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写赋了,难道是因为那叫苏轼的“以文为赋”把赋给弄没了?
【这还要从赋的特点说起了,赋被称作文体最早出现于汉代司马迁,后来把汉以前的有着赋体特征的作品也称之为赋,比如说屈原的骚体赋。】
【而赋产生的原因是为什么呢,因为汉代以来百姓休养生息,国家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整个国家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在这情况下配得上这种社会状况的规模宏大、铺排夸饰的文体就开始流行了。】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前所未有地繁荣景象。
刘彻对此评价很是满意。
他自然也觉得大汉如今国力昌盛,趁着此时就是对付外地最好的时机,只可惜自己竟无可用之人。
实在可惜!
说起赋,如今司马相如已死,不知谁的赋还能越过他去。
人才终将凋零,一个个地都走了。
寻找人才之事迫在眉睫!
【曹丕曾说,“诗赋欲丽”。就是说诗和赋这两种文体要写得漂亮,要有文采。这句话其实就已经是我们现在很少有人写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太难了,叫你写篇论文还头皮发麻呢。这通篇的对偶、排比还有不断地用典故,就这几点就已经很难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丕不解,因为难就抛弃一种文体?
但听女子的意思后世之人少写赋,但还写诗啊,这还是没说清楚。
还有这论文又是什么新的文体?
【但曹丕这句话只说了诗和赋的共同特征,后来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说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诗是表达感情的,要辞采华美,感情细腻。而赋是为了敷陈事物,要条理清晰、语言清朗。】
【这么一来,更难了。】
【两汉时期以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为代表,主要写的就是用以赞颂的长赋,比如咱们所熟知的《子虚赋》、《上林赋》、《两都赋》。而到了后期开始讽刺现实,开始变短,开始 抒发感情,经过魏晋一段时间的发展就开始流行抒情小赋。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受到诗词题材的冲击,写赋的人没那么多,但也不是没有,比如说杜牧的《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主要是通过写秦朝建筑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总结秦朝统治者因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嬴驷已经好久没听女子说秦国之事了,此处一提起来竟就是亡国!
这个秦朝是指她之前提到过的秦始皇的那个秦朝吧?
岂有此理!
骄奢亡国,简直荒唐!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骄奢而亡国!哪个不孝子做的?”
还有这个阿房宫在何处?
【不过这篇赋里面有很多不符合史实的地方,我们可以之后讲到杜牧再讨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这篇用以讽刺当时唐朝 统治者的赋是写得很好的。】
嬴政松了口气,不符合史实就好。
此女说话就是来吓他的吧!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都要被这群不肖子孙给气死了。
是做了什么要用秦朝来讽刺?
这里没提唐玄宗李隆基,也不知道是不是他,还是其他的不孝子!
此女最好全部说出来,让他早做打算。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她记得没错的话,这个杜牧是唐末的人。
女子为何不说当时的皇帝是谁?
怕唐朝重新崛起吗?
皇帝之位重回他李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多久就被败没了!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眯了眯眼。
沉沉地叹息了一声,带着点行将就木之感。
只可惜不管他们如何努力,唐终将走向末路了。
【唐宋时期的赋从之前的四六骈赋走向了散文化,形成了像《赤壁赋》那样的文赋,但是即便是文赋,也不是我们今天能够轻易写出来的,要说诗,咱们还能勉勉强强写几首打油诗,但赋学问颇深。而且随着现代节奏加快,大家更愿意用更加简洁通俗的文字表达。】
汉景帝时期。
司马相如恍然大悟,原来还是因为复杂了。
可他觉得并不复杂,若是不讲究,那作诗作文还有何意义?
只不知女子所言更简洁通俗的文体是何种文体。
【简单地了解了一下赋体的发展,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归去来兮辞》这篇赋的艺术形式,它属于抒情小赋、整体篇幅较短,句式多样,比汉大赋朴素,主要就是为了表达感情。】
【陶渊明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呢?我们来看一下吧。】
公元62年,永平五年。
班固陷入沉思,原来自己的赋中没带什么感情吗?
应当不会才是,他在写作之时,脑中都是那些恢弘景象,心中自然带着骄傲与自豪。
感情……
他抬头望向巨幕,打算从女子的讲解中去分析一下自己的赋。
虽然他觉得自己的赋并没有什么问题。
【这篇赋也是有序言的,上一次我们讲苏轼的时候提到过这篇序言,其实就是说他这篇赋为何而作,也解释了自己做官辞官的原因。】
【首先介绍了一下自己的家庭情况,因为生活所迫,经叔父介绍做了彭泽县令,这个工作很好,离家近,而且公田里的粮食足够他饮酒了,但是“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刚去不久,就想家了。】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天生就是这样,没办法。这个他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提到,自己历来就心属田园。】
【而后他又说“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以前出去做官,那都是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叹息一声,心中百感交集。
他以前穷,做官就是为了赚取银两,只是自己的运气比之陶潜好了不少,遇到这还算太平的世道,又侥幸做了官,一步步升官也还算顺利。
虽说此时他被贬江州,但比陶渊明、比苏轼、比李白,比他们都幸运了。
无甚忧虑,该做好当下之事。
【他可能是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于是就打算干了一年就回家,然而这个时候他的妹妹程氏妹去世了。】
【这个程氏妹是陶渊明的庶妹,因为嫁给程家,所以叫程氏妹。“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赶着去见妹妹最后一面,所以就辞职了。】
【但是有一点这里没有提,根据《晋书》记载,陶渊明此去彭泽县令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有一天上头的一个监察员要到彭泽县来视察工作,县里的小吏就劝他要穿正装穿官服迎接,陶渊明就生气了,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这样一看实在是有点任性哈。】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赞同,岂止是任性,简直太任性。
如此便辞官,得不偿失。
不过一想若自己是那县令,而来视察的是李林甫,恐吾亦不愿。
还是得看当日情形。
【虽然说《晋书》是正史,但是正史中的事情也是不能全信的,就像《史记》中的描写秦始皇晚年的一些奇异事件,比如“三十六年,荧惑守心。”
】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荧惑守心!”
此乃帝王大凶之相!
嬴政一向信奉这些,一听此言,整个人如遭雷击!
“快招卢生等人!”
【《史记》中有许多相关记载来表明秦朝末世将至,但我们信奉科学的都知道这些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史书既然是人写的,那就不可能完全脱离主观。】
嬴政感觉自己脑子一阵晕眩,末世将至。
他大秦才刚刚开始,如何能末世将至?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诸国都震惊了。
起先他们还因为秦国要一统天下而嫉妒、愤怒、害怕,可如今此女所言何意?
这才方统一就灭了?
虽然也有人幸灾乐祸,但更多的人却是陷入了更大的恐慌之中。
那不是又要打仗了吗?
郢都。
闻此言,屈原猛地站起身来。
“大事不妙也!”
他们尚且如此恐慌,那百姓的状况可想而知。
如今最紧要的是赶紧安抚百姓!
咸阳。
嬴驷也是一惊。
“这不可能!”
能统一天下之人,如何会这么快就将天下拱手让人?
既然得到了,那必然要守住这天下!
他连忙找人商议,必须讨论出惠及后世的对策!
公元62年,永平五年。
科学何意?
为何如此肯定“荧惑守心”之事不可能?
虽然班固也不是很认同《史记》,但此女所言未免太过绝对。
他皱着眉头,打算再多看看《史记》所言。
【所以三月以为陶渊明在官场流连那么些年,再任性妄为也不至于做这样的事情。比较常见的说法就是,那个年代 世道混乱,吏治腐败,而来视察的督邮一向负有恶名,陶渊明又不愿意奉承小人,所以这件事点燃了他愤怒的小火苗。】
东晋。
陶渊明仿佛已经喝醉了,靠在树旁抱着他那把琴,也不弹就静静抱着望着巨幕微笑。
颜延之也有些醉了,上前与陶渊明靠在一处。
“世上如何会有你这般久持素心之人?”
【离职以后写下的这篇赋,从正文第一个字起就表现了陶渊明的欢快心情。】
【“归去来兮!”
】
【快回吧!】
①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