文之上。

他自己的诗很多人都知道,也让许多人所称赞。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欣赏自己严守格律的诗。

然既不守格律并没什么错,那自己守了格律又何错之有?

不过是各自的法罢了。

【这里三月认为,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作者所热爱着的一切景物都还好好地生存着,这一句与之前的“事事悉如昔”对应,这里的“存”取生存、生机勃勃之意,它们随着合适的风风雨雨成长,完全没有任何阻挡。】

【为了解释清楚,我这里是强行翻译,咱们联系前文意会一下,就是我所热爱的一切都在顺应着自然生生不息。前两句是具体描写树林飞鸟,而这里就是总结。】

东晋。

颜延之 也并不是很能理解陶渊明所表达的意思,便问:“此句是此意?”

陶渊明像是喝醉了,眼神也有了些许迷离,“她不是说了?法无定法。”

“也是,写都写了。”

过了那时候,或许是那意思的也不是那意思了。

情绪已经在那一刻得以宣泄,它具体是何意知不知道又有何干系?

【陶渊明诗中像这种程度的不那么好理解的诗句很少,大部分还是浅显易懂的。】

【接下来的四句就开始进入正题,前面就当是渲染一下气氛。】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我到底是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干这苦差事?】

【陶渊明!你清醒一点,你要吃饭,你要喝酒,你要养老婆孩子啊!你连豆子都种不好!】

“方才是不是你说的?下回带我去种地?”

陶渊明指了一旁的邻居,笑道。

“是我是我,过段时日该种麦子了,你带着嫂夫人和孩子同吾等一起吧!”

“一起一起,咱们都一起。”

又有人附和。

那人醉得脸红彤彤的,站起来又险些跌坐在椅子上。

惹得众人哭笑不得。

“只盼着咱们种出来的粮食能多留些才好!”

大家都清楚得很,若论苦,他们比陶先生可苦得多了,陶先生有功名在身,虽穷困却不用上缴赋税,可他们除了上税还剩了多少?

说到此处,就有人想起身干活去了。

“诶……”

众人连忙将人拦了下来。

“说好了今日歇歇的。”

“歇歇、歇歇,今儿个不醉不归……”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我的身体虽然被工作束缚住了,但是我归隐田园的心却不会变。】

1181年,淳熙八年。

今年五月江南水患,七月之后又久旱不雨,江南的百姓可谓是吃足了苦头。

范成大刚刚到建康府任知府,忙得是焦头烂额。

他如今已经五十六岁,也想归隐田园了。

可如今不比晋末。

如今天下还算太平,他不能让百姓在这太平盛世被饿死,所以在这危难之际他是万不能离开此处的。

他还可以为百姓再献一份力。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我每天都想着回归田园,怎么能离开这么久呢?“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终究是要回去的,我的决心就像那霜雪中屹立不倒的松柏。】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丕召集了众人一同商议接下来的事务,恰逢幕中女子出现,正巧一起看了。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①”刘桢叹道,“若这陶渊明将松柏之志置于政事,恐成就不小。”

曹丕颔首,“此子诗才惊人,只不知有无治世之才。”

【整个一首诗都是在说他不想做官而想归隐,其实能看得出来陶渊明当时的心里应该还是有些纠结痛苦的。】

【他并不是不想做官,只是在官职上待得很痛苦。】

【就像李白一样,李白做梦都想当宰相,但是最后却当了一个无实权的翰林供奉,干的最多的事,大概就是唐玄宗和杨玉环玩得高兴了,请他去写几首诗助兴,所以李白也离职了嘛。】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笑了笑,很好,李隆基是吧。

等他登基那一天,他就要下一个密诏,绝不将皇位传给叫李隆基的!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冷笑一声,很好,李隆基永远别想出临淄一步。

她得好好物色一下。

什么没用的人都能当皇帝了!

还是自己培养的安心些。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回首往事,自己做梦都想做宰相。

可现在他已经四十多了,连宰相的边都还没摸到。

罢了,顺其自然吧。

反正,无论如何,他都不可能再回去做那翰林供奉。

【虽然说他们离职的原因是不同的,但那种没办法施展自己才能的心情应该是一样的。】

【像白居易、苏轼、欧阳修等人都挺喜欢读陶渊明的诗句的,但是他们都没有随意地隐居,这官基本上一做就是一生,像白居易和欧阳修还好,都曾身居高位。但陶渊明的这位忠实粉丝苏轼,我们才了解过,仕途不能说是一帆风顺,只能说是万般坎坷吧,但他一直在为朝廷为百姓做事。】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微微叹息,且不论他最初想做官的原因是什么,世道如此,既能出力,自然还是不该逃避。

更何况,他如今又无需因五斗米而折腰。

做的事为的是天下人,想来陶潜若有这样的机会,当也不至于如此为难。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粉丝?何物?线粉?”

苏轼诧异。

但显然这里的粉丝不是指吃的食物,当是与先时提到过的迷弟类似。

“不能说是……只能说是……这表达也着实有些奇怪。”

【所以由此可见,他们所推崇的陶渊明的思想并非是他的摆烂的消极的一面,而是那顺应自然的自由的积极的一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辋川别业。

虽说陶潜辞官并无错,可因一时之快惹得半生清贫,实在是不明智的选择。

王维虽常住在这辋川别业,但还有左补阙之职。

朝廷如今已变了样,该做的事还得做。

此女说得不错,当学陶潜自由积极的一面,虽二者本就难以分割。

【到这个时候,陶渊明距离最初进入游宦生涯已经很多年了,那些官场上的想看到的不想看到的大概都已经看了个遍,这时他基本上是已经完全对官场失望。】

【到了公元405年,义熙元年,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这是他最后一次做官,干不到三个月又离职了。后来再有人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了他真正的隐居生活。】

【这次离职他写下了我们都很熟悉的《归去来兮辞》。很多人对他的这篇抒情小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就只有这一篇而已。】

1042年,庆历二年。

欧阳修并不否认。

这篇赋辞达意畅、语言自然,确实是难得的佳作。

晋代能出其右的,在他看来,没有。

东晋。

颜延之轻呼一声。

“竟是如此高的评价!”

看来后世之人是真的很欣赏元亮啊!

这个欧阳修屡次被提及,还是什么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有那个苏轼、李白、白居易,这些人都欣赏他的诗文,这简直颠覆了颜延之以往的认知。

他真想收集一份陶渊明的作品拿回去仔细琢磨一番此中优劣。

如此想着他便也就开口了。

对于这些陶渊明倒也不甚在意。

“我那屋中有一些,你若想要,拿去看便是。”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评价这篇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

这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不事雕琢,自然流露,在他的诗文中都明显地存在着这样的特点。】

【而李清照本人自号易安居士便是取自这篇赋中的“审容膝之易安”一句。】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自己也是很喜欢陶渊明的,要不然她不会给自己取名易安居士。

而她崇尚陶渊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只可惜父亲已然不在了,不然他也能看看这幕中女子讲解陶渊明。

虽说女子所言许多观点她都不甚赞同,但也总能戳中她内心深处,也是值得一看的。

【我们在聊屈原、曹植、苏轼的时候都有说到赋这个文体,但是我们现在几乎没什么人会写赋了,为什么呢?】

汉景帝时期。

司马相如正与人谈论写作之道。

他才刚把自己的作品称之为赋不久就听到女子提到赋,结果现如今女子竟又说后世不写赋了,此为何故?

司马相如着实不明。

公元62年,永平五年。

班固震惊,不写赋了!

那此女所言抒情小赋是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