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1 / 2)

🎁美女直播

第43章

陶潜影响

【除却有关田园与出仕矛盾的描写,陶渊明笔下还有一模拟较重要的作品,其思想内容是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

【早在汉乐府诗歌之中就有许多关于生死的作品,到了晋朝因为时局的缘故,许多人在喜好清谈的同时也常谈论生死,但更多地是表现一种乐生恶死的生死观。比如说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提到的“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东晋。

王献之拿起身旁父亲创作的作品又欣赏了一遍。

看来这具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作品果然名不虚传,女子已经提到好几次了。

虽说有时是说其内容,但可想影响是巨大的。

思及此王献之颇为愉快,忙让人取了五石散服用。

【而陶渊明的生命观又有些不同,我们来看一看他的《拟挽歌辞三首》,这组诗主要是他年迈之后,想象自己死后的情形,表达了自己的生命观,又安慰亲友不必伤怀。】

【他这个角度是很刁钻的,是以自己死后的第一视角来写的。】

陶渊明自己都不大清楚自己的生命观是什么。

人生来都是要走向死的,顺其自然就行了。

难道这就是自己的生命观?

【他的语言跟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还是挺相近的,不太会有弯弯绕绕的地方,我们只要了解了典故、了解了他的生平,都能大概看懂。所以有些地方咱们可以意译。】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有生就有死,生命都是顺应自然的,并无长短之分。这第一句就表现了他对于生死的看法,人终有一死。而这首诗就是在他身死之前而作,这更能看出他的豁达与冷静。】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过看着自己已经微微有些醉意的父亲,似乎明白了父亲对五柳先生为何如此喜爱。

因为他们身上都有那同样豁达的心态。

父亲年迈,离开是早晚的事,但真正听到具体时间苏过还是不免心伤。

而父亲却像是完全没在意,此时巨幕之中即便说着生死之事,父亲还能淡然饮酒,这是他达不到的境界。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昨晚还跟大家一样生存于世,今天早上就命赴黄泉了,“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魂魄也不知散到了哪里,尸身还放在棺木之中,“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小孩在哭着找父亲,亲友也在我的灵前痛哭。】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闭眼缓了会神,让自己舒服一些。

说得没错,生命并没有长短。

有些人活着就已经如同行尸走肉,回望自己的仕途生涯,虽不顺,但至少不曾有何违背本心之处,这便足矣。

就这样顺其自然吧。

他嘱咐儿子,若自己离去,不必在自己灵前哭泣太久。

惹得小儿眼眶微红。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死后是非得失都不知道了,“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多年后,荣辱也无那般重要了。这几句话一看就没说完,是非荣辱,然后呢?紧接着他一句,“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陶渊明果然是离不了酒的,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有云,“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可想而知在众人眼中陶渊明就是特别爱喝酒的。】

东晋。

陶渊明一怔,自己的诗句有那么大影响?

先时此女说到这叫白居易的评价不错,这时为何发出如此浅显之言?

人就是如此,他人太懂自己感觉自己被剖析太过。

别人不懂自己又觉失望。

陶渊明叹息一声,又与颜延之饮了一杯。

今日这酒怕是剩不了多少了。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也不敢信,自己为何有此言?

他当然知道陶渊明诗中有其他的含义,而且他这般欣赏陶渊明,如何会如此评价?

此句前后必有其他相关解释之句。

思考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不能看到只言词组就妄下定论。

【陶渊明说,自己在这世上什么遗憾也没有了,唯一的遗憾就是在生前没有喝够酒。此句给人一种明月入怀的心胸开阔之感。】

【《世说新语》中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有人问张季鹰只顾放纵就不顾死后的名声吗,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实时一杯酒。”

【这两者之间的含义是差不多的,对现实不满寄托于美酒之中,二来也是说明他们不慕名利,与那些终日驱车为名利而奔走的人形成对比。】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植以往一直有一个理想,那就是扬名后世。

可如今得知自己已然扬名后世,却突然觉得索然,不如在此时做些不令自己后悔的事情更为重要。

他如今所处的时代还远不到让他不满的地步。

自己的父亲那么大的权势,自己可比屈原、苏轼、陶渊明幸运得多。

【第二首“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开头写酒与前一首末尾相互呼应,整个第二首其实就是上下承接,按顺序写灵前的情况,想象自己下葬后的场景,“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以前在家里睡觉,如今就要在荒郊野岭了,“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

出去之后应该就再也回不来了。】

【重点在这第三首,就是写他自己出殡,“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在一派荒凉之中,他被送了出去,“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东晋。

看到此处,众人都有些忍不住了。

“吾等皆知人生而后去也……”

但平日里谁去想这些想得那般仔细的?

众人看向陶渊明的眼神都有些奇怪。

陶渊明却恍若未决。

写这个确实有些怪异,可如今的他不是写这诗时的他,他作诗从来都是随心而作,一定是当时情之所至,那此诗就无甚奇怪了。

【“四面无人居……风为自萧条。”

这几句继续写当时的情况,而后发出感悟,“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墓穴一关闭就会变成永远不见光的幽暗之所,下面顶真格重复永远不见曙光,即便是那些先贤也无可奈何。】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想起那样的情形,嬴政已经开始头皮发麻。

他不要那样。

无可奈何……

难道他的寻仙之路没有成功?

若他成仙,必定福泽万民。

但他也不能遗臭万年,所以暴丨政之事仍旧需要解决。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刚刚送自己来的那些人都已经各回各家了,“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亲人或许还有点悲伤,但其他人早就忘了我不再悲伤了。】

【既然死了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就让我寄身于山间吧!】

【自始至终,即便临了了,陶渊明也从没有过那种前世今生的想法,说明他即便与佛教之人接触,也是真不信佛的,那个年代佛教已经盛行,他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对他这生死观倒是没什么看法。

只是他觉得佛是能让人静心的。

或许陶渊明多接纳一些,也就不必如此为隐世出仕而烦忧了。

元和年间。

韩愈也是不信佛的。

佛不过是“夷狄之一法耳①”,佛完全不懂儒学之道,如何能为吾等所有?

他摇了摇头,希望圣上听了巨幕之言切莫本末倒置吧。

【在陶渊明之前几乎没人过从死者角度去看待死亡的相关记载,他的这个创作是带着自己创造性的思想的。】

【不过对于死亡的态度,古今中外都是有各种各样的看法的。】

【不知道家人们有没有看过一个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那个影片讲述的就是一个现实世界与死亡世界组成的一个大的世界,当一个人死亡他并不是死亡,而是一个新的开始,这些消失于现实世界的人能在亡灵之城有全新而绚烂的生活,直到他们被现实世界的人完全遗忘才会最终死亡。】

清,康熙年间。

蒲松龄最近正在写话本子。

他还是相信有前世今生的。

不过此女说的这个倒是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人死之后不一定都是苦大仇深的,遭受社会之不平而化鬼者有怨,无怨者投胎转世,但他们也可以为了他们所爱之人选择留下来拯救所爱之人。

在许多人吃人的社会之中,太多需要被拯救的人。

官人无德,仙人无仙,他们则有了更多的生路。

【这个动画片挺有趣的,但我们古代也有属于自己的逝者世界,比如阴曹地府。】

巨幕之上突然闪现四个大字:“前方高能!”

而后跳转变成“闭眼”二字。

众人都没懂是什么意思,还以为这巨幕出了什么问题。

结果下一刻,巨幕又是一变。

“啊——”

一瞬之间,整个巨幕之上饿殍满地,那些恶鬼仿佛像是要吃人似的。

一时间尖叫声响遍各处。

但也只是须臾,巨幕又变了,上面写着一行字,后面还有一个奇怪的黄色的图案,像是笑脸。

“哈哈,吓到了吧?都叫你闭眼了。”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这是女子在吓唬他们。

唐,元和年间。

李贺的诗中常写鬼魅之事,可此时见了方才那场景仍是吓了一跳。

他的心扑通乱跳,险些没能缓过劲来。

【嘿嘿,正如大家刚刚看到的那个场景一样,在古代,阴曹地府给人的感觉一直都是恐怖、阴森的,与之相对应的有仙雾缭绕,白鹤起舞的神仙仙境,不过死后成仙的传说远远少于在世之时修炼成仙。】

【这些神鬼之说虽然都不是真的,但是它们却是反应一定社会现实,也寄托了先民们的一些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