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2 / 2)

🎁美女直播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都不是真的?

嬴政不信。

夏商之前如此多的仙人事迹,一件两件或许有假,但总不可能全作假。

此女所言一脸理所当然却没有半点依据。

他岂是那般好骗的?

话虽如此,可念起女子先时说战国时诸多史实都与他所知道的相差无几,他心中也隐隐有些动摇了。

【而陶渊明看起来更像是跟我们一样的唯物主义者,他没有升仙也没有成鬼,被葬在这山间,他就永远留在这片土地。】

【自然地生老病死,这就是他较为进步的生命观。】

【我们看了这么一些陶渊明的作品,其实已经可以大概概括他所有作品中的思想了,讽刺现实、渴望归隐田园、想要建功立业而不得,而后在酒与菊与柳与松中总结出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的诗作的总体特征:自然。】

东晋。

颜延之的心往下沉了沉。

他从巨幕出现没一会儿就开始心慌,说话也屡屡犯错,现在他终于知道自己在慌什么了。

只怕元亮不能再留在这地方了。

女子再三强调他不满现实,又不满将军取晋而代之,只怕现如今是两头不讨好。

此时正在风口浪尖,只怕他们双方都不会对元亮做什么,但是元亮却不好选择,他现在肯承认了,两边都不适合元亮。

元亮或许就真如他诗中所写的那样,适合于这山野之间。

晚些时候再与他谈谈吧。

【最后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体现陶渊明诗意的日常生活的作品,《归园田居》其一。】

女子说完就开始朗诵。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辋川别业。

把生活过成诗,还得是孟浩然。

他除了未能达成入仕之愿,他的生活不知得多少人艳羡。

但王维也不能为他高兴,即便是受人艳羡的生活也不一定是他所喜欢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觉得自己与五柳先生之差便差在这一层。

他的诗词之中所表达的东西不如陶渊明纯粹,生活自然也不如他诗意。

但或许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诗,只是人生不同,诗亦不同。

顺其自然,最好。

随着女子的声音停止,缓慢的乐声也跟着停止了。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陶渊明的诗听起来确实舒服。

【陶渊明的作品在当时不怎么受欢迎,他的好朋友颜延之在他死后为他写的《陶征士诔》中对他的高洁质量大为赞赏,但对他的创作就只提了一句“文取指达”,意思是写作时注重情感表达,就再没说什么了。】

东晋。

颜延之一时有些不好意思了。

他也慢慢发现了陶渊明诗文中的好,虽还不太能表达出来,但他相信他回去重新审视定能给出不同观点。

于是他只好举杯,略带歉意地与陶渊明碰了下。

两人之间不用说,陶渊明也知道他想说什么,浑不在意地饮下了杯中酒。

【但是没有人能否定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首先是他的精神,许多文人在官场失意之后就会借陶诗以安慰自我,比如说我们先时说过的白居易、苏轼,还有辛弃疾等等,陶渊明相当于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待在自己的稼轩庄园中,近来也时常读陶诗。

陶诗总能让人宁静下来。

其实他一开始并没有那么赞同陶渊明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

可随着年纪大些……

辛弃疾叹息一声,他得承认是在官场失意之后更爱读陶诗了,可这并不代表他认同陶渊明避世做法。

若是还有机会,他是还要上阵杀敌的。

他时刻谨记着自己不仅仅是个文人,更是一个将领。

【其次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不畏权贵的精神也影响着后世文人士大夫,比如说李白的“安能折腰摧眉事权贵?”

【大多数文人身上始终都带着点傲气,多喜用品行高洁来形容自己,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这样清高的态度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许多的文人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没错,“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李白为何要向那些人低头哈腰?

如今这般自由,岂不快哉?

【另外陶渊明的诗文中的酒、菊、桃花等意象的影响,这个我们之前已经说过,这里就不赘述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田园诗不仅是那个盛行玄学的年代中的一股清流,更是开辟了田园诗创作道路,和谢灵运一起开创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派,影响了后世王维、孟浩然、柳宗元、范成大、杨万里等一众山水田园诗人。】

1181年,淳熙八年。

范成大有些诧异。

他平日里虽也喜欢陶谢等人的诗,偶尔也会写一些田园小诗,但更加崇尚白居易等人的诗作,为何自己会被囊括在这山水田园诗派之中呢?

不过这般被提到,总比毫无建树的好。

心中这般想着,他已经打算好了,晚些时候回去拿出自己的田园诗看看,看看是否真担得起这名声。

杨廷秀也被提到了,有时间与他去封信吧。

而远在广东的杨万里也有此想法。

他一向看好范成大的作品。

但范成大写的山水田园诗还不如自己的多,若论起来有唐一代该有许多此类诗人才是,不过女子提到他二人也必有原因,或许后面还会再提。

【陶渊明咱们就已经讲到尾声了。】

【陶渊明,一个喜欢菊和酒渴望归隐桃源的纠结文人,他看似邋里邋遢,用葛巾漉酒,实则却有着精神洁癖,身逢乱世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最后请允许我用周敦颐的一句话来形容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周敦颐又听到了自己那篇文章中的又一句子,仍觉不错。

虽陶渊明与他所爱花不同,但他认为陶渊明也担得起此夸奖。

【陶渊明作为士大夫的精神家园,其高洁质量值得我们尊重。】

【好啦,这一期视频就到这儿啦,大家记得一键三连,多多弹幕、评论、转发,如果喜欢陶渊明的手办也可点击评论区链接购买哦。】

【拜拜,下期见。】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端起杯中酒默默地与巨幕虚碰了一下,而后将酒一饮而尽。

叔党应是以为他醉了,轻笑了一声,但他清醒得很。

这是代表了他对陶渊明的感谢与尊敬。

不过叔党不明白亦无甚关系,本来许多事情都是自己心中有数即可。

众人翘首以盼,终于迎来了下一期的预告。

不止是唐朝的人,各朝各代都想知道被女子频频提及的大唐盛世是如何之盛。

巨幕中,女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一座众人从未见过的繁华的城池,其旁书曰:唐·长安。

长安城正处于夜晚,从天上望过去,整座城池却是灯火通明,四四方方的城池中连工整的道路也看得清清楚楚,城内 熙熙攘攘,只轻瞥一眼便能知其繁华之盛。

“原来天底下真有这样的地方!”

陶渊明的感叹亦是千千万万人的感叹。

场景倏地变化从城池到了乡村,看着即将丰收的粮食,百姓们说说笑笑合不拢嘴。

视线从那些农人身上快速变换,穿越山川河流,而后停在另一处叫巩县的城池,此处虽比长安小了不少,但看着亦是繁荣。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看到方才之景象,不惊讶那是不可能的。

他大唐之夜竟有如此美景,即便是他这个天子也未曾见过。

也不知女子是如何办到的。

他心潮澎湃,已经在心中开始想法子,然而诗句一出,他就像是被闷头浇了一盆凉水。

李隆基当然能看懂“忆昔”二字,这是不是说明,现如今已经不如开元年间了。

其实他自己也早就知道,但他一直都在逃避。

总想着大唐已经很好了,就算比之前差了一点也是极好。

如今看来,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他错了,错得离谱。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看到方才景象,整个人都呆住了。

那当真不是仙界吗?

他原以为咸阳已经是这个世间最繁华的地方,没想到这唐朝竟能繁荣至此!

嬴政一直以为让天下所有人都诚服于自己这就够了。

可这大唐如此盛世都走向了衰落,何况秦乎?

他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啊!

跟他同样想法的还有许多人,刘邦、刘彻、曹操、刘备、孙权……这些有着卓卓功绩的人此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就连李世民也不例外。

他能猜到大唐之盛,却未曾料到能盛至如此。

方才听闻李隆基 后期那般不堪,他本想将此人写入遗诏不让他有登基的机会。

可若这就是开元盛世,那他不仅要让那李隆基坐上皇位,还要想办法让他坐稳这个皇位。

等等。

李世民忽然反应过来,此前女子一直说起杜甫与安史之乱,他却一直未曾知道唐之大祸是哪个不孝子,这么看来不就是这个李隆基了?

这可如何是好?

当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而武则天神功元年。

早已经知道是李隆基的武则天就要淡定许多了。

虽然巨幕中的场景确实让人心动,但她还得看这安史之乱始末来权衡该如何处置李隆基。

以女子个性,肯定会将所谓安史之乱说清楚。

若太糟,她绝不手软!

①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论佛骨表》

快到唐了,加油加油!